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2902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题语文版班级:_ 姓名:_1. 课内阅读。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诗中描写了景物有_。2一、二句中的“暗”、“孤”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边塞_的景象,突出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_。3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心声,表现了他们_的意志和豪情。2. 课内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_。_,也傍桑阴学种瓜。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3诗中一、二两句描绘了_,以白描的手法写出_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_。4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

2、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三万里河”指的是_,“五千仞岳”指的是_。这里的“三万里”和“五千仞”都是虚指,分别形容很_和很_。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_)的修辞方法。(多选)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对偶3后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4. 课外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宋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_,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_2这是一首()诗A、写景诗B、题画诗C、咏物诗3解释加点字和诗句的意思正是河豚欲上时欲:_4说说诗的前三句写了几种景物,这三句都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_5

3、请写出作者联想的诗句。_5. 阅读理解。山 行(唐)杜 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理解下列词语。寒山:_ 径:_坐:_ 于:_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句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_3“远”和“斜”两个字分别写出了山路的什么特点?_4这首诗作者按照由_及_的顺序,描写了_、_、_、_、_、_等景物,表达了作者_之情。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是:_6你还学过杜牧的哪首诗?请写出其中两句。_6.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

4、情?_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_7. 课外阅读。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注释:弄:_蓑衣:_卧月明:_2这首诗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_8.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你用曲线画出诗中所表现的诗人追求理想境界的诗句。2作者诗中出现几个美好高洁的意象?有何深意?_3用自己的话写出你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理解。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地点、时间、季节、环境全点出来

5、了。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全诗格调清新,富于生活气息,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_代的_。2解释下列字词在是诗句中的意思。生气()九州()恃()喑()万马齐喑()究()3用自己的话写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_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

6、、“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B.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拟人句,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形势的看法。C.“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解释下面字词在原诗句中的含义。邸_ 几时休_休_ 直_熏_2“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的修辞手法是()。A.设问句B.祈使句C.反问句3结合当时写作背景,理解诗句,判断对错。(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

7、景象。(_)(2)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_)(3)“暖风”指的是自然界的春风。(_)9. 阅读理解。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给下面的汉字注音。吟(_)瑟(_)2理解下列词语。铺:_ 瑟瑟:_可怜:_ 真珠:_3说说“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_4诗的前两句诗写的是_,其中“铺”字用得非常好,好在_。后两句诗通过对景物“_”“_”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之情。10.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

8、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

9、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_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_11. 按要求完成练习。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把古诗补充完整。2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耘田(_)在田里锄草 犁地傍(_)靠近 并排3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_12. 阅读己亥杂诗,完成练习。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不拘一格降人材。1这首诗的作者是朝的,在原文横线上填出所缺的诗句。2解释下列词语。恃:_。喑:_。生气:_。3下列对前两句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句写得

10、大气磅礴、慷慨激昂B.企盼中透露着悲哀和无奈C.为后两句提出建议奠定基础D.语言精练,“万马齐暗”成了成语4全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感。13. 按要求完成练习。游子吟慈母手中线,_。临行密密缝,_。谁言寸草心,_。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的_。这是一首歌颂_的古诗。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比喻B.夸张C.拟人4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情景?_14. 类文阅读。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注释)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晴明:晴朗,明澈。眠正着:正睡得酣甜。柳阴:柳下的阴影。1选一选。(1)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季节

11、。A初春 B初夏 C初秋(2)当时的天气情况是(_)。A小雨 B晴朗 C雨后初晴2根据古诗内容填空。(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桑茶坑道所见的_情景,描绘了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诗中描述的景物有_。(2)“_”字写出了小溪涨水、堤上花儿草儿繁盛的样子,“_”一句描绘出牧童正悠闲地躺在柳阴下酣睡,任他的牛随意吃草的画面。3给下列诗句选择正确的解释。(1)草满花堤水满溪。(_)A草遮住了花儿,水涨满了小溪。B小溪里的流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2)一牛吃过柳阴西。(_)A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一直吃到了柳林西面。B那头牛一口气把柳阴西边吃了。4发挥想象,接着写一写。牧童一觉醒来,

12、发现牛不见了,_15.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右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B风笛C竖笛D陶笛 (_) (_) (_) (_)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