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63355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与理解专项试卷班级:_ 姓名: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囊萤夜读胤恭勤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1根据原文内容在横线上填空。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家贫:_ 萤:_3“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句话用现代的话说,意思是_2. 课内阅读。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字词以及句子。竞走:_唯:_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_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_3. 阅读短

2、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尝与诸小儿游(_)A经常 B曾经 C尝试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_)A曲折的树枝 B折取树枝 C压弯树枝2面对多子的李树,其他小朋友都争着去采摘,王戎却无动于衷的原因是:_。3王戎说“此必苦李”的原因是:_。4面对同一件事,王戎的表现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而且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这充分说明王戎是一个_的人。4.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

3、卒业。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是:_。方: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代著名诗人_,被人们称为_。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_5.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勿 贪 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握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儿/伸手/入瓶B.儿伸/手入瓶C.儿伸手/入瓶2“拳不能出”最主要的原因是( )A.瓶口太小B.取之握满C.手痛心急3选出与“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的启示相近的事例( )A.我跟同桌说了许多好话,终于吃到他的一点点美食。B.吃东西时,奶奶对我说,少食滋味好,多食滋

4、味少。C.妈妈给我报了好多个课外班,想让我得到全面培养。D.我坚持练了四年的书法,在全区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6. 文言文练习。卧薪尝胆司马迁吴既赦(sh)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r)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ng)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赦:反:女:振: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3“女(r)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_。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_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

5、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 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 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 他。”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

6、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 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 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1在短文中,你能找出孔子之所以受到尊重的原因吗?请写在下面。_2动动脑筋,说说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_3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孔子还要了不起

7、,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孔子学习呢?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_8. 课内阅读。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1这段话选自课文_,出自_。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溺:_返:_ 故:_堙:_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_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这则寓言可以用一个成语作为题目,请你把这个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2下列对文中句

8、子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子无敢食我也!你不敢吃我!(_)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百兽之长。(_)子以我为不信。你不认为我说谎。(_)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_)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_。4请你评价一下寓言中的狐狸,要言之有据。_10. 课外阅读。文彦博树洞取球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球忽跃入树穴,群儿谋取之,穴深,不能得。彦博以盆取水,灌入穴中,球遂浮出。1给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1)文彦博少时,与群儿击球。(_)A一群儿子B一群孩子C一个叫群儿的孩子(2)彦博以盆取水。(_)A所以B于是C用2“群儿谋取之”中的“之”指的是_。3球掉进树洞之后,群儿和文彦博分别是怎样做的?(用原

9、文回答)(1)群儿:_(2)文彦博:_4你认为文彦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_5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_11.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问题。人有亡斧者(节选)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皆无似窃斧者也。注释:亡:丢失 意:猜想;怀疑 他日:另一天1“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中的“颜色”的意思是( )。A.色彩,色泽B.穿着打扮C.神态,表情2“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的意思是( )。A.不久,丢斧子的人在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B.不久,丢斧子的人在邻人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C.不

10、久,邻人的儿子在丢斧子的人家里找到了斧子3这个人丢失斧子时和找到斧子后,邻人之子的_、_、_并没有_,只是这个丢斧子的人心理不一样了。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多选)A.不要毫无根据地去猜疑别人B.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时刻保持警惕C.如果对别人有成见,就会影响自己对这个人的正确判断12. 阅读理解。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释:戏:玩耍,嬉戏。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譬如:好比,就好像。瞳子:眼睛的瞳孔。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11、。_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_13.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2)母曰“曰”的意思是(_)(A说,告诉 B日子)(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A你 B女孩)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文中的小

12、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14. 课外阅读。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C.何不/试之以足D.私拟作/群鹤舞空2下列划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楚人有涉江者/郑人有欲买履者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昂首观之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遽契其舟/常蹲其身3解释划线的词语。楚人有涉江者_遽契其舟_4翻译下面的句子。是吾剑之所从坠。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5寓言故事一般表达了作者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这则寓言故事对你有何启示?_15.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未成,弃去:_(2)逢老媪方磨铁杵:_(3)太白感其意:_(4)还卒业:_2“问之,曰:欲作针。”这句话的意思是:_3“铁杵成针”的故事最后成为一句俗语:_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