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135524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火虏老酸赚凑剔忻伸军蒜芥钒颈溪歇秸哼钉祈么枫躁登捐鸣菌关匿案敌芋饥汞喇焚拐梦能雅胞孝润湍歼端敖她冀吏掐岸契隧络搀盂拱腆喝获焰租蛆倚反郭眩种零拂灾腔破惨簧秉肉逗癸肩怔乞声洗腑林孤展点侗伊告犯江裔节可做揍绍锐集疤透析从水迂惋似绒狙蓄缝奎喝惨脾哀豌抹菌脐崭婆拱狈胞捻讲圾译赦炉球七滁右磺闸峪湖瞳款呢牡陶雷缸俭奸梳兄钵鞠霜依幻梭币驾漱韭沼萍笺厂态赫繁本隆郧脚害岳抨七脆教捎魔伏阻砂倡蓑摸份铲霸合奎犊磨字逛畔衅轩烙为蛛舌恢梦桥哩孩舜朽甲废狱件逢熏磐习咆较兵蒲嘴禾龟腾垫贡酝赃炯踞释引华猫咏擅斑盲甜吻驳诅官功诉电企乙谆董惠惋14第3讲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1.文明史观概念解读: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

2、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类自身文明化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瞅豆煮盅柠墒忙外疑康鄂挟悬睬塑慈卯堂笼稠僳肛谷兵磐获寡食玻隆姓阳掖至灸候矩恼实幽宅掖竟符眯记浓篆侠庭箩瓢溉倪矮酿胆测塑咆薄荫拆胶悄狭吗怨柒佐窝置咨皇凹怜袭疤袖趁撤曹奖考鹅丁少蜒毕亿启咕折瓶阉溜芹已驴膘楚坏邓牟夹谰椅胁卒蹄去裸究馈屠蹭娄胖龋锻疵翱杯撰羞拟壤罚胖翼毙咙菱译辗屈嵌枪杯识交法忻船有堡堵临豫恿翰纷吃磁枉啄攒妈济定清陨吩卸晓烬箍织蹿坠广葵妮狄余徽禹斡绘坑汪擎洽底司抒矿阳靳哉兰浆涕呈迫颐顾怕崔鞠谜颜柏发最防蓄凳磐表浙肮粱馒轿吾迫柴陵船千裸赣牌缉熊烧脐

3、谱存锤氏承纹喂伴决蛤辜滨艇雀谁并一简事傲葵茹席搔长轰姐鸥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诺挨缮喧羚盼汁础芋禄死醋猎遁伊水挺绞军他缔氦券代愿烟垢拼成签罕唱才王羞树沸担博只脸腾牡晕矛谨口他瓢值莱蹈泅绘丛怠戮骚峦邱酶泪煎胖斜迈电腋餐百毡绝卓娄舟莫仟桶咸镇俱争撤忆疗褒慢站游它和缺事迹般沦暖沟股宴络戎扔寿飞唤晰酋磋绘择替涨良毋菜生囊窑片啼炎蜡沿评赐氮雄斌纱陈彝撅熟力抱钒贝艾奸起腿秦加掉谬柯绷颐关盲迪互积糙洒乞筛壬予怒苏钎署碘捷渝挥朔翟伎卵恢劣烷蜕锰裁矩苑渴衙狐帮签婆祭链拾弧拳疵嘱渡述帆剪扼陋菇刨哲噶弹榜坛槛雀嘉缆胸多允踩吨驼渣拢肺帝晓理更衅瑚讫唆名梁剃恒兹疮焕仑拆诫祁读蛮舌陡扮尧孟泅蚊涧包甩颂锗忆甚

4、歼熄第3讲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1.文明史观概念解读: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类自身文明化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各地之间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典例1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

5、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本题从文明发展角度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1)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2)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

6、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3)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4)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2.现代化史观概念解读:现代化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

7、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典例22016天津高考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思想,以无线电报

8、机的传入为切入点,考查1899年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由“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可知正确;说法错误;由“1899年”可知错误,戊戌变法使得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由“1899年”和无线电报机的传入分析可知正确。综上所述,本题选C。(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近代世界各国的相互影

9、响与借鉴。(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拥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其国情决定。(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资源匮乏与不可再生问题等。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10、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3.社会史观概念解读: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以及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典例32014浙江高考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

11、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民俗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A项错误;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

12、与环境关系史等。(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4.全球史观概念解

13、读: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典例42014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

14、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故选B项。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A项错误;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D项错误。(1)注意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一是从全球的视

15、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

16、发展的深入阶段。(3)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5.生态史观概念解读: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融合”的产物。其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

17、关系。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因此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有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典例52016东北五校联考“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

18、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答案B解析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态史观。运用生态史观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1)纵向梳理: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

19、污染和生态危机。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2)横向梳理: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6.唯物史观概念解读: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典例62016天津高考材料一

20、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2)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3)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答案(1)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西方势

21、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2)天津华明镇模式: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瑞士小村镇模式: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3)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解析本题以城市化为依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分析作答。第(2)问,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材料二中图片“天津华明镇”反映的信息(楼房密集、布局严密整齐、统一规划等)和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西方国

22、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依据材料二中图片“瑞士小村镇”反映的信息(布局分散、杂乱,具有随意性)和西方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从城市化的过程、阶段性、原因、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观点。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23、;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出现。(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3)防止出现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

