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4596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练习语文版班级:_ 姓名:_1. 古诗鉴赏。题临安邸_,_?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补充诗句。2这首诗是_代诗人_写的。3最后两句表达的诗人情感是_。2. 阅读理解。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1本文中描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描写一家人活动的具体诗句是_。 ( )A.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B.醉里吴音相媚好;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C.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

2、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2清平乐村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 )A.表达了作者喜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B.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渴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感。C.抒发了作者安宁平静的心情。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B.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这些格式称为词谱,同时也是曲调名。C.词牌通常有固定的词的平仄。D.词牌名只有“清平乐”一种。4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辛弃疾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_)(2)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战争题材的著名词作。(_)5“无赖“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_,在清平乐村居中是_。 ( )A.蛮不讲理,

3、游手好闲;老夫妇是对小儿的爱称,化贬为褒,表达了对小儿特别喜欢的情感。B.蛮不讲理,游手好闲;老夫妇对小儿的称呼,表达了对小儿的一种厌恶之情。C.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小儿的名字,也说明了小儿的性格特点。3. 给图片配上一首合适的词,并完成练习。_(1)这首词描写的时间是_(季节)。(2)这首词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和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3)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的生活情趣。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练习。斗笠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

4、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斗笠里有我编进的鸟鸣。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来自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即使寒流侵袭的冬夜,你也会感到春意融融。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穿行。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让这泥土的芳香拍打城里的每扇窗棂。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孩子,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1为什么说“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故乡戴在头顶”?_2你怎样理解“让它亮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息的灯”?_3这首诗歌表达了一位母

5、亲对即将离家的孩子的_。4读完这首诗歌,你会想起哪首诗或哪首歌?写下几句。_5你来试着写一小节诗吧!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_。走到哪里,你都_,_。5. 阅读村晚,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陂(b):_漪:_腔:_2“衔”字运用了( )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A.比喻B.拟人C.夸张D.设问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_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_,_。1把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

6、我还学过他的_和_。3这首诗描写了_、_、_、_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_。7. 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_(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_8.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

7、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_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_9. 快乐阅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1解

8、释下列词的意思。不久归:_斗芳菲:_2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_3这首诗描写了_4请给诗配画10. 按要求完成练习。枫桥夜泊_,_。姑苏城外寒山寺,_。1补全诗句。2这首诗是_代的诗人_写的,描绘了_(季节)的景象,从“_”“_”两处可以看出。3全诗表达了诗人_的情感。a.对美丽的秋夜江景的喜爱b.旅途中孤寂忧愁11. 课内阅读。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本诗的作者是_(朝代)诗人_。2解释下列词语。示儿:_九州:_王师:_乃翁: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_12. 诗文赏析,韵无穷 。长 相 思山一程,水一程,_,_。风一更,雪一更,_,_。1把诗

9、句补充完整。2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的_。词牌名是_。3“山一程,水一程”中,对“一程”的两次运用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词韵律之优美。B.走了一路,很累。4我能用成语来形容这样的行军生活之艰难:_、_、_5分享一首表达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_6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夜深了,诗人站在军帐外,他在望向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_13. 课外阅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1这首诗的作者苏拭号_,与他的父亲、弟弟合称_2这是一首()诗。A.写景诗B.题画诗C.咏物诗3解释加点字和诗句的意思。正

10、是河豚欲上时欲:_4说说诗的前三句写了几种景物,这三句都写了什么地方的景物?_5请写出作者联想的诗句。_14. 古诗阅读。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1诗中加点的“着”字应该读( )A.zheB.zhoC.zhu2仔细读本诗,你觉得“草满花堤水满溪”中的“满”字应该解释为( )A.全部B.里面充满,没有剩余的地方C.达到容量或时间的限度3这是诗人在归途中描绘的一幅田野风光小景图,读后使我们深深感受到_与_的和谐,仿佛看到柳树荫下一个_的悠闲的情景。15. 阅读理解。微 笑(节选)一个微笑,(耗费 花费)很少,却(价格 价值)很高;给的人幸福,收的人回报。一个微笑,仅有几秒,就转瞬即逝;留下回忆,终生美好。(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词语。(2)这两个小节主要介绍了_。(3)关于“微笑”的美好记忆你有吗?请你简要写一写。(写出是谁在什么时候给了你怎样的微笑,你觉得怎样。)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