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27211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学期古诗阅读与理解强化练习湘教版班级:_ 姓名:_1. 古诗赏析。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这首诗的作者是_朝诗人_,“浪淘沙”是_。2解释词语。九曲:_。簸:_。3请写出三、四句的意思。_4这首诗作者借_的景象,抒发自己_。2. 古诗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文/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透过“少壮”和“老”,你感受到了什么?_2“无遗力”表现出古人怎样的一种学习精神?_3为什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_4“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是什么?_3. 课内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

2、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_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_4. 诗词阅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时节,表现了强烈的之情。(2)阅读这首词,根据要求完成赏析。词的上片,一个“”字直接道出了作者的设想:有人

3、知道春的去处,唤回与自己同住。词的下片,通过黄鹂“”,写出了春天已过,初夏已来。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春天的之情。(3)这首词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_(4)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_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这首小诗的作者是_代的_,是写给_的。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_。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_。5请用优美

4、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_。6. 快乐阅读。石灰吟_,烈火焚烧若等闲。_,要留清白在人间。1补全古诗。2解释下列词语。(1)等闲:_(2)清白:_3根据古诗内容,用适当的关联词将句子连接起来。(_)千锤万凿,(_)烈火焚身,(_)粉骨碎身,我(_)要留清白在人间。4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_7. 延伸阅读。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1把字词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尽 才觅 指花都凋谢了不知 寻找始 岂料,想不到2写出前两句诗的意思。_3第一句中的“芳菲尽”与第二句中的“_”相呼应

5、,运用了_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看到桃花后的欣喜。4登山前,诗人为_而遗憾,登山后,诗人看到_又感到惊奇。8. 阅读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_。_,遍插茱萸少一人。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2“独”的意思是_,“倍”的意思是_。3“佳节”泛指亲人团聚的节日,在诗中指的是_,是农历_这天。诗中提到的习俗有_和_。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喜欢秋天。B.思念亲人。9. 根据古诗意思完成练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尽”的意思是()A.尽头。B.都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A.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落在了谁的一边?B.今夜明月皎皎,人

6、人都欢喜地望着,团聚之日又有谁在思念家乡?3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思念家乡,而_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天下所有人都在望月,他发出了心中的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用委婉的语气写出了自己的_之情。10. 阅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春 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A.草色B.鲜花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和(_)之情。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_4这首诗用了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和“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5“白雪却嫌春色晚

7、,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有异曲同工之妙。1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茅檐长扫净无苔”中“长扫”的意思是_,“净无苔”说明了茅屋_。2通过“手自栽”可以感受到( )A.主人的生活非常无聊。B.主人非常勤劳。C.主人只会栽花种草,没有别的专长。3表现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山清水秀的诗句是哪两句?请你体会这两句诗在结构上的特点,再写出两句这样的诗句。_4读了这首诗,你觉得湖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_12. 诗词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8、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_2上片“眼波横”“眉峰聚”的比喻有什么新巧、动人之处?“眉眼盈盈处”的丰富含意是什么?_3下片四句用了三个“春”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意?_13. 读下面的古诗,并完成填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诗题中“书”的意思是_。这首诗写了_的情境。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哪儿看出来的?_。3下列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黑云/翻墨/未遮山B.白雨/跳珠/乱入船C.卷地风来/忽吹散D.望/湖楼下/水

9、如天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14. 古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乱花:纷繁的花。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浅浅的青草。行不足: 百游不厌。足,满足。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10、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1)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的诗句是。(2)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是、。(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多选)A.比喻 B.拟人 C.对偶 D.夸张 E.反问(5)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_15. 朗读古诗采薇(节选),完成练习。采薇(节选)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行道迟迟,_。我心伤悲,_。1将诗句补充完整。2理解词语的意思。(1)依依:_。(2)霏霏:_。(3)昔:_。(4)迟迟:_。3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11、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