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1014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3).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

2、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设计理念】 1.本课围绕课题质疑抓住课题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见题思考的能力,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学生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形式,同时也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谁思亲?”和“为什么思亲?”是理解全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具有“牵动”全文的作用。只要抓住这两个问题,就能顺利地开展本课的阅读教学。 2.创情境激情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时,教师创设一定的情景氛围,能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再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引生入境,使学生与诗人共鸣: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天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一种学习的激情,产生主动参与的愿望,从而增强自

3、我的学习意识。3. 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什么时候想家,想家会怎么做等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不脱离实际。【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说话等方法,理解“扶老携幼、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理解并积累课外古诗两首。【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说话,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佳节会更加思念亲人?【教学流程】 课前活动: 我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会背古诗,下面我们来比赛一下,

4、看谁能根据图片中的内容背出相应的古诗,背得又对又好。(我们背古诗的时候要背出诗歌的味道来,谁再来试一试?)(你背得真有韵味,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也来背一背。)(指名背和齐背相结合。) 1.山行2.回乡偶书3.赠汪伦4.夜书所见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佳节 2、谈话:看到着个词,你想起了中国哪些传统的节日?(重阳节、春节、端午节等)小结:是啊,这是我国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佳节,有着浓浓的民俗风情。 3、揭题(1)谈话:喜欢过节吗?(喜欢)为什么?小结:是呀,过节是如此地开心、快乐,哎!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2)指导读课题 4

5、、质疑问:读了课题你产生哪些疑问?【设计意图】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节日谈起,从而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与别人不太一样的心情。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过渡: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节,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边读边思考:诗人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 3.交流 a、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b、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介绍? 师:对呀,课文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结:诗人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他却只身一人来到华山以西的异地长安求学,这一别就是两年哪。(结合板画)王维身在异地他乡长安,心却(思念)是啊,王维思念家乡

6、,思念亲人。【设计意图】 通过课前学生搜集资料,训练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对文章的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这里突出了“只身一人,离家两年”表示离家时间之长。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学习第二自然段过渡:路途是那样遥远,时间是那样漫长,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1、自由朗读第二小节,思考:此时,王维的心情如何? 2、交流:a、王维的心情如何?(更加思念亲人) b、指名说师:是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却让王维更加思念亲人,那欢度节日的情景又是怎样的呢?交流:1、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2、出示词语: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a、认识它们吗?能读准吗? b、扶、携都是搀扶的意思,能和你身边的人演演吗?

7、 师:就是扶老携幼,他们的表情呢,动作呢?我看到你们高兴的样子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兴高采烈) 3、指导朗读 a、把他们放到句子中,能读好吗? b、从他的朗读里,你能感受到什么?(热闹、高兴) c、能高兴地读一读吗?(指名读) 师:用你的声音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吧!(齐读) 4、出示课件:练话 大街上热闹起来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音乐响起)师描述:炮烛声、鞭炮声,人们的歌声、笑声不断传来,人们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真热闹呀。此情此景,王维却长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节日里别人家里的亲人们在欢庆与自己孤独一人做比较,反衬出

8、作者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 四、品读课文、走进作者内心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浓浓的思念涌上了作者的心头,让我们随着音乐走进作者的内心。 1、配乐范读 2、随着音乐听着老师的朗读,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a、指名读 b、齐读 师:让我们与诗人一起回到那个充满欢乐的家乡吧!(齐读) 过渡:但是,这样的画面却破碎了,引读“如今”出示“天各一方”问:诗人与谁天各一方?只有兄弟吗?还有谁?(预设:父母、朋友、姐妹

9、等)师描述:诗人与家乡白发苍苍的父母天各一方,与望眼欲穿的兄弟天各一方,与亲密无间的朋友天各一方。 小结:是呀,这里没有兄弟的相伴,“如今”这里没有父母发关怀,“如今”这里没有朋友的慰问,“如今”在这里作者只能长叹:每逢佳节倍思亲 闭上眼,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今” 师:相信到现在,你已经被诗人深深的思念感染了,请你想象一下,你现在就是王维,告诉大家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4.相信这时候,你们一定能够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设计理念】 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一下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发挥想象家里的其他亲人,诗人内心的感受更是体会得更加深刻。 五、情感升华、吟诗抒情 过渡:王维与亲人

10、天各一方,重阳佳节不能相会,思乡之情愈渐浓郁,思绪万千之时,将这浓浓的思念溶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1.配乐范读2.指导朗读:指名读,理解诗意,齐背 。 师:忘了自己是谁,现在你就是王维(齐读)【设计理念】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再配上音乐,学生的感情如喷泉般倾泻而出,水到渠成。 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过渡:古往今来,人们写了许多思念的诗,你知道哪些? 1.指名说(预设:静夜思泊船瓜洲游子吟)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在这浓浓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即将结束这堂课,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设计理念】 以相同的题材的诗句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思乡诗,同时也积累

11、了课外知识。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想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2.给你印象深刻的一个画面写一段话。【设计理念】 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课外的关于王维的诗,增加见识,积累名句。同时,写话能够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感受很深的情况下,能够有感而发。【教后反思】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王维的资料,在上课时汇报交流展示时用。但是,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许多的孩子对于搜集的资料不会整理,而是全盘照抄或者全部读完,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影响了下面的进程,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不到训练和提高,下次要提前告知。在理解诗句的内容的时候,学生不能够理解离家时间长思念家乡的感觉。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

12、自己在幼儿园或者上学期间或者放假的时候,有没有离开过家人去军训或者旅游。这时,孩子们突然想起来了,于是描述当时情景的,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全部和盘托出,课堂气氛真实而热烈,此处很成功,学生也收获很多。在学习诗句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王维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想象他在过节时看到别人合家团圆的情景时,会怎么做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例如:王维想对父母说,王维想对兄弟姐妹说,王维想对朋友说学生想象力丰富也很合理,效果不错。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之后,并没有结束。因为我们不能够简单的学习一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系列的诗。于是,又增加了其他的表示思乡的古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训练了学生理解诗句,举一反三的能力。总之,我们是用教材来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一种能力,而不是死教教材。我们通过每一篇例文,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当然,课外拓展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