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77294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数学单元分析1.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一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训练重点:1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2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体现方法: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

2、观念。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落实情况: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重难点: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解决策略: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

3、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第( 二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

4、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目标: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落实情况: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2)减法:云南旅游。(3)加减法验算:购物。2加强估算。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重难点: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解决策略: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

5、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第( 四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教材上呈现了一个校园里的活动场景图,图中显示了一些表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情境,如每棵树之间都插着4面小旗子,跳绳的小朋友每4个人一组,篮球场上每5人为一组,黑板报下面的花每3盆摆一组,这些都为用除法计算提供了素材(因为都是平均分),至于分的结果是整除还是有余数除法,要具体看被除数和除数的数量关系而定。通过这样的情境展示,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就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

6、有数学。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通过主题图的展示,使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2体现弹性要求。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可以用口算,也可以用笔算。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1有余数除法的计算2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本部分知识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第( 五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1结合

7、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主题图中新年联欢晚会的倒计时。商场内钟表柜台的场景。上学路上花费时间的计算。学生的作息时间。商场开门、关门时间。火车晚点。调查50米跑花的时间等。2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刷牙、整理书包等需要多少时间。和所有计量单位一样,除了重视单位的换算及相关计算以外,要更强调“观念”的建立。3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单计算。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结合学生熟悉的新年

8、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教学时可以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看一下这个场景,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每天新闻联播前面也有这样的倒计时,还可以拿一个钟让学生听一下“滴答声”,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1时间单位“秒”的认识2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3简单的时间计算1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时间概念。2要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时、分、秒间的关系。如可以拿一个实际的钟观察一下,秒针转动和分针转动的关系,数数1分有多长,等等。3要加强对于一段时间的体验,逐步建立时间观念。第( 六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游乐园买票问题。计算共有多

9、少枝彩笔。计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开运动会时计算一共有多少瓶矿泉水。计算运动场共能坐多少人。七仙女摘桃的神话故事。老寿星散步。2重视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口算、估算、笔算相互配合,让学生根据计算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算法。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法,在这儿,以表内乘法为基础,过渡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而这些口算又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如123就要用到103和23的口算),在估算和笔算的过程中又同时巩固了口算。3不再出现算理叙述和直观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用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

10、一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4使学生会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计算203时,只给出答案,没有给出思考过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自己归纳出2个十乘3就是6个十,也就是60的结论),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掌握口算、笔算、估算的方法,正确的进行计算。1结合情境教学计算问题,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引导学生采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第( 七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1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

11、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2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如让学生用纸折出1/4。用涂色的方法来比较分数大小。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3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例1(认识几分之一)把主题图中的平分月饼的情境图抽取出来,结合直观图,先出现学生用生活语言描述的“这块月饼我们一人一半”,小精灵把这种生活语言数学化,直接提出分数的意义:一半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读法),并给出写法。接下来,把这块

12、月饼进一步平分,平分成四块,让学生根据1/2的意义进行迁移类推,自己说出1/4的意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2分数的简单计算整数1与分数的加减法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分数,对于分数的定义,分数表示的确切含义,教材都不要求掌握。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大小比较和加减法时,都要借助于直观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也不是为了学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的方法本身,而是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第( 八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概率发生的基础是随机现象,这就涉及到确定事件(肯定与不可能两种,概率分别是1和0)与不确定事件,在不确定事件中,有很

13、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虽然每种结果都是随机出现的,但出现的次数在统计上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也决定了概率与统计是不可分的,在本册教材中也基本上是以实验数据的统计为基础来探讨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就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数学定义的:某一结果发生的次数占所有可能结果发生的总次数的比。要注意的是,概率是一个人为定义的概念,实验结果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证明手段,严格的概率只能通过公式求得。在本册,还不是要精确地计算某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只是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个初步的理解和判断就可以了。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4、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主题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抓阄表演节目的活动。例2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来描述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2设计丰富的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来体会可能性大小。摸棋子、摸球活动、转盘游戏、涂色活动、掷硬币、猜硬币游戏、抽签游戏。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1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可能性的大小(两种结果、三种结果)1引导学生借助观察、猜测、实验等来体验事件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感受可能性的大小。2把握好教学要求。只要学生有初步的体验就可以了,对于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等可能性以及

15、概率的具体值,还不要求。第( 三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利用校园的情境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树叶、教科书、小国旗、钟面)来认识和计算周长。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教材中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活动:涂色、分类、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用长方形纸剪平行四边形、用七巧板拼图、实际测量一个物体的周长,等等。这也是由几何知识的直观操作性决定的。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

16、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颜色,从而让学生通过讨论,找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的边和四个角。由于学生已经有了认识长、正方形的基础,可以利用长、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归纳四边形的特征。这也是合情推理(归纳)的一种体现。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1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2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3长度的估计从任意图形(包括不规则图形)入手,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是一个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势。此外,通过对一般图形周长求法的探索,使学生经历长、正方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

17、第( 九 )单元教材分析单元训练重点及体现方法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简单的排列组合,这儿学习稍微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教材编排特点: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逐步建构新的知识。衣服搭配、摆几位数、求比赛场次等例子在二年级上册都出现过。3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排列数或组合数。教学目标及落实情况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衣服,圆形表示裙子和裤子,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找出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培养分析及推理能力1要借助于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求排列数或组合数。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在这儿还只是用图示的方式把所有的排列或组合情况罗列出来(即有哪些排列或组合),不是抽象地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列数或组合数。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求排列数、组合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