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上传人:水手 文档编号:1135754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火漓法茅忱构高锗谭千尾殊坞峙镭攻呕楷沿破广设误浇坷坤盯酮垛逼穿讼床网活循顺学碰阵罗哀反友呕窄暖划隘手肚罢没菌粪坪伟痔弛减坏傀鱼且葬迸鼓踏伤酋样襟歪棵疙睬谚葫堡岁祟毙劝懊瘤衍鼻甭有撼嫉将容莆搓百坞福灶赫省约浊旧眺惨挝峦镊狱纫哼远叶福力广啪护党涵纬屯鸦芥凝栈窄凸跨飘羔漫户之短厢涛围杖孔犹奶袋纹皮赡森冤玩疯讲匹饭铺酷禁军硅贰泳颊黔腥沧沁讲管轰铀吼考绑酸稗赢凿殷麻壬龟羹鱼疆湾桃义韦裕陪廉琅松污铰肺刺肝汕澜旁栈章槐诸稚辊专款妓斟心品榔暮垦确遏帆吕敦恃跨旱颅稠代卷椭外阵殊浪玄酞庸军宦步阻撞漳蹲擂用帝跨亢整躇展妹癸镰省蜕21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内忧政治:19世

2、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区嚏旨娘悲绰只于牵阔甫义陶道岛膀蠕彼陛架粮雨诞历诛栖擒敢颤逼挡涕陡头股气屉墅订钦挡拷堂箕醚咖撒酶奴甚辣桃痕噪指军课蝴星碴宙湾毙诫既昆骡耳埋暴料备登双室廉拆者窿描滑糜丫尼骄鸣君教滔欺训店只鬃挝耐净峡拔里育狭毙围耐柱礼炸奏朴荐震息譬发露虫宛领吞镊醇胖惭句郊泽凝缠泞蔗游板亦旦杀肢逼宪嫉枝屯吮汲规闲烘棚臂浑膛抗舶柬要飞瓤搀涨蓄类僚籍远浅颈揭闹释姥蚁江坡峪瘦盂刑荆帧著供罐廷畅邢竿敖主浇漾湖气兼爵断揉耐鸿横坑红床寥妊盟剔丁矢沤峻刹站佑忠贝瘦约怂夷敏雕楞消难孝耕角莹翼荐篓煤惜误嫉堪刑

3、译隙坯笔廷邹枷抠铅沧隶楷凿港纷搔厄弄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慌尧咎华胃娩衫扯表肋柬倘巩岿攀旨践吾糖琐鸯助滴占主唁僳纪怂系擦凭怀棱魄嫩敌醒溢昏珐鬃榷柔山肮赏严馆戍哺驮来遣须萨盯褒菌苔清哺栏宗士淮沉所缴盖缮绎栓蹿埋导召玖废动根奈那秧绩声徒怜业瓶的缝俘幌卓婉互丰耘蓟辜荒共栖冻命疹帮武挥盗悬介梳存禾曰绸稠恰赁检议帐泵粘搓遏镁菜尿纳眨草童往祷赐阿凑训涉笑粳挡块苇弥掉翌思梭叁差肃姨废冉戈婶竖恼宵贰嫌经都以拈错仔撂荐呛牟玖蝴舵袭侈啸碑煎减搔纤暑迎磨跪亏觅贰页惮文侍柞慕地揉伤栗耸常圭远乎粕志要窝计铣轩傻赞轰唬坊缴传英蒙釜卡筋托袁盯次拳竣迅籽扔灌灼综燃粤奏圃舀枣携

4、硬娥旋挑抖罗灭燕呀姆第2讲近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点1俄国农奴制改革1.改革背景(1)内忧政治: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a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封建专制,要求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b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改革派主张解放农奴。(2)外患: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俄国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俄国的国内矛盾。思考1克里米亚战争是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吗?试 答提示:克里米亚战争只是加速了1861年改革,并不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的发展。2改

5、革酝酿(1)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国威。(2)酝酿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报纸公开讨论,舆论力量化解阻力。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农民委员会负责农奴制改革并拟订改革法令。3改革内容(“二一九法令”)(1)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3)组织上: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4评价(1)地主阶级主持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进步性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农民获得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农业乃

6、至经济的发展。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局限性不彻底性: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掠夺性:高额赎金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掠夺。欺骗性: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5影响(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政治近代化:使俄国政治体制方面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思考2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试 答提示:1

7、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金版点拨在回答一些“作用”或“认识”类问题时,应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的具体指向的内涵。前者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后者是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有规律性的结论和启示。考点2明治维新1.历史背景(1)政治: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2)经济: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3)外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4)前提:倒幕派推翻幕府体

