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后两课.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47035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后两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后两课.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专题组织材料:包括寓言故事: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买椟还珠;真实故事:画杨桃传说故事:想别人没想到的以及语文园地四。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本组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道理发人深省。这些无不吸引着孩子阅读兴趣。孩子们会为那个丢了羊的人感到惋惜,会为那个南辕北辙的人不禁发笑,笑他的脑袋瓜和他的啤酒肚一样中看不中用。孩子们也会发自内心地佩服更羸,还会实事求是,静下心来想想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三年级孩子正处于转型期,认识水平,意志品质都由所发展。在思维特点上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2、,不能和高年级相比。对他们来说,上这些思辨型的课文应该是有些难度的。另外,课标对中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根据教材编排上的特点、学生思维的特征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目标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内容,初步懂得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

3、想问题。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时间: 12课时11 画杨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板书:杨桃)2谁能来和我们介绍介绍杨桃吗?师小结

4、:杨桃基本上是椭圆形的,大多数有五条棱。在我国华南地区经常能见到这种果实。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3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1、出示思考题: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2、检查自学情况。指读生字词:叮嘱 审视 严肃 半晌 和颜悦色 教诲指读课文。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我是怎样画杨桃?我

5、出示句子: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指名读,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想象我当时是如何观察,如何落笔的。)2、相机出示父亲的话,理解叮嘱。出示句子:“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3、在我这样的举动背后,因为有一个人的话语始终萦绕在我心头。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

6、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4、在我开始要画画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在我画得粗心大意的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话 我对父亲的话语是如此的印象深刻,是因为,能从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说明吗?叮嘱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5、我对父亲的话语是如此

7、的印象深刻,所以当他从自己的角度看过去杨桃像,就把杨桃画成了。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四、巩固字词1、认读生字词。2、书写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1、认读生字,扩词。2、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二、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1、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1)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

8、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知道自己错误后不好意思的神态。)“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好,下一个。”(2)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有表情地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同学们_地说

9、。(不假思索地大声说)“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大家_地回答_。(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_地 。(那个同学发现他这时候看到的杨桃真像个五角星,有点难以置信)“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_地 。(他迟迟疑疑地说)“好,下一个。”2、想象说话。老师请同学们坐到“我”的座位上看杨桃,是老师巧妙设计的教育学生的时机。请你想象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这一看,看出了怎样的结果?这一看,_;这一看,_;这一看,_。(1)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2)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有的(脸色通红

10、,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3)这一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了,一个个脸羞得红红的。他们请求我的原谅。他们说:( “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嘲笑你。你能实事求是地画出你看到的,是多么不容易。原谅我们吧!”。)(4)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了什么?(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5)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反而怎样?(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看法?四、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

11、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1、出示课文,读“审视”句: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这幅画画得像不像?”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1)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2) 想保护“我”的自尊心。(3)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4)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2、理解“严肃”。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

12、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 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3、理解“和颜悦色”。老师和颜悦色,是因为()。4、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

13、人的看法。)5、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6、同学们,“杨桃”风波结束了,但美术课继续上下去,孩子们继续画杨桃,你猜想一下,这时他们的杨桃会画成什么样子呢?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

14、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六、总结全文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2、联系生活,想像拓展。、同学们,我们已经在这节画杨桃的美术课上认识了这个班级

15、的老师、同学,还有那个画画特别认真的“我”,也了解了发生在他们中间的故事。现在,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对他说几句话。我想对作者说:_。 我想对曾经嘲笑过“我”的孩子们说:_。 我想对循循善诱的老师说: 。美术课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教学反思】【易错题】全班易错题:学困生易错题:教学调整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教学重

16、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1、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

17、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出示学习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出示词语:召集、骆驼、连绵不断、连

18、绵起、若隐若现、恰好)(2)交流词义。(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而 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 麻 画满)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19、(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连绵起伏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4、画师是怎么评

20、价的?(显示画师的话)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5、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2、

21、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教学调整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习作(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教学准备 采访老师

22、同学和家长,他们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2、说真话,说实事。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

23、点?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 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 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五、总结 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 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习作)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

24、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讲评)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二、成语故事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1)自己练习读短文,读准生字(2)跟同桌合作,比比谁先读正确。(3)检查读。2、结合短文,理解“买椟还珠”。(1)郑国人买了什么?“椟”指什么?(2)“珠”指什么?还给谁了?3、全班朗读 【第四课时】

25、一、我的发现1、比较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非常精神。再注意听,老师说的这一句话和刚才说的意思一样吗?同学们今天难道不精神吗?(2)自由说这两句话是否一样。2、师:有的同学说一样,有的同学说不一样。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本上的句子,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一个是表示肯定的句子,一个是用疑问的语气表达的问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3、以同桌为单位一人读一句话体会。4、游戏:老师说一个表示肯定的句子,让学生说一各级意思一样的反问句。二、读读记记1、自由读句子。2、说一说5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3、找找以此类似的句子。三、读读背背1、自由读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3、开火车背诵。4、齐背。【教学反思】【易错题】全班易错题:学困生易错题:教学调整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