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我这样讲.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70216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我这样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我这样讲.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语文课我这样讲环南小学施余华2005年5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重要理念。但是,在新课改的冲击下,一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理念,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知道不能像从前那样教师自由讲,满堂灌,课堂上却又变成了疲于应付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场景,让他们自由讨论交流,教学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我们的语文课随着课改的到来,提倡语文教学要改革,那么究竟怎么改?改什么?我也曾经十分迷茫:语文课到底该怎么讲?讲什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贵阳市南明区进修学校、甲秀小学教师发展学校理论阅读与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活动主题:该不该革“讲”的命。通过

2、老师的上课,专家评析及大家的研讨,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我将自己的感悟用于教学实践中,欣喜地感到了自己的进步,更深刻地领悟到: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同时,我也明白: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读去思去品去悟去写,老师不能讲解太多,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只习惯听,不习惯读书。老师要讲在当讲之处,讲得精辟、精当、精彩,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读书,读大量课外书,这是语文教学成功、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设计的教学步骤是:1、预习;2、讨论;3、练习。那么,我的语文课怎么上便从以下几

3、点阐述:一、预习时整体感知启发讲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思想、知识上的准备,而且获得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所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预习。每一篇课文我在布置预习时,做如下一些安排:首先是熟读全文,可以是朗读,可以是默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学生自学生字词。生字词由学生自己挑选不认识的字,自己查字典解决。最后,我再根据课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解答。如果学生能够答得大致不错,那就真正做到“精读”了。那么怎样体现预习时整体感知的启发讲呢?我根据课文内容指导他们去思索,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如上惊弓之

4、鸟(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时,我布置预习时,除了让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以外,还特别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位有名的射手,课文是怎样写的?请用铅笔画出相关的语句。设置这一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启发下,能抓住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思考。因为这是对我在第二天新课的教学中埋下伏笔。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应强化预习。只是教师要注意创新预习的方法,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浓厚的预习兴趣。在预习时让学生整体感知,用各种不同的预习方法“讲”出对学生的预习要求来。二、新授时学而有悟明确讲我认为叶老提到的所谓讨论,应该是就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问的新的较难的问题及学生提出的未懂

5、或思考过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还有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也可以使学生学会提问。那么讨论过程当中,老师应该在学生有错误时老师要予以纠正,有疏漏时给予补充,有疑难时给予阐明。这便是学而有悟时明确讲。记得我在听甲秀小学的陈老师上和时间赛跑(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说的话,陈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她满怀深情地讲到自己17岁父亲过世时的亲身经历,讲了她当时的情绪,整天不与人讲话,只是沉闷地呆在屋里,甚至忘记了笑然后很自然地引入本文:假如你看见身世有这样一个整天哀伤、痛苦的人,你想怎么做?那么,文中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这样,他会是怎样的心情?他又是怎样做的?从而引出了父亲那段意味

6、深长的的话。陈老师大约五分钟的讲述,创设了一个动人的情景,让我看到他调动了学生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思维。再通过朗读体会,学生便能理解父亲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理解体会父亲的那段话时,因为有了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学生作了情感的铺垫,所以,老师没有再作讲解,只让学生一遍遍地阅读体会,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认为陈老师的这个“讲”,讲在当讲之处,讲得精当。在学生朗读父亲说的这段话时,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有感情,

7、在学生有误时,肯定应予以纠正。但老师没有直接问:我们该用怎样的口气来读?而是亲切地问:你认为你的朗读是否吻合了父亲当时的心情?老师适机点拨,学生立即会意,又开始了一次次情深并茂的朗读陈老师的这一堂课,让我受益非浅。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创设情景,在学生学而有悟时,给予学生明确地讲解,正是老师课堂上当讲之处,精讲之处。三、课后总结提炼升华讲叶老主张在练习中做三件事:吟诵、阅读相关文章,应对老师的考问。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或理法便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此时正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读细细指导。课下阅读相关的文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8、阅读能力,而应对教师的考问,方法很多,如背诵、默写、摘举大意、说明方法,述说印象等,这些练习都有利于促使学生熟读精思。那么老师如何考问?如何总结才能让学生得以更多收获呢?我认为的课后总结提炼升华讲,它将使学生的认识达到另一个高度。上和时间赛跑时,我曾想:现在,要不要给学生讲人生短暂的生与死的问题?后来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儿童开始关注生与死的问题,是在9-11岁之间,他们会十分迷茫和困惑。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上时我班学生李佳曾写过一篇日记:我觉得人反正总是要死的。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去练琴,去写作业呢?反正最后都是一死,都是一场空。所以,我决定让学生直面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人都是要

9、死的,但我们要在短暂的生命里,活得有意义。于是,讲完和时间赛跑后,我特意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我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成随记。从他们的随记上看,学生在看待生与死的这个问题上,坦然了许多。如陈昱蓉同学写道:第一次面对生死的这个问题,我才真的觉得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的美好。我要努力,珍惜时间,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而李佳则写道:人都是要死的,那么我应该同课文中的“我”一样,努力和时间赛跑才对。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我想自己应该为这个美好的世界留下点什么我在班上让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后,用学生感人肺腑的语言总结了这一课书。我这样的设计和讲解,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升华。新课改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新天地。它让我在我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中明白了:一堂语文课,到底该怎样讲,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我更加认识到只有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才会有生气,学生才能有收获,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得以实现。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