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71688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2).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案例案例7-1 在山的那边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导入新课,完成知识目标(1)1、上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大海营造学习氛围2、激情导入、板书课题3、简介诗歌的相关知识背景音乐大海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完成知识目标(2)(出示投影)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痴想 凝成 一瞬间 喧腾 隐秘通过朗读在小组内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基础知识积累反复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完成知识目标(3)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教师配乐、配画范读课文,注意重音、语气及停顿,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之前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根据教师安排反复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

2、、学生默读,大致了解诗歌内容(之后教师范读)。2、学生散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朗读,学生评价优劣。5、齐声朗读。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原理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整体感知,完成知识目标(4)教师投影出示思考题目,学生讨论交流,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a、在山的那边是什么?b、诗中的“山”、“爬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分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两节诗的大意,然后选代表发表看法,要求用语简洁、准确。探究研讨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研读赏析,完成知识目标(5)、(6)结合朗读重音,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以下

3、问题(投影):“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指什么?“铁青”是指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又表现的是什么?怎么理解“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句话? “诱惑着我的山顶”中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枯干”是什么意思?“枯干的心灵”如何理解?文中多次写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教师要适当点拨,比如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像信念、信心、战胜失望等等,再把握几个意象山、海、爬山、全新的世界)学生讨论之后交流同上在上述研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思考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可多种)。主要采用点名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分析归纳、明确答案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引下研读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品析鉴赏诗

4、歌的能力教师小结教师归纳明确:这首诗,作者取象于大海群山,用以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哲理。在分析归纳之后,学生齐声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拓展迁移训练(一)联系个人实际,交流感受、畅谈。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海”,每个人都跋涉过山。你的“海”与“山”是什么?你是如何做的? (二)就你的积累,结合本诗主题,说出1-2句名言警句。 (三)联想、想像:你还能以什么物象来形容困难挫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四)发散思维训练: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不畏困难险阻勇于拼搏的坚定信念。可是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虽历经千辛万苦却仍一无所获,此时,我们怎么做才更合适呢?请听一篇文章山不过来,我就

5、过去。配合教师完成前面四个训练题。将语文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并训练学生的联想、想像联想、想像能力,并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布置作业1、根据本课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2、抄写字词。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巩固课堂中所学习的知识表7-1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教学媒体选择媒体类型媒体名称使用方式教学作用改进建议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