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01386 上传时间:2021-08-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周末巩固训练人教版班级:_ 姓名:_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今义是_。(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_2. 文言文阅读。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

2、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注解)鄙,边境。发政举事:施政办事。侍御:侍从妃子。谄谀:奉承拍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宋昭公出亡(_)(2)吾知所以亡矣(_)(3)被服以立(_)(4)卒得反国(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_(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_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_3.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

3、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_4. 小古文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口:“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列字词。甚(_)诣(_)乃(_)未闻(_)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孔指以示

4、儿曰:“此是君家果。”_(2)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5. 古诗文阅读。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见:拜见。盖:大约。瞑坐:打瞌睡。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既:已经。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5、1)颐偶瞑坐。_(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_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_6. 快乐阅读。小古文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想想带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于:_没:_皆:_ 迸:_2第一句中的“群儿”和第二句中的“众”意思一样吗?为什么?_3朗读下面的句子时,停顿合理的是( )。A.群儿戏/于庭B.光/持石/击瓮/破之7.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人性缓,冬

6、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描写来体现的。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欲言恐君性急:_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我道君性急,果然。_8.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2判断下而的说法

7、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9. 小古文阅读。七步成诗文帝(曹不)尝令东阿王(曹植)

8、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注释:行大法:指处死。漉(l):过滤。萁(q):豆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豆在釜中泣(_)2这首诗是_让_作的,他们都是_的儿子。3对画线语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B.魏文帝尝试命令东阿王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4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含义。_10. 课内阅读。子曰:“温_而知_,可以为师矣。”子曰:“见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也。”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

9、_:_:_ _:_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_11.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卖。陷:刺破。或:有的人。弗: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 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12.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凡

10、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大抵:大概。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云:说。见:同“现”。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几案(_)不可倒一字(_)牵强暗记(_)2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_(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_(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_3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

11、我们,读书要先_,在此基础上进行_,这样才能有所得。4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_5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画出来。6多读的好处有哪些?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_13. 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回答问题。_(1)前两句的意思是_(2)后两句的意思是_(3)本诗作者是_朝的著名爱国诗人_,他的字_号_。我们曾学过他的诗示儿:_,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_。(4)本诗和示儿中的“王师”是指_。(5)在本诗中“_,_”两行诗展示了一幅滚滚黄河入海,气势磅礴;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_,_”两行诗写出了南宋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

12、之中,表达了诗人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怀、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愤愤不满。(6)老百姓所期盼的“王师”干什么去了呢?林升的_给了我们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_。暖风熏得游人醉,_。14. 阅读课文,按要求完成后面各题。古人谈读书(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_,如井蛙之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请在上面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此三者缺一不可”中“此三者”指:_、_、_。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_、_、_。(引用原文回答)3由“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你想到了哪

13、句名言或警句?_1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选自刘向新序杂事五1“叶公好龙”中的“好”应读作“_”,意思是“_”。2叶公是怎么“好龙”的?请用“”画出相关语句。3从“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_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_5这个故事讽刺了。A.像叶公这样喜欢像“龙”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的人B.像叶公这样胆小如鼠的人C.像叶公这样心口不一,嘴上说喜欢某事物,但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