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23777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课后辅导练习班级:_ 姓名: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1解释:栖(_)阴(_)夫(_)斯(_)孰(_)徐(_)谕(_)省(_)一(_)2翻译:时岁饥民馁 :_正色训之:_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

2、是指_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里的“子”指的是_。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_3这三个句子运用了_和_的修辞手法,谈了学习方法,谈了_谈了与人沟通的气度。3. 文言文阅读。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薛谭学讴于秦青(_)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_)饯行于郊衢(_)声振林木,响遏行云(_)2翻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_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

3、_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_4. 阅读,完成练习。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徒居学宫旁;孟子乃嬉戏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1根据文章,写写孟母的迁居地,以及迁居和定居的原因。迁居地迁居或定居原因第一迁近墓地_第二迁_孟子常嬉为贾人街卖之事第三迁学宫旁_2由此可见,孟子的母亲认为(_)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云:“(_)”。5. 古文欣赏。伤仲永北宋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4、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衒(xun)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1“孟母三迁”这则故事广为流传,它可用一成语来说理,这个

5、成语是_。2你从“孟母三迁”这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作简要回答。_3仲永的父亲和孟子的母亲的教育方法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_6. 文言文阅读。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_)此独以跛之故(_)2翻译下列的句子。近塞之人,死者十九。_3这则寓言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_

6、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_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危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理解文中加点的字。(1)引:_(2)且:_(3)遂:_(4)亡:_2下面句中的“之”分别指代什么?(1)一人饮之有余(_)(2)吾能为之足(_)3翻译文中画线句。_4请用一个成语作为本文标题并写在文前的横线上。5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教益?_6请试着用古汉语将文中画线句改为陈述句。_8.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智子疑邻

7、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固,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宋:宋国。雨(y):下雨,名词作动词。筑:修补。盗:小偷。父(f):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亦云:也这样说。亦,也。云,说。暮:晚上。亡:丢失。家:指这家人。甚:很,非常。智其子: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他家的墙毁坏了。B.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C.不把墙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D.富人家的那个儿子十分聪明。2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A.出现问题要及时

8、补救。B.富人的儿子非常聪明。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D.邻居家的老人多管闲事。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终不知车方孝孺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腐而轮败,辊折而辕毁,无所可用。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敞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注释)越:越国。“辐”(f)”与下文的“辊(n)”、“辕(yu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诸:相当于“之于”。相属:一个接着一个。绐(di):欺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辐腐而轮败。(_) (2)以为车固

9、若是。(_)(3)效而为之者相属。(_)(4)越人以为绐己,不顾。(_)2翻译下列句子。 (1)舟载以归而夸诸人。_(2)及寇兵侵其境。_3读了这则故事后,你从越人身上吸取了哪些教训?_10.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本文选自_,相传是_(人名)所撰。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

10、也。_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两个小儿围绕着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进行争辩。B.两个小儿各抒己见,但都无法辩驳对方的观点。C.认为“日初离人远”的根据是太阳形体的大小。D.从两小儿的争辩可以看出他们的质疑探究精神。11.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足跌没水中(_)众皆弃去(_)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与群儿戏于庭(_)(2)众皆弃去(_)(3)光持石击瓮破之(_)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足跌没水中。(_)A没有B埋没C淹没(2)光持石击瓮破之(_)A代词,指群儿B代词,指瓮

11、C代词,指石头(3)众皆弃去。(_)A离开B距离C除掉4下列停顿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群儿/戏于庭B.一儿/登瓮C.光持/石/击瓮/破之D.足跌/没水中5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12. 文言文阅读。铁杵磨成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释:媪(o):年老的妇人。杵(ch):棒槌。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去:_。方:_。欲:_。还:。2翻译下面的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_太白感其意,还卒业。_

12、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_13. 课内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好书画:_(2)一日曝书画:_(3)拊掌大笑:_(4)尾搐入两股间:_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_)。A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 (戴嵩)尤所爱C (牧童)拊掌大笑 D (杜处士)不可改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

13、思。(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2)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_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懂得了_的道理。5为什么牧童敢于指出画中的错误?_14. 文言文阅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加点的字(1)日初出沧沧凉凉(_)(2)孔子不能决也(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

14、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_)(2)“孰为汝多知乎?”本句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_)(3)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_)3下列名言警句中,最能表明孔子在本文中的态度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1)如果让你为它添加一个题目你认为是_。(2)词语解析祠:_相谓:_引:_亡:_(3)蛇故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