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区治理子课题调研报告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探寻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新路径、新方法,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建在社区组织换届、专职社工队伍建设、社区基本保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提升我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水平,近日,我们对全市城市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梳理分析。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做法成效(一)治理体系谋划有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结合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我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创新,连续出台了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协商、推进“三社联动”、城乡社区治理等市委市政府文件,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将社区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目
2、标责任制”考核中,并召开台州市城乡社区治理推进会暨全市城乡社区建设联席会议专题部署推进工作,政策力度大,投入力度大,推进力度大。各地均结合工作部署谋划整体工作,思路清晰,举措扎实,全部以党委政府名义出台了社区治理相关文件,进一步强化了政策保障体系,形成了推动工作的良好氛围。(二)社区基础夯实有力。近年来,我市针对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队伍素质提升、等关键方面开展了集中攻坚,目前全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从2018年初的65.4%提升至98%,普遍建有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并集中力量打造出9个示范型、品牌化的县域社区服务综合体。全市共新增招聘452名专职社区工作
3、者,共有专职社区工作者1533人,增长率较2018年初达35.6%。社区经费保障投入显著增长,2019年全市全年共计投入社区工作经费16887.2万元,其中用于社区硬件设施提升改造的专项经费共计3730.61万元;各地专门安排5803.4万元用于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专职社区工作者人均年收入(去除单位缴纳的五险一金部分后)从4.21万元增长到6.47万元左右,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三)基层减负推进有力。我市扎实推进“七多”清理工作,推行社区事务准入机制,全面精简规范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台账资料,对村(社区)对外挂牌、服务标识牌、上墙制度等开展了多次集中清理整改,全市共摘除实物牌子669块,室外服务
4、标识牌7436块,室内功能室指示牌7500块,清理上墙制度14098项,通过减任务、给时间,有效地让社区干部把主要精力回归到服务居民、了解社情、化解矛盾上来。同时,为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进一步规范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各地均建立和公布了社区便民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明确哪些事项在社区可以办、怎么办、去哪办,方便居民群众办理。(四)创新成果培育有力。针对基层体制改革、党建引领、三社联动等热点、难点问题,各县(市、区)立足区域特色,抓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主动作为、改革创新,涌现出了“社区大党委”共建体系、“招领”群众工作法、”全科社工”等新实践新成果,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活力。椒
5、江区海门街道被评为首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三门县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已完成试点实践,并顺利通过第二批省级实验区创建中期评估;2019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实验区创建工作,评比入围了14个首批市级实验区创建单位,积极探索和孕育社区治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二存在问题(一)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虽在面积上已全面达标,但在硬件配置和运行管理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部分社区设施陈旧、位置偏僻、功能不够完善,全市48%的社区用房(特别是新建社区)是租借来的,严重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空间的修缮提升;二是设施配置亲民度低,大多数社区服务设施行政化配置倾向严重,走的是
6、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老路子,各个机关部门往往还习惯性地将其职能相关的展厅、工疗站、消防体验馆、乡贤馆、人工作室等下沉到社区;三是设施利用率低、人气不足,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运行机制,对比杭州南肖埠社区引入绿城颐德提供养老服务,诗青年服务社承接书画、茶艺、瑜伽等培训I,社区文化家园活动丰富、充满人气并且开放至晚上9点半来看,我市尚缺少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较强的社会组织嵌入到社区的管理服务中来,投入大量资金配建的社区公共空间建好之后,逐渐出现了过度闲置、缺乏人气、运维不善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二)社区工作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今年我市虽然新增了大批专职社区工作者,但
7、大多数仍欠缺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体现在全市社工队伍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仅占47.2%,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全科社工的培育也尚处于起步阶段,无差别受理计生、民政、残联、综治等各部门事务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走访中发现,虽然各地普及了“全岗通”模式,但是仍有较多社区工作者固定坐班在前台,在实际办理事项中,仍是按照民政、城市管理、便民服务等类别分别由不同人负责办理,尚未实现一人“全能二另一方面体现在村改社区专职社区工作者青黄不接,4月底,我们对村改社区工作人员开展了电话访谈,多个新建社区反映新招专职社区工作者缺乏乡土生活经验,难以融入到原村民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担任主职干部的街
8、道工作人员在社区坐班次数不多,很难有精力兼顾社区治理。(三)村改社区规范化运行仍有待加强。在人员配置方面,经电话随机访谈发现,路桥区、玉环市、天台县、仙居县等地仍存在部分村改社区未配足专职社区工作者,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仍由原村干部担任为主,如玉环楚门镇北渚社区、天台始丰街道玉湖社区目前仅有2-3名专职社区工作者,仙居南峰街道管山社区15名工作人员中,仅有2名专职社区工作者,其他13名工作人员均由原村干部担任;薪酬发放方面,天台县村改社区主职干部工资报酬未按照文件标准落实到位,如赤城街道金盘社区书记年均工资为2万,主任工资则由原村经联社发放;社区治理方面,部分村改社区,其决策、管理模式仍按原村“两