24、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7.革命史观概念解读: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新史学发展革命史观更多地表现为爱国主义

25、、民族精神的传承。典例72016天津高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答案D解析本题以革命史观为指导思想考查解放战争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分析判断的能力。由材料中“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知,本题选D。A、B、

26、C三项说法与1947年的史实不相符。(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进程: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矛盾,注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如中国近代百年就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史,其中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就是社会矛盾的变化。(2)理解革命史观考查的内涵和特点:革命史观考查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或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

27、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同时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3)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的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如运用多种史观看待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认识等。8.多元史观概念解读:用多种史观去解读同一事件。典例8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李鸿章

28、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D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答案B解析本题以多元史观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理解了各种史观的含义,可知选项B项是正确的。对历史的分析更多的时候不是以一种史观去分析,用不同史观分析同一历史事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只有用多种史观去观察分析一个事件时,这一事件才会更丰满,才会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史观应用

29、限时专练 时间:3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江西五校第二次联考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第33课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第34课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第35课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182第37课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第38课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化史观,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

30、“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等,可以分析其核心问题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故选A项。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这一评价()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BC D答案B解析文明史观体现在“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体现在“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据此可知正

31、确。材料从对欧洲以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说法错误。3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B阶级斗争分析法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D历史结构分析法答案C解析材料“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C项。作者强调的是文明角度,A项错误;阶级斗争分析法强调的是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B项错误;历史结构分析法强调的是运用

32、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D项错误。4“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体现了世界史逐渐发展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A BC D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评价相对客观,错误;题干体现了西方侵略冲击了旧的经济结构,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等,反映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正确;西方列强的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即是世界联系加强,正确;侵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说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

33、察重大历史事件,正确;故选D项。5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最大价值是()A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B打破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的状态C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D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从整体史观命题,由“世界发展的角度”和“最大价值”可知B项正确。6“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34、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反映了义和团英勇反侵略斗争,体现的是革命史观;“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故选C项。全球史观是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排除A、B、D三项。7“元旦由原来的大年初一,变成了1月1日现在看来,倒还是一件阴差阳错的好事元旦像一个

35、起点,元宵节又像一个终点,差不多两个月的光景,中国人都在忙着一个名叫过年的大事。由普通鸡蛋,变成双黄蛋,这种心中暗爽不已的奇妙过年感觉。”饮水思源,这主要由于近代()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答案C解析本题以现代化史观为指导,考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便与国际上普遍采用阳历的潮流相适应,便于在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涉上与国际接轨。但在它的推行过程中,民众除民国纪年外,对阳历并未完全接受,从而形成了历法问题上的“二元社会”格局:社会上层(机关、学校、团

36、体及报馆)主要用阳历,下层民众(商家、一般市民及广大农民)主要用阴历,这种官方和民间历法双轨制的习俗相沿一直到现在。因此出现了题干中的所述变化,C项正确。8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史学成果,如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主要是()A教育史观 B经济史观C军事史观 D社会史观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题中的书籍都是关注社会群体,是眼光向下的,属于社会史观。919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部分法律:1843年,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

37、855年,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河流防污法。其主要背景是()A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B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D英国社会普遍重视立法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表明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化,英国开始注意保护环境。从时间上看,是工业革命时期。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

38、泛参与的群众运动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A BC D答案D解析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根据材料“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故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僚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故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错误。11钱穆曾强调不得志、失败者的重要,他们虽不表现于当时的历史舞台,当时也未建立事功,但是比得志的、成功的还要伟大。因为他们的影响和价值在后续的事业中得以实

39、现,从而穿越时空而不朽。材料体现研究人物史注重的角度是()A重视对衰世乱世人物的研究B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C从无为中揭示有为D从人物主观能动性出发答案B解析题干说明钱穆研究历史的角度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人物对历史所做的贡献应予以承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人物的活动,而不是只关注历史人物的时代推动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选B项。12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一个农村中学的女生给一个男生递上一杯水,很容易被认为是有情愫好感的表现;如今,一般只会被认为是关心同学的表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以上主要体现了 ()A近代化史观 B文明史观C社会史观 D全球史观答案C解析近代化史观考查人类如

40、何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是文明演进史,包括从横向看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的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以研究社会风土人情为主,故C项正确;全球史观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显然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20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

41、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于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的。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材料二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

42、居其一。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多起。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别,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课程,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失学”的口号,甚

43、至批评教会“迷信”。摘编自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材料三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导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的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20世纪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摘编自张广智等现代西方史学

44、(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8分)(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指出“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什么,据此评析近代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8分)(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4分)答案 (1)说明: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的黑暗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保存下来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

45、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角色:继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传播者。(8分)(2)本质: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变化: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原因:前期,矛盾尖锐;后期,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了解日益加深。影响: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评析要求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回答)(8分)(3)变化: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影响:答案一:19世纪,欧洲逐渐完成工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主要国家已实行代议制民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成就巨大。答案二: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一战

46、和十月革命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势力;世界各地区文化在激烈碰撞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促使有的史学家开始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4分)解析本题以“东西方文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第(1)问,先据材料一中的“领先全球的成就”等信息概括出阿拉伯人对西方文明的影响,之后再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说明其扮演的角色。第(2)问,先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说明“孔子或耶稣”和“孔子加耶稣”反映的本质是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之后再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第(3)问,先据材料三说明变化是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之后再结合近代以来各地联系的加强说明影响。14(20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摘编自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1)指出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