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50921 上传时间:2021-08-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2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4.2.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都

2、有关。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五、课前准备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研钵,小纸槽,温度计,标签纸,刀片,馒头,凉水,热水六、课时分配1 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此要通过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在口腔中遇到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后、唾液的混合后会越变越生:甜。师:实验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那么在口腔中,有可能使馒头变甜的因素有哪些呢?请你说出一种因素并说明理由。生1:因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后就有甜味。所以,馒头变

3、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生2: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生3:我认为与时间、温度也有关系。口腔温度为37度。师:同学们推测出了四个变量(板书: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时间、温度)有可能与馒头变甜有关系,但是你的推测再合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它是否成立,必须经过验证。如果对每一个变量只做一次实验,结果可靠吗?生:不可靠。师:那怎么办?生: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重复组。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更加真实,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我们每四个小组作为一组,探究一个变量。下面分组:第1-4组:变量唾液,第5-8组:变量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第9-12组:变量温度;

4、第13-16组:变量时间,分组初步制定计划。时间5分钟,5分钟后由本组组长向大家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交流的内容包括:1.本小组验证的问题是什么?2. 实验设计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控制变量?4.采用怎样的模拟方法?5.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水温不变?6.预测的实验现象是什么?二、小组讨论,制定计划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展示时要求学生在讲解的同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条件处理相同之处用“”标记,将不同之处用“X”标记,便于其他学生在观察时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先由本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教师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生1、我们组探

5、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变量是:唾液。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看有无唾液的实验现象如何。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一个有唾液,一个有清水外,其余条件都相同。对照组编号1,实验组编号2,。预测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同时投影本组实验方案)。37度水温的控制方法:用向凉水添加少许热水的方法量控制37度水温。生2、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我们组考虑用手温代替水温,比较环保。生3、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变量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实验原理和他们一样,我们实验组编号3,实验组3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不加馒头碎屑,加馒头块。预

6、测实验结果,3号试管馒头 块与唾液接触的部分不变蓝,切开后内部滴碘液变蓝。生4、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温度有没有关系。”变量是:温度。我们实验组编号4,实验组4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温度为60度高温。因为高烧的时候吃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预测实验结果是4号试管淀粉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加滴碘液后应变蓝。生5、因为做面汤会做糊,我们组认为高温下淀粉会变成其他物质,这样即使淀粉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滴加碘液后也有可能看不到变蓝的现象。所以,我们组另外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60度温度下,两组都有淀粉,但一组加唾液,一组加清水,看颜色变化是否一致。如果一致,说明淀粉酶在高温无活性,如果不一致,说明

7、淀粉酶在高温下还没完全失去活性。生6、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时间有没有关系。”变量是:时间。我们实验组编号5,实验组5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时间为1分钟。预测实验结果是:5号试管因为时间短,淀粉没有完全变为麦芽糖,加碘液后应变浅蓝。生7、实际咀嚼时间没那么长,一般不到一分钟。如果他们组用的馒头碎屑过少,唾液过多,那么也有可能在1分钟内被完全消化。这样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就会一样,导致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而模拟实验要接近真实,所以我们组对照组1分钟,实验组30秒。看蓝色的颜色深浅。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提

8、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实验前强调一下学生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溶液放至室温后再滴加碘液;搅拌唾液与搅拌清水的竹签不能混用;搅拌要“充分”,不能搅拌一两下就停止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实验。三、实施计划,得出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四组为一大组,由大组长展示本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相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教师再将各大组的实验结果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1 .通过观察,你认为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对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原因,找出问

9、题的根源。实验课前老师的周全的考虑,是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生物课的神奇和魅力的关键。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反复做实验,找到最佳的实验材料干馒头;找出馒头碎屑与唾液的最佳用量;计算反应的最佳时间;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为了节约时间与材料,我将干馒头碎屑磨成碎屑、馒头切成方条、脱脂棉制成棉球、玻璃棒换成了竹签;学生分四人一组,指定负责的同学当组长等等,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做了充分的准备。过去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老师做概括性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探究实验我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由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多了,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多了,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受到了很好的磨炼,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