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396093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想的风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想的风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想的风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想的风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想的风筝.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理想的风筝(第一教时)教学目标:1、能自学本课的生字与出现的多音字,能抓住课文的主要事情。2、学习课文运用拟人写景的写作方法,了解景物对下文写人的铺垫作用。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归纳出课文的三个事例,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领悟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 春景导入,引发阅读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看着这草长莺飞的美景,我就会想起我们背诵过的一首古诗村居。(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古诗,生齐读古诗)2、 这里的“纸鸢”指的是(板书:风筝。)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生自由回答:风筝会有什么理想呢?理想怎么会和风筝连

2、在一起呢?)相信学完了课文,你们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生字借助课后拼音自学掌握;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边画边读,并把含生字词的句子再读2遍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2、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多次出现,谁能读好它?多媒体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zhun),便转(zhun)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zhun)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zhun)多少次。而他每转(zhun)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

3、激动的心跳。(指导读,齐读。)3、刘老师到底给作者留下了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于30年过去了,还是记忆犹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板书:笑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三、感受形象,体会精神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却是由写景来导入,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轻声读读1-3节,想想这3小节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轻声读文,谈体会)2、作者用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拟人) 3、齐读,读出生机勃勃的春天。 4、在“女娲氏”前面为什么要用一个省略号?(女娲造人的故事没有讲全,是引文的省略) 5、在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作者感受的?画出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

4、句子。(课件出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时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1)、课文中同学们为什么笑?(刘老师的故事讲得风趣幽默)(2)、作者笑过之后为什么会有“酸涩”的感情呢? (多媒体出示:_的刘老师 )(板书:坚强、乐观、风趣)(3)、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人敬佩呢?读出对刘老师的尊敬之情。四、重温春景,景中赞人。1、此时,当我们重温第2自然段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在这一自然段中,从“心情地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谁的影子?(刘老师)“连翘花吹奏着生命之歌”其实连翘花赞美的是什么?(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五、收集资料,

5、走近作者。1、苏叔阳一生最尊重,最感激的人就是刘老师,所以,在文章的最后,他深情的呼唤:(多媒体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你(生齐读)他把对老师的感激、思念、敬佩都化为这深情的呼唤:(生再读: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您)2、刘老师是怎样在他的学生心中放起一支又一支不落的风筝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理想的风筝。教后记:这篇教案,是我在本校上的一节公开课教案。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教学伊始,我把扎实有效训练学生基础知识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即读好书,认准字,概括文中典型的事例,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在检查学生词语时,我预设把“连翘花”作为重点指导词语,果然,学生对“翘”

6、的读音较为陌生,多次读错,我通过组词引导学生区别,再通过图片欣赏,指导书写,学生对“连翘花”有了感性认识,在第二次读这一段时没有读错。这篇文章较长,需采用“长文短教”的方法,所以概括文中的三件事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学生回答“讲故事,谈腿疾”时,我提醒学生注意刘老师的表情,让学生关注到“笑”这个字,概括为“笑谈腿疾”,为下文感受形象作了铺垫。虽然是第一课时,但我把第一个事例纳入到学习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刘老师的坚强乐观。课堂中,我创设用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刘老师的艰难与不易,适当的音乐渲染,让学生从心底里发出了对刘老师的同情。最后,通过资料介绍,再次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刘老师,不仅受到了熏陶感染,也引起了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课后,听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商榷的问题:在创设情境,理解“酸涩”,学生的情感已经涨溢的时候,能否安排“说”的训练?老师们都对这节课给予了肯定,说了句:原来第一节教时也能这样精彩。张惠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