9、委”运行方式进行,工作人员更多以管理思维而不是多元参与的治理思维去推动社区发展,如路桥路南街道迎宾社区、路北街道马铺社区等仍采取原行政村注重经济发展管理方式,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居民自治上尚未形成良好机制。(四)“三社联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一是“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大部分社区在挖掘和链接周边资源、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治理方面还比较薄弱;二是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进展缓慢,普遍存在组织化程度低、自主性和能动性较弱等问题,虽然一些组织经常以各种名义开展社区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不能满足居民的长远诉求;三是社区社会组织缺少资金支持,对比杭州市上城区成立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每
10、年投入资金400多万元为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杭州市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设立”四季情”公益创投项目,每年投入100万元,引导支持社会团体申报治理、融合、服务等6类社会治理项目来看,我市公益项目创投资金仍主要集中于扶老、助残、济困等传统公益领域,各部门也鲜有资金用来资助社区共治、自治项目,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启动资金和活动经费。(五)社区组织换届前期准备工作谋划不深。一方面是部分社区组织换届“一肩挑”人选确定难,特别是经过人员集中清理后的村改社区,从现有专职社区工作者中摸排产生意向人选存在一定困难,如路桥区村改社区“一肩挑”意向人选中能力突出、精力到位的专职社工仅排摸掌握12人。另一方面是专职社区工作者
11、通过选举进入社区“两委”班子难,部分融合进展缓慢的村改社区,存在原村民对统一招录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不熟悉、不认可的现象,仍按照原先选举村干部“有能力、有魄力、有实力、有地位”的标准来选人,对专职社工进入“两委”班子造成一定的障碍。三、对策建议(一)实施社区治理制度体系优化行动。一是注重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椒江、路桥等地构建“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工作机制,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统一平台+专业团队+常态服务”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建议在此基础上,在全市社区推广“社区大党委”或“社区治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强化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党建共建联建,组织动员驻区单位积极参与支持社区建设,
12、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服务优势。二是推行社区治理“三项清单”。推行“自治清单”,厘清社区与政府行政管理边界;推行“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内容、流程,方便居民“看菜点单”;推行“资源清单”,引导多方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三是架构评估体系。建议探索编制社区服务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指标将社区治理和服务各个环节的成效予以量化,直观、客观地对社区治理服务全过程进行评价与监督,发挥优势,改进不足,增强社区治理潜能。(二)实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质行动。一是配优用房设施。结合社区布局规划编制和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一社区一方案”推动社区用房建设落到实处,解决设施面积不达标、布局不合理、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二
13、是构建居民友好型空间。参考上海市杨浦区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邀请建筑专家、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到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经验,建议持续加大对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投入力度,引入多方力量,对行政化社区空间进行开放式改造,推动树立样板,力争到2020年年底,全市打造出40个以上有影响、有特色、具有示范效应的社区公共空间。三是专业化运营管理。针对目前社区空间“门庭冷落”、利用率不高等状况,建议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推动社区空间社会化运作,并建立共享维护机制。比如上海市各睦邻中心引入乐善社区生活服务组织托管运行,紧密结合居民需求提供丰富活动项目,并全天候对居民开放,大大激发了公共空间活力。(三)实施专职社区工作
14、者素质提升行动。一是要加强社区工作者招聘录用、规范管理、教育培训及薪酬待遇等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和完善“三岗十八级”薪酬保障制度,按照各地文件标准全面落实解决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特别是针对新建社区主要干部,要强化培训和交流学习,通过现场参观、与先进社区结对等形式,帮助其迅速上手社区治理工作。二是要建立健全“全科社工”学习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专职社区工作者“全岗通”服务,按照“一专多能、全岗都通”的要求,组织全科业务专项培训,确保全科社工全面掌握社区公共服务事项。三是要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服务能力建设,在提高持证率的基础上,鼓励持证社工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领办特色化的社区民生实事项目,比如上海市浦
15、东新区潍坊社区从老年人群体最需要的就医和陪伴服务入手,发挥距离医院较近的优势,推出“陪医陪聊陪购”服务,创新性推行“低龄老人照料高龄老人”的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四)实施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行动。一是完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发挥好各级社会组织孵化服务平台的集聚效应和示范作用,重点培育发展枢纽型、支持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二是提高居民特别是其中的领袖骨干力量管理社区公共事务、解决社区矛盾问题的水平,推动社区内部文体娱乐自组织向邻里互助、互助养老、社区融合等能够提供社区准公共产品的治理型、公益型组织转化。三是拓宽社区治理资金筹集渠道
16、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挖掘本地资源,通过辖区单位和社区居民捐赠、企业冠名、部门支持等多种方式建立社区公益微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治理领域,实现在筹钱、筹人、筹规则的过程中撬动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五)实施社区组织换届攻坚行动。一是推动社区组织班子人选和专职社工“双向进入”,建议在村改社区换届前,及早谋划排摸社区组织班子人选名单,对其中能力强、没前科、有意愿担任专职社工的,通过社工招录考试或原村干部“双向选择”途径转化为专职社工。二是推动专职社区工作者深入社区开展服务,对非本社区户籍专职社工,建议在社区换届前让他们到社区开展服务,积极走街串巷、入户走访,在发动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去的同时,与居民建立情感纽带,打好群众基础,为后续换届进入社区组织班子做准备。三是针对较复杂社区或者村改社区后“一肩挑”人选不成熟的,建议择优选派乡镇(街道)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优秀干部下社区“一肩挑”,并将其作为干部职务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