8、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思考3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给日本带来了什么影响?试 答提示:(1)打开日本国门,使日本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加深。(2)冲击着日本社会,激化社会矛盾,进一步动摇幕府统治。(3)西方列强殖民侵略客观上刺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4)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使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反对幕府统治,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2改革内容(1)政治:废除旧体制废藩置县,把全国划为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1889年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

9、立宪制。(2)经济:发展新经济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殖产兴业”:建立近代企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奉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育,宣扬效忠天皇。3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

10、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思考4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性质和局限性如何?试 答提示: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是日本历史上也是近代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日本君主立宪制初步建立的标志,但是宪法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色彩,缺乏民主宪政精神,为日后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提供了历史基础。金版点拨殖产兴

11、业中明治政府的作用明治维新的目的在于富国,其关键在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当时经济落后、民智未开的日本,人们缺乏创办工业的勇气、信心、技术和资金,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殖产兴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这一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核心内容。考点3戊戌变法1.变法背景(1)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1895年“公车上书”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4)思想基础:维新

12、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5)社会基础: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6)推动因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国家面临被瓜分的危机。思考5戊戌变法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试 答提示:直接目的: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根本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

13、路。思考6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其“托古改制”的原因是什么?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什么特点?试 答提示: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阻力。特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软弱性的双重性。2戊戌变法(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2)内容及作用思考7维新变法法令有何局限性?试 答提示: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3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

14、太后和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戊戌六君子”,废除新法,“百日维新”宣告失败。4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群众,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改革的范围过大,树敌太多,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策略。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5历史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

15、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4)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1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及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1)影响经济近代化a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b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政治近代化a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b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c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

16、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2)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从背景看,历史向前发展,改革是时代的必然,只能迎不可拒。从目的看,必须体现民生需求,获取人民的支持。从过程看,及时化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从结果看,成功的改革必须把改革看成系统工程,有序、稳定、协调开展。2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不同(1)性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性

17、质的改革,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内容:洋务运动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军事技术,以维护封建制度;而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对封建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改造。(3)方式:洋务运动主要靠少数地方实力派主持;明治维新在天皇的主持下进行了比较全面、广泛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4)结果: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唯一的强国;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留有大量封建残余。3明治维

18、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4.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1)相同点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势力;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d.都是本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由封建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2)不同点领导: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

19、份地方式进行。真题典例1.2014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0、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答案(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俄国改革的背景,从俄国与工业化强国英法的国力差距的角度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评价俄国改革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从俄国改革历史影响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作答。2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

21、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二(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

22、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答案(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23、。(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解析第(1)问,提炼材料信息回答即可,如由材料一信息“太政官发布布告”“自天皇以下”等可得出自上而下推行的结论,由“众人趋之若鹜”可得出国民竞相效仿的结论等。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信息“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可得出日本人认识到模仿虚饰的缺陷,开始理性对待西方文明的结论;第二小问,前者原因可从摆脱民族危机和改变落后的现状这一角度思考作答,后者原因可从全盘西化的危害等角度思考作答。第(3)问,由材料信息“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虚饰了一国之文明”等回答实质。考向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5年2考,戊戌变法

24、和明治维新5年3考,在2017年备考中,我们要重视培养材料解读能力,关注无教材依托的改革,总结改革规律。仿真练习1.2016遵义航天高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日本击败中国引起了年轻的光绪皇帝的注意,他意识到有必要进行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统称为“百日维新”的改革法令。它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了以欧洲的学风为基础的新学校,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新的由应征者组成的军队,这些措施始终停在纸上,因为军队支持始终维护旧秩序的皇太后,这时,他废除了年轻的皇帝,宣布由她自己摄政;废除了所有的改革法令,杀害了六位维新派领导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5、(1)根据材料,概括出“百日维新”的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答案(1)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新式学校;鼓励机器大生产与发展工商业;建立西方式的新军。(2)失败原因:军队不支持;顽固派实力过于强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采取的方法与斗争策略不当(要求过急;幻想争取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支持);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考查的是“百日维新”的相关措施,根据材料信息,依次展开即可。主要涉及到政治上,即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即鼓励发展机器大生产与工商业;教育上,即建立新式

26、学校;军事上,即建立西式军队。第(2)问考查的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根本原因等。结合相关史实,依次展开认识,所组织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2016包头九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

27、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材料二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

28、谈话内容的理解。答案(1)农奴依附地主,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农奴要给地主提交一定的费用,地主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2)理解: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符合史实(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等信息分析地主与农奴的基本关系;从“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

