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140385 上传时间:2018-12-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四川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思想汇报: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尊敬的XX学生党支部: 在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比如在这次地震发生的那短短几秒钟,也许只有机智和沉着并加上足够的运气才能幸免于难吧。在这场地震中,许多城镇楼房、大桥倒塌了,道路被阻断了。因为地震太强烈,加上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了灾区的受灾程度。到目前已有6万多四川同胞们永远闭上了眼睛。许多人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悲惨地死去却无能为力。在四川灾区的中小学里,一座座教学楼倒塌了,很多中小学生都因为地震时在上课而被困在教学楼里,幸存者寥寥无几。多少人因为道路不通而挨饿,多少人因为无家可归而露宿

2、街头。又有多少人因为这场强大的地震丧失生命。 然而,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人们在大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指导抗震救灾;我们看到解放军、武警、消防兵、公干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急救人员不畏艰险,从死神手中抢救出一批又一批废墟下的生命;我们看到那一张张坚毅、乐观的脸,一双双永不放弃的眼睛重新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还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灾区人民祈祷、祝福、献爱心;看到了受灾群众在灾难之后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工作中的坚强不屈。 不哭的“可乐男孩”、可爱的“敬礼娃娃”、“不怕”的唱歌女孩他们在面对压顶的灾年表现出的乐观面孔和那一丝轻松的微笑,让哀恸的中国感受

3、亮色,给所有走过悲伤的人以特别的鼓励。长时间停留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没有失望,反而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镇定和勇气。 还有那些以死来守护自己学生、孩子、亲人的亡灵,让我们重新感到爱和责任;那些不放弃生命的人,他们说“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要对得起每一个深爱我的人”,让我们重新看到生命的价值,活着就是有意义;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坚韧、乐观、朴实,使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坚定;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一个残疾人用手爬行到募捐站前,要工作人员下来帮他捐款;突然之间,我们看到12个山东农民自发凑了5万块钱拉了一车白菜到灾区分发,这些最平凡的中国人,使我们看到身边还有爱,我们感受到温暖。 过去的十几天,

4、我们在经历一场灾难,一次又一次难过悲痛;过去的十几天,我们也在经历一场洗礼,一次又一次被震撼。一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群体的生命是强大的。生命的伟大在于不屈不挠,在于顽强的抗争,在于心与心的相通,在于手与手的相牵。再大的灾害,再大的困难,我们一定努力战胜。 离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曾经那么脆弱,而活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这么坚强。 敬爱的党组织: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将学习情况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通过我的学习和理解,我认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基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越于资本主义

5、的社会形态,其在价值追求上真正体现了社会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此,以人为本中的“人”在本质意义上只能是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从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是出发点,也是立足点,更是归宿点。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时,以人为本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主线,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不

6、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在党的执政理念上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明确而完整地规定了党的根本立场、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即自觉地站在历史的主体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一切工作以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只有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中,才能实现我们党执政的价值,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除此之外科学发展观还致力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说唯物史观认为,实践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

7、的双向对象化过程,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追求真理的过程;二是人类按照自己的利益、需要、目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即实现价值的过程。与之相关,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社会发展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人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即合规律的过程;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是社会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即合乎社会主体目的的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融社会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于一体,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

8、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过程。也正是从发展的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发展观凝炼了发展的科学,凸现了发展的价值,完善了发展的思想。如果割裂了科学维度与价值维度的辩证关系,则会陷入认识与实践的误区。片面强调前者而否定后者,会导致机械决定论和宿命论,使现代化建设成为无主体的自组织过程;片面强调后者而否定前者,则会导致唯意志论,使人的发展缺失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学习上一定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把握,在实践中一定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最后

9、,非常感谢党组织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对我的教导,我将会更加努力,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决不辜负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和栽培。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继承什么、如何创新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换言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继承和创新,是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下的继承和创新,是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的继承和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继承和创新中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

10、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和谐文化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继承与创新中的指导,一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保证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二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

11、本原理,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理想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政党的追求,也是文化发展的观念上的目标,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国家在其文化发展进程中有无共同理想,有什么样的共同理想,直接决定了它继承什么以及如何创新。换言之,共同理想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对文化遗产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它实现文化创新的前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并明确了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社会主义和谐文

12、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道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精神力量的源泉。和谐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本身就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实现这一共同理想,要求文化继承和创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准和坐标。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准继承和创新文化,就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

13、和认知系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既是它特有的历史创造积累和精神记忆,是民族国家得以产生和维系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标志。因此,保持文化的民族性既是一个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及繁荣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以儒、道、释三家文化为主体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及其所追求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文化所推崇的“知变、因变、应变”的辩证思维以及释家文化所宣扬的以“慈悲、利他”为支撑的伦理道德观等,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与人生追求。这些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即使在今

14、天,仍不乏值得借鉴之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稳定性、连续性、民族性等特征,也决定了其必然会对现代文明的构建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要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继承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本身又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文化的个性表现为民族性,共性则表现为世界性。如果说,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世界性则是民族性得以维持的营养来源。文化的世界性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谐文化的建设是基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谐文化与世界文明成果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统一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既要求我们正确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求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地进行发展和创新,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才能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