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72231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设计(3).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学 科数学年 级五年级教学形式先学后教教 师郭淑秀单 位水磨营课题名称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一课时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 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

2、象概括、归类梳理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 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利用学

3、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有效的动手,让学生发现三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各种验证方法中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3)数形结合,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植树问题中的两种基本情况。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策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 1出示:公路两旁的树。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探究两端都栽的规律。1、创设情境,大胆猜想。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验证猜想。(2)根据操作,列式解答。(3)数形结合,建立模型。(4)独立完成例1。(5)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三)探究两端都不栽的规律。(四)对比类推,使知识系统化。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师:为什么要在公路的两旁栽上树呢?出示例1。师: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对校内的一条

5、小路进行绿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同学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吧。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课件演示:我们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绿化带。“两端要种”,我们从绿化带的这头开始,先在头儿上种上一棵,然后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再隔5米再种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的种下去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米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比如:1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距离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

6、大家想不想用这种方法试一试?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要求:你们可以画一画、摆一摆模拟种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验证刚才谁猜得对。栽完后再在组内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师:你们能根据你们刚才的操作验证列式解答吗?师:现在你们能帮徐老师解答我们学校遇到的问题了吗?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了?那个答案是正确的?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20 +1=21 为什么还要+1?通过简单的例子,发现了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要种”求棵树,知道该怎么做了吗?出示在小路的另一端又建了一座图书馆。1、师:学校在小路的另一端又建了一座图书馆,现

7、在需要多少棵树苗呢?(生汇报)2、课件演示“两端都不栽”的情景,验证学生的猜想,总结归纳:棵数=间隔数-1(师板书)学生自由发言。树木能够涵养水分减少水分的流失,还能净化空气,因此植树造林有助于环境的改善。学生小声读题,汇报信息。理解题意。a. 指名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b. 理解“两端”是什么意思?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绿化带,在绿化带的两端要种就是在绿化带的两头要种。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反馈答案。方法一:1005=20(棵)方法二:1005=20(棵) 20 +2=22(棵)方法三:1005=20(棵) 20

8、 +1=21(棵)学生独立思考,猜一猜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a. 先种15米,还是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种一种,看种了多少棵?比一比,看谁画得快种的好。(板书:3段 4棵)b. 跟上面一样,再种25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板书:5段 6棵)c. 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板书: 2段 3棵;7段 8棵;10段 11棵。)d.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猜的。A、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B、生组内交流想法。C、指名汇报。A、生试列算式,指名板演。B、说明列式的理由。根据学生列出的算式引导学生明

9、确:A、总长度间距不是等于棵数,而是等于间隔数。(板书:总长度间距=间隔数)B、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就是棵数=间隔数+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引导学生明确:解决这类问题,要求棵数就先要用总长度间距求出间隔数,再用间隔数+1得到棵数。3、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汇报。4、出示例2。生读题分析题意,组内交流后独立完成。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对比,总结归纳出了植树问题中三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你们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学生畅谈这节课的收获。2、延伸拓展: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渗透植树造 林的环保意识。

10、通过教师的衔接语,有效渗透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较为复杂的问题的数学思想。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亲身经历从猜测到验证的过程的同时,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要求具体化,为学生有序、有效地操作验证、合作探究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且允许和鼓励探究方法的多样化。操作验证完后马上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验证列式解答,自然由形抽象到数,使算式和操作联系得更紧密。通过算式总结和归纳间隔数的算法以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抽象地总结归纳中摆脱出来,形象且便于理解。首尾呼应,用比较简单的例子验

11、证规律后,在利用规律解决较复杂的问题。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结合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很容易推理猜测出“两端都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设计说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再次经历从两端都栽到只栽一端,再到两端都不栽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三种基本情况间的密切联系,使植树问题的知识系统化。板书设计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 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 分层作业设计1、填空。(1)在一条小路上每隔4米栽一棵树(两端都载),一共栽了7棵,中间有( )个间隔,这条小路全长( )米。(完成后请学

12、生说一说,要求总长度就要先求出什么。)(2)把一根木头平均分成5段,一共要锯( )次。设计说明:设计这样的填空题,主要是为后面的变式练习做铺垫。考虑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从求棵数突然转变到求总长度以及到第4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有非常大的难度,因此用这两道填空题做一个有效的层次铺垫,为解决后面的练习奠定了基础。2、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4、一根10米长的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设计说明:由于在这节课的内容较饱满,对于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的学生而言,练习的难度不宜过大,所以我对练习的难度有所控制,并把例1和例2的“做一做”的顺序做了适当地调整,凸显了练习的层次性。单位:黄河路小学 姓名:魏光丽 日期:2016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