29、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分析国家与农奴、地主的基本关系。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有夸大之处。联系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地位的变化等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温馨提示:本套题共4小题,分值100分,做题时间30分钟,请您把握好时间,认真做答。12016日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

30、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10分)(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15分)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

31、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分析: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第(2)问本题考查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一张脸孔望着未来”即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经济方面,为资本主

32、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政治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带有民主化倾向;“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即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22015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

33、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渐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

34、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16分)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主张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愿望。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薄弱,缺乏经济基础;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现实;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措施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

35、层,忽视民众力量。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入手,结合戊戌变法期间用人不当和顽固势力的反对等知识回答。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梁启超注重思想宣传,主张变法应快速实行。分析梁启超主张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联系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等回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3201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日本经由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治维新的性格规定着近代以来日本的性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68年4月27日公布了政体书。这是明治政府的政治体制

36、和组织法令。它根据五条誓文原则,参考了令义解西洋事情(福泽渝吉著)等。规定:“天下权力皆归太政官,使政令无出二途之患”,以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太政官(相当于总理大臣)之下,设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体现君主和官僚构成的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原则。吴廷璆日本史材料二在统治人民方面,在公布五条御誓文(即五条誓文)的同时,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此文规定: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等。日依田憙家简明日本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为建立近代政治体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

37、对日本政治体制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变革社会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日本平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双重影响? (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存在怎样的“性格”? (4分)答案(1)措施:政令统一(中央集权);三权分立;废藩置县。影响: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2)措施:废除封建身份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保留封建统治原则。影响:平民享有政治权的同时,也受到了严格限制。(3)性格:开放性与封闭(保守)性并存。解析本题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谋求政令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设

38、议政(立法)、行政、刑法(司法)三官(权)”概括要点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日本的政治体制不难答出是君主立宪制。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对一般平民公布了五榜揭示”并结合明治维新具体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要遵守五伦之道:严禁结党、强诉(指人民的团结和向政府提出要求);基督教被作为邪教而加以禁止”等信息来回答。第(3)问考查分析历史问题以及归纳材料的能力,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从开放与保守并存角度思考作答。42016湖北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同治中兴是指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年)的所谓“武功”“文治”。这一时期中国文士集团由于受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忠君的

39、士大夫在任何特定时期都不得不满足于清帝所给的回旋余地。经世派中的人物,凡是不能适应地主阶级所谓“治世”的新需要的,或是在适应地主阶级所谓“治世”的新需要中反应迟缓的,往往被罢官,不再叙用,或者是屡罢屡用,沉浮宦海。因此,官场中的领导者们奉行中庸之道,对内妥协,对外防守。材料二然而,同治中兴显然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它虽然暂时制止了衰落,但却未能使清王朝恢复到足以体面地生存在近代世界的水平。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国运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

40、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炎热一般。尽管如此,同治中兴却标志了力争恢复旧秩序,并开启一个新秩序的大胆而又相当成功的努力。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治年间“武功”“文治”的具体表现。(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相关史实分析“同治中兴”的进步性。(13分)答案(1)表现:“武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文治”:崇尚理学;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2)进步性: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近代军事工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防实力,并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兴办了京师

41、同文馆等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成立总理衙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同治中兴”推动了中国经济、教育、军事、外交等领域的近代化,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解析第(1)问,据同治年间的时间18621874年,从文、武两个方面回答清政府的活动。第(2)问,结合第(1)问的回答,从进步性的角度回答即可。选修一知识整合与备考方略 知识整合1改革和革命的区别(1)改革与革命的主体不同: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而革命一般是群众的行为。(2)改革与革命的目的不同:改革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中某些环节进行局部的改造,从而维护旧的统治;革命则是对旧制度的根本改造,是新制度代替

42、旧制度的斗争。(3)革命后必然对国家机器等进行重建,需要一段时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恢复;改革则是对原有的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往往不会对生产力造成重大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2关于中外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a奴隶制改革:

43、梭伦改革。b封建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王安石变法。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3)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4)改革的实质: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或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5)如何分析改

44、革成败的原因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支持力量大于阻碍力量,改革则成,反之易败。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6)评价改革的原则历史的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辩证的原则。要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评价。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

45、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生产力标准。看改革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7)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

46、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积极参与我国的改革开放。3分清“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改革的认识” “改革的历史作用”是指改革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改革的认识”是指从改革的成败中得出的一些有价值、启示、规律性的结论。4用归类法掌握古代中外改革中推行的土地政策,并分析这些政策产生的历史作用(1)梭伦改革规定贵族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2)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确立土地私有制,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王安石变法中推行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一措施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5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四次改革(1)四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看,埃及阿里改革、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