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61451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资料(第二版).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2、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结节区。区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4、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5、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得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6、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

2、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7、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三种。8、我国规定劳动适龄人口是指男1659岁、女1654岁。9、人口质量即人口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10、人口容量 :一国或一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1、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3)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12、技术引进和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

3、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13、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14、相对指标:霍夫曼系数= 恩格尔系数= 100% (越小越好) 基尼系数 :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反映了社会差距。 15、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1)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2)区域发展的优势要通过对区域内部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16、区域

4、分工的特点: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 3)区域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17、“扩散效应”包括: 1)前向效应(推力);2)后向效应(拉力);3)旁侧效应18、主导产业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19、区域规划:是指在

5、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20、战略目标:短期目标又称近期目标,一般5年左右;中期目标,一般以10年为期;远期目标,或叫长期目标,通常在20年以上。21、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3)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4)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22、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增长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23、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

6、足自身需要的过程。24、土地利用率:指以利用的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土地利用率=100% 建筑密度: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地面面积之比。 容积率:亦称建筑面积密度,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以整个地块面积之比。25、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及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 保护耕地的基本策略:(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部分退宅还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增加土地利用面积(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

7、收益分配办法,建立保护耕地的经济制约机制(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6、产业: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27、基础设施:泛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一般条件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性服务设施。28、基础设施的作用:(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二)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三)基础设施是生产力布局合理化的前提(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五)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

8、分29、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城镇化水平与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在30%70%,为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当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时,又进入城镇化低速增长时期。30、 城镇化体系空间结构类型:(1)特大城市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2)多中心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3)以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4)行政经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类型31、 城市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方法:(1)依托中小城市(2)确定适宜的经济腹地范围(3)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发展方向(4)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5)城市经济区的规划与组织32、区域生态规划的特点与要求:(一)区域生态规划应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二)加强区域经济特征分析(三)区域社会要素分析(四)突出区域环境要素分析33、生态环境规划对策与措施:(1)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是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得以实现的受邀对策(2)保证资金渠道畅通,逐年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和环保投入(3)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强化环境管理(4)正确处理长、中、短期环境规划的关系,重点放在短期规划(5)发挥科技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