等式性质(2) (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49453 上传时间:2021-07-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式性质(2)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等式性质(2)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等式性质(2)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等式性质(2)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式性质(2) (2).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题:2.1.2 等式的性质(2)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复习引入 解下列方程:(1)x7=1.2; (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探究新知 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

2、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例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0.5xx=3.4 (2)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然后给出解答: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l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在学生解答

3、后再点评解后反思: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

4、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

5、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73页练习 第(3)(4)题。 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建议: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1) 这节课

6、学习的内容。(2) 我有哪些收获?(3) 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思考题 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本课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34x=17;4=3 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

7、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