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5287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精编冀教版班级:_ 姓名:_1. 古诗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注释醉书:喝醉酒时写下的作品。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1)“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是(2)这四句诗就像四幅画:“云、”四字,写岀了夏日暴雨骤至又雨过天晴的特殊景象。(3)诗的前两句巧用比喻,“”“”描绘云和雨的特点;“”和“”又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后两句中一个“”字突出天色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2. 完成下面练习。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

2、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泣涕零如雨涕:眼泪B.相去复几许去:离开C.终日不成章章:文章D.盈盈一水间间:中间3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_4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_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1解释下列词语。无声:_ 野径:_花重:

3、_ 独明:_2题目中的_字是全诗的字眼。3首联中的“知”与尾联中的“重”有何妙处?_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仿佛春雨知道时节,应时而来。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以听觉和视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情。C.最后两句,诗人没有想到的雨后晨景:雨过天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D.全是不漏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体会出诗人的喜雨之情。4. 古诗阅读。回乡偶书唐贺知章_,乡音无改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把诗句补充完整。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时偶然写得的。3本诗中通过诗人的“变”“_”和“不变”“_”之间的对比,以

4、及儿童所问“_”,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释)商山:山名,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征铎(du):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槲(h):一种落叶乔木。明:使明亮。驿墙:驿站的墙壁。杜陵:这里指长安。凫(f)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1下面哪句诗最能表现出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季节? ()A.鸡声茅店月B.人迹板桥霜C.槲叶落山路D.凫雁满回塘2全诗紧扣“_”二字,选取了鸡声、_、_、人迹、_、槲叶、枳花等典型景物,

5、将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3诗中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诗句是“_”。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思是_。6. 古诗积累。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_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补充诗句。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3“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客”指的是()。A.家乡的亲人B.村中的小孩C.诗人自己D.诗人的朋友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_,_。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_,_。1补全古诗。2解释下列字词。乃:_发生:_野径:_3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和灵性,诗人对雨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6、B.本诗的中间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夫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D.本诗最后两句写想象中的雨后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的喜爱与赞美4我们常用“_”这句诗来形容春雨,也用它来赞美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8.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将古诗补充完整。2题目中的“醉”的意思是_,这首诗是苏轼在望湖楼_的时候所写的一首诗。3这首诗中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画。请你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第一句:云翻图第二句:_第三句:风卷图第四句:_4

7、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_,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_。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第三句的“_”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5提到西湖,我不禁会想到诗人苏轼在这里写下的另一首诗中的两句:“_,_。”9. 延伸阅读。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注释)砌:台阶。回廊:回旋的走廊。看花:赏花。1解释下列词语。(1)胧月:_(2)独:_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1)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夜晚的景色。(_)(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有青

8、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_)(3)作者在这美丽的夜晚唱歌跳舞,听音乐,赏桂花,心情特别愉悦。(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10.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题目中的“十五夜”指的是农历_(日期)_节的夜晚。2“地白”与后面诗句的“_”一词相照应。“秋思”点出了诗人_的情感。11. 阅读古诗采薇(节选),并完成练习。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_,载渴载饥。我心伤悲,_!1将诗句补充完整。本诗选自。“薇”指_。2采薇(节选)诗的前四句情景交融,在“_”与“_”、“_”与“_”、“杨柳依依”与“

9、雨雪霏霏”的对比中,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_”表现出战士出征时对故乡、对亲人的依依不舍之情。“_”使我们联想到战士返乡时的哀伤、悲愤。3“依依”在诗中有什么作用?_4采薇(节选)没有表达了诗人( )A.对从军路上又渴又饥的厌烦。B.对征战兵卒的同情。C.对战争的厌恶 D.对和平的渴望12. 诗词阅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之情。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词的上片,一个“_”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

10、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_”,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_之情。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_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_13.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这首词的作者是_代词人_。2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题目是_。3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这是一首(_)(填序号)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1、把水比作_;把山比作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_)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5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也喻指_。6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_14.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解释词语。但使:_2怎样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的意思?这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3诗歌的主题是什么?_1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1胜日寻芳泗水滨中的“胜日”指的是_。2无边光景一时新中的“一时”指的是_。3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指的是_。4春日是诗人漫步在泗水河畔,享受踏青的乐趣。诗中的哪两句诗你觉得最富有哲理?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