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24995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水平练习班级:_ 姓名:_1. 文言文阅读。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c):祭祀。舍人: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卮(zh)酒:一杯酒。卮,酒器。1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2本文选自_。3解释加点字的字义。 (1)蛇固无足(_) (2)子安能为之足(_) (3)遂饮其酒(_) (4)终亡其酒(_)4用“”

2、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5请你翻译下面的句子。(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2)为蛇足者,终亡其酒。_6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写得恰到好处,何必画蛇添足,再加几句呢?B.曲阜孔府的建筑,雕梁画栋,十分壮观。C.他答应我的事至今没有兑现,怕只能画地为牢了。D.对古典文学缺乏修养,勉强作旧体诗,往往画虎类犬、不伦不类。7这则寓言告诉人们:_2. 文言文阅读。黄香温席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1解

3、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年方九岁(_)知事亲之理(_)2翻译下列的句子。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_3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_3. 阅读理解。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选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注释:往:施人恩惠非礼:不合礼来:施恩惠于自己安:安定危:倾危1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礼尚往来_往而不来_来而不往_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_3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_4. 阅读训练。杨震暮夜却金(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

4、,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选自后汉书(注释)幕夜:深夜。迁:升迁;升官。当之郡:当他到郡上任时,之:上任。为:做。谒见:拜见。遗:赠与,送给。知:了解,知道。何也:怎么回事。何谓:怎么能说。1杨震暮夜却金的作者是_,题目的意思是?_2文题中去掉“暮夜”二字好不好?为什么?_3杨震暮夜却金讲述了杨震到郡上任时_的事。4杨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5、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西京杂记中央文献出版社)(注释)引:引来,使出现。邑:同乡。文不识:人名。与:帮助。资:借。大学:很有学问的人。1“邻居有烛而不逮”中的“逮”字读音是_,意思是_。根据这个意思还可以组词为_。2对“衡乃穿壁引其光”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匡衡于是穿墙而过,去吸引邻居家的火光B.匡衡于是翻过墙去,把邻家的火光引了过来C.匡衡于是在墙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3把“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改写成现代汉语是_。匡衡这样做的原因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4读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你得到

6、了什么启示呢?_6. 文言文阅读。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足跌没水中(_)众皆弃去(_)2解释下列加点字。退为家人讲(_)群儿戏于庭(_) 众皆弃去(_)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4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_7.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

7、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 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画地:在地上作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 (拿;举)B.数人饮之不足( 够 )C.我能为之足 ( 的 )D.终亡其酒(丢失)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_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_8. 阅读揠苗助长,完成下面各题。宋人有闵其苗之

8、不长而揠之者,谓其人曰:“!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1默写句子,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句子:_。意思:_。句子:_。意思:_。2发挥想象,完成下面的续写。看到“苗则槁矣”,农夫的儿子急匆匆地跑回家,他对父亲说:_。望着满地已经枯死的禾苗,农夫不禁感叹道:_。3“揠”、“苗”、“助”、“长”这几个字在新华字典中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揠苗助长B.苗揠助长 C.苗揠长助D.揠苗长助4小明才三岁,妈妈就每天逼着他练钢琴,这让小明很不开心。请你用上“揠苗助长”这个成语,劝说小明的妈妈。_两小儿辩日的写作特点。_9.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拔树凿井伊犁城中无井,皆出汲于河。一佐领曰:“

9、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1下列“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B.低头思故乡(静夜思)C.故草木不生 D.依然如故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正确的一项是()A.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B.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C.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D.佐领聪明多端,领导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3翻译句子。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_4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_10. 小古文阅读训练。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

10、,以箸(zh)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齿蹍(nin)之,又不得。瞋(ch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破即吐之。注释:(1)鸡子:鸡蛋。(2)箸:筷子。(3)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4)瞋:同嗔,发怒。(5)蹍:踏,踩。1本文主人公是_,他是一个_的人,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他的_描写来体现这一特点的,相关的字词有_、_、_等。2请写出你对下列几个字词的理解。食:_ 掷:_ 复:_啮(ni)破:_3请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nin)之,又不得。_11. 文言文阅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儿曰:

1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加点的字(1)日初出沧沧凉凉(_)(2)孔子不能决也(_)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这句话朗读时的停顿完全正确。(_)(2)“孰为汝多知乎?”本句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_)(3)本文选自列子汤问,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_)3下列名言

12、警句中,最能表明孔子在本文中的态度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C.海纳百川,有容乃大。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东游 东:东方 问其故故:缘故,原因B.我以日始出时 以:

13、认为 始:始于C.去人近 去:距离 孔子不能决决:判断,判定D.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知:知识2按要求改写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改写成间接引用句:_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改写成直接引用句:_3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孰 为 汝 多 知 乎?4对文章中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A.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B.太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开水一样烫,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C.

14、太阳刚出来时凄凄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因为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的原因吗?D.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人近时热离人远时凉吗?5读了这篇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任选角度谈谈你的体会或感悟。_13.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

15、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善哉乎鼓琴鼓:_(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少选:_(3)汤汤乎若流水。汤汤:_若:_2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_3“伯牙鼓琴”这个故事赞扬了()A.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B.伯牙精湛的琴技和锺子期高超的音乐鉴赏力。C.伯牙和锺子期志趣高

16、远、情操高尚。4伯牙的琴艺精湛,他的琴声除了表现“巍巍太山、汤汤流水”之外,还会表现什么动人的场景呢?请仿写句子。方鼓琴而志在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14. 阅读与理解。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注释:谢太傅:谢安。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俄而:不久,不一会儿。兄子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谢朗。拟:相比。即:是。无奕女:指谢道韫(y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7、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聚集。B.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D.未若柳絮因风起 若:如。2下列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父亲叫谢奕。B.她的那句比喻句没有“胡儿”说得精妙。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D.她是谢太傅的侄女。3下列对这则小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小辈从生活中学习。B.谢太傅哥哥的女儿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作者对她的赞扬。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D.“公大笑乐”中的“笑”有讽刺“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个比喻的意思。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谢 太 傅 寒 雪 日 内 集。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1解释加点的词我欲之楚(_)将奚为北面(_)吾马良(_)此数者愈善(_)2翻译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3成语(_)出自本文,比喻(_)。4此寓言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8 /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