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23404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提高班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鬻(y):卖。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或:有的人。弗:不。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吾矛之利_(2)其人弗能应也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的句子。_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和“_”是自相矛盾的。2. 课文精彩回放(按原

2、文填空,再回答问题)。楚人有_于郑者,为_之柜,薰以_,缀以_,饰以_,辑以_,郑人_。(1)请用“”在文中画出朗读时的节奏。(2)“薰”通_,“辑”通_。(3)课文选自_,作者_,后世称他为_,战国末期_家。他是_的学生,_家学派代表人物。(4)“买椟还珠”的意思是_(5)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_3. 课内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代诗人_的作品。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余尝谓_ (2)心不在此_(3)却只漫浪诵读_ (4)心到最急_

3、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4.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_陷:_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4、?”或:_不可同世而立立: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利”的意思有:好处,利益;锋利,锐利(跟“钝”相对);利润或利息;胜利,指赢的一方;顺利,便利。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的意思。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_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_5. 先选择字词的意思,再说说每句文言文的意思。(1)患不知人也。()A.忧愁B.忧虑,担心C.祸患_(2)不患人不已知。()A.知道自己B.被别人了解自己C.不了解自己_(3)由,诲汝知之乎!()A.理由B.缘由C.孔子弟子,姓仲,名由_(4)知之为知

5、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A.知道B.同“智”智慧C.了解_6. 文言文阅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 ),号日“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 居:镇守。匈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 号:称。 岁:年。(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以卫尉身份做将军,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1如果要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填序号)A.大惊失色B.兴高采烈C.不慌不忙D.气极

6、败坏2请写出画横线的句子的大意:_。3根据阅读链接,匈奴之所以“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是因为_。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解释加点词语。(1)余尝谓:_(2)却只漫浪诵读_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_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原因是_(用原文短句回答)。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_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杨氏之子(节选)梁国杨氏(s sh)子九岁,甚(shn

7、shng)聪惠。孔君平诣(zh y)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i w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ng y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n qng)。”1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2先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然后再翻译句子。(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_(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_(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_3“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4填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起到_作用。5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孩?_9.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8、。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用“/”画出该句的停顿。(2)本文选自_朝_的作品。(3)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甚:_诣:_乃:_示:(4)联系上下文填空。为设果。孔指以示儿曰(5)从杨氏之子的语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孩是一个的人。小孩回答妙在何处:_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A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B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

9、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连同。 有的人。想要。因为、由于。1读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画线句子的意思。A_B_2本文对你的启发,可以用论语中的句子来说明。(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人不学而不蕴,不亦君子乎11. 阅读理解。孟母三迁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遂居。(注释)邹:周朝国名,在今山东邹城一带。舍:房屋,住宅。嬉:游戏,玩耍。墓间

10、之事:指祭扫坟墓一类的事情。居处子:安置儿子的地方。贾人:商人。炫卖:沿街叫卖。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揖让进退: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1结合注释,写出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_(2)孟母曰:“真可以居子矣。”_2孟母两次认为“此非吾所以居处子”的原因是什么?_3读了这则故事,你在学习方面有哪些收获?_12. 课外阅读。南辕北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

11、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注释)季梁:魏国人。 中道:半路。反::假字,同“返”,返回。 焦:皱褶。 申:通假字,同“伸”,拉直。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大行(hng):即今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方:正在,时间副词。 驾:车。1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曰:“吾用多。”_(2)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_2这个人知道走错了方向,仍坚持往北走的理由是:_。3这则寓言阐述的道理是:_。13. 根据课文杨氏之子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梁

12、国杨氏子(),甚()。孔君平(),父不在,()呼儿出。为设果,果有()孔指以示儿曰:“()。”儿应声答曰:“()。”(1)用原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杨氏之子待客很热情,是从_看出来的;他反应很敏捷,是从_看出来的;他说话委婉而有礼貌,是从_看出来的。(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_。14.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11文中所写之人的特点是_。作者是通过对他的_描写来体现的。22写出你对加点字的理解。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欲言恐君性急:_3写出下面这句话的意思。我道君性急,果然。_15. 阅读与表达。(没有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余尝谓读书有三到,_。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古人谈读书二1在横线上补充原文内容。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请写出你积累作者的一首古诗。_3作者的读书观点对吗,为什么?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