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07532 上传时间:2021-08-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部编版班级:_ 姓名:_1. 阅读与理解。江畔独步寻花唐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注释) 蹊:小路。 留连:同“流连”,舍不得离去。1诗人赏花的地点是_。2诗中侧面表现花朵繁盛的句子是:_,_。3诗中最能表现花朵繁盛的两个字是( )A.满 蹊B.千 万C.满 低D.压 低4诗中静态描写是(_),动态描写是(_)。A一、二句 B三、四句 C一、三句 D二、四句5我还知道带有动态描写的诗句:_,_。2. 读古诗,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这首诗勾画

2、了一幅水乡春景图:临水的村庄,疏疏落落的篱笆,_,_,_,奔跑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2第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描绘出一个()的农村儿童形象。A.淘气顽皮、聪明伶俐B.热情淳朴、天真可爱C.遇事慌张、手足无措3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三、四句的意思。_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乡村生活?_3. 古诗阅读。题临安邸(),()?(),()。1将诗句补充完整。2这首诗是_代诗人_在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七绝。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几时休:。熏:。醉:。暖风:原指。在诗中是指。游人:。在诗中是指。4诗的前两句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的青山,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_,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各填一

3、个四字词语)5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_”。诗人用“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_。表达了诗人_的讽刺之情。6对划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舌的讽刺。7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临安城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的景象,描写的目的是( )A.体现现在临安城的荒凉。B.强烈谴责那些醉生梦死的当朝统治者。4.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青海:湖名

4、,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方盘城。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1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_2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_5. 课内阅读。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1秋思的作者是_,_代诗人。著名诗篇有塞下曲_江南曲等。2全诗通过描写_的景色,表达了作者_的心情。3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_4“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_6.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

5、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图。右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B.两首诗都是前两

6、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4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A长笛B风笛C竖笛D陶笛 (_) (_) (_) (_)7.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甲)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

7、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两首诗出自同一位诗人之手,且主题相似,都是关于_的。2两首诗的情感不同:(甲)诗紧扣“_”字,(乙)诗则紧扣“_”字3两首诗,用词都非常精准:(甲)诗中,一个“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字令人满目凄然。(乙)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中,从“巴峡”到“巫峡”,因为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故用“_”;从“巫峡”到“襄阳”,顺流疾驶,故用“_”;从“襄阳”到“洛阳”,改换陆路,故用“_”。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

8、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首诗都写到了“泪”,下面对这两首诗中的“泪”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诗中,诗人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充满怅恨B.(乙)诗中,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自然喜不自胜,高兴地哭了C.(甲)诗中,原本美好的花儿,却使诗人看到后落泪,更反衬出作者的伤心之情D.(乙)诗中,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痛定思痛,悲从中来阅读空间。8. 课外类文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注释)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河;指黄河。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岳;指“五岳之一”的西岳华

9、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1读了诗的前两句,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景象?_2“泪尽”表达了(_),“又”字极写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现(_)。a.诗人心头的失望b.人们生活困苦,受到胡人的压迫,非常痛苦c.遗民迫切希望王师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9. 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回答问题。1理解“迎凉”,判断正误。(1)“迎凉”符合秋叶的季节特点,也表达了诗人心中感到凉爽。 (_)(2)“迎凉”既符合秋叶的特点,也与诗人心中的伤感相融合。(_)2诗中的“河”指_,“岳”指_。“三万里”言河之_,“五千仞”言岳之_。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10、3本诗与陆游的_一诗主题基本相同,表达了作者对_的同情,对_的期盼,同时暗含着对_的不满。10.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课题凝练简括,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又点明了主人公是,抒发了诗人与朋友之间。(2)这首诗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后两段写,抒发了朋友之间之情。1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闺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_12. 课外阅读。四时田园杂兴春日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

11、千花一饷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注释)土膏:指肥沃的土地。一饷,片刻。饷,通“晌”。鞭笋:细长的竹笋。1这首诗的第一句中,“_”二字形象地表现出春天乍到,大地复苏的情形。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B.诗人精心选择农村特有的景色与农民的劳动生活来表现春天,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C.诗歌最后一句巧借鞭笋来透露春天的气息,与“一枝红杏出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先概括描写春天,然后具体描绘景物。“催”“开”“过”等词充满着动态之美。3这首诗作者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1

12、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墨梅: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14. 课内阅读。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联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1)“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_。“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_。“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_。(2)风雪声之联耳更显出了_,将士们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更加怀念_。(3)发挥想象,写一写将士们可能会想到故乡的什么?_15. 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1这首诗的作者是_,“乞巧”的意思是_。2七夕是每年的农历_,民间有妇女对月穿针的习俗。3诗中叙述了_的美丽传说,表达了人们_的美好心愿。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