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53736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复习针对练习部编版班级:_ 姓名:_1.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二)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1解释加点的字词。漫浪:_急:_谓:_下流:_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也有经典之论“_?_”;选段(

2、二)是清朝文学家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_、_。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的重要性,这是因为“_”(用原文短句回答)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0个字)_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_2.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

3、一说。_3.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_;)(有识则_,_,)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_。)此三者缺一不可。1把选段内容补充完整。2这段话是_说的,他的观点是读书要“三有”,即_,_,_。3关于“有识”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反面例子“_”和“_”,告诉我们_。4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 )”中句子的意思。_4.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选择带线字的解释,在括号里打“”。 (1)伯牙鼓琴 乐器( ) 弹奏( ) 发动( ) (2)洋洋乎若江河 如果( ) 好像( ) 你( ) (3)志在流水 志向( ) 记住( ) 记号(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足够( ) 值得( ) 脚( )2解释带线字的意思。 (1)方鼓琴而志在高山( ) (2)巍巍乎若泰山( ) (3)少选之间( ) (4)洋洋乎若江河( ) (5)伯牙破琴绝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_(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从文中_可以看出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

5、 _,是因为_。文中_和_两个动词写出了伯牙_的心情。5现在,人们常常用“高山流水”来比喻_。5.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2“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

6、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4下面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6. 阅读短文,

7、完成练习。滥(ln)竽(y)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n)食(s)以数百人。宣王死,愍(m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注释:滥竽:不会吹竽。竽,一种古代乐器。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说:通“悦”,喜欢。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粮仓。食,供养。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

8、_。(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的人。7. 课外拓展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_)(2)破之(_)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_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孟母三迁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

9、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日:“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注释)舍:住处。处子:安顿儿子。贾人:商人。炫卖:沿街叫卖,夸耀。俎豆:古代条祀用的礼器,这里指祭祀礼仪。遂:于是。卒:终于。渐化:逐渐清染。1结合注释,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1)此非吾所以居处子。_(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_2用自己的话说说孟母两次搬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_3“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的原因是( )A.孟母目光长远,让孩子从小接触

10、上层人物,结交上层人物的孩子,学习上层人物的礼仪,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能成为上层人物。B.孟母瞧不起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认为这些人都有不良习气,孩子跟他们在一起会影响前途。C.孟母用心良苦,努力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4你认同孟母的做法吗?为什么?_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吾盾之坚。(_)(2)吾矛之利。(_)(3)或曰(_) (4)弗能应也。(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

11、的意思。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_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10. 阅读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注)必:一定。择:选择。其:代“他们”。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不善者:缺点。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_2.举个你身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例子,写下来。_11. 阅读理解。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

12、中原句回答)_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_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 )A.则眼不看仔细B.却只漫浪诵读C.记亦不能久也D.眼口岂不到乎1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誉之曰(称赞)B.于物无不陷也(穿透)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4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

13、发?_5请你用“自相矛盾”造句。_13.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恒:_ 耻:_知:_ 识:_厌:_ 漫浪:_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_14. 阅读理解。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惠:受到的好处。智慧。敬词。甚聪惠(_)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4“为设果,果有杨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B.孩子给

15、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15.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这则寓言名叫_,选自_作者是_时期_家_。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_(2)物莫能陷也_(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_(4)其人弗能应也_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1)誉之曰。译文:_(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译文:_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A.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B.不要自己夸耀自己。C.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D.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