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习题.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28265 上传时间:2021-08-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里山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阿里山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阿里山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里山习题.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八(上)语文月考复习之阿里山纪行一、阅读阿里山纪行的节选部分,回答问题。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2、4用四个字概括台湾著名的红桧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答:_、_、_、_5文中加粗的“约”和“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答:_6“神木”已遭雷劈,为什么“他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答:_7于神木“巨创”中,作者发现了丰富、深邃的内涵,你是怎样理解的?答:_8前文提到“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联系全文内容,你认为选文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答:_5佳句赏析。(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

3、_,写_、_,突出树木的“_”和“_”(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作者以拟人化的_描写树木_。如诗如画的比喻,感受深切的_,使森林、古树成了富有_的情境。6.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7. 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8.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9.本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

4、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 )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 )入车窗又( )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入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1)文中方框中

5、应加入的动词依次是 _。 (2)“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3)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_的特点。 (4)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_和 _。 (5)“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_ 角度写景;“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_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_? (二)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

6、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1)这一段运用“_”和“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和林区的_。 (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这是一种_的手法。 (三)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作者连用三个_,写若有若无的声音,以_反衬_。

7、 (2)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作者采用_手法,运用流畅而节奏鲜明的文字,强调林区的_。 (3)这一段文字以有声反衬_,营造一个“静谧的世界”,收到了“_”(填一诗句)的艺术境界。(四)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整个游程”是指_。 (3)“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意思,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 (4)作者在整个游程并没有看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_ _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