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红素代谢紊乱.ppt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1467727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胆红素代谢紊乱.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胆红素代谢紊乱.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胆红素代谢紊乱 distenpered metabolism of the bilirubin,第一节、正常胆红素代谢,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胆色素(bile pigment)是体内铁卟啉化合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主要分解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等。,第一节 正常胆红素代谢,一、胆红素的来源,二、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代谢,四、血清胆红素,一、胆红素的来源,(一)胆红素(bilirubin)来源 约80来自衰老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分解。,(二)胆红素的生成过程,部位 肝、脾、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微粒体与胞液中,过程,衰老的RBC,网状内皮

2、系统,Hb,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胆红素的生成过程,(三)胆红素在血液中的运输,意义 胆红素在生理pH情况下显亲脂疏水的性质,可自由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液,再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复合物转运到肝。 加强了血浆对胆红素的运输 限制了胆红素通过细胞膜而对组织造成毒害,竞争结合剂 如磺胺药,水杨酸,胆汁酸等,运输形式 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二、肝脏对胆红素的处理,(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一)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胆红素可以自由双向通透肝血窦、肝细胞膜表面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对胆红素有极强的亲和力 肝细胞膜表面有结合胆红素

3、的特异受体,(二)肝细胞对胆红素的运输,胞浆两种载体蛋白: 肝细胞内阴离子结合蛋白(Y蛋白、Z蛋白)与胆红素形成复合物,并进入滑面内质网。 胆红素-配体蛋白复合体不仅可以增加其水溶性,胆红素被细胞内蛋白固定,还可防止胆红素再反流入血液。,(三)肝细胞对胆红素的酯化,部位:滑面内网质 反应:结合反应(主要为结合物为UDP葡萄糖醛酸,UDPGA) 酶: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BGT) 产物:主要为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另有少量单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硫酸胆红素,统称为结合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胆红素(肝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酯化胆红素/直接胆红素),GA转移酶,葡糖醛酸胆红素的生成,(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排泄,结

4、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再随胆汁排入肠道。 在细菌-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脱去葡萄糖醛酸基,并逐步还原,生成一类无色的胆素原(中胆素原,胆素原,粪胆素原及尿胆素原) 胆素原被氧化成L-尿胆素,粪胆素,及D-尿胆素(统称胆素黄褐色,粪便的主要色素),三、胆红素在肠道中的代谢,结合胆红素,胆素原,胆素,1.过程,胆素原:中胆素原,粪胆素原,d -尿胆素原,胆素:i -尿胆素,粪胆素, d -尿胆素,游离胆红素,2.胆素原的肠肝循环,肠道中有少量的胆素原(10%-20%)可被肠粘膜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其中大部分再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素原的肠肝循环(bilinogen entero

5、hepatic circulation)。 被吸收的胆素原少量经血液循环入肾随尿排出,氧化成尿胆素。,胆素原肠肝循环的过程,四、血清胆红素,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 116mol/L (0.11mg/dL) 4/5为游离胆红素,其余为结合胆红素,两种胆红素的区别,第二节、胆红素代谢紊乱(黄疸),黄疸是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粘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1.0-16.0 umol/L 高胆红素血症:19 umol/L 隐性黄疸: 17.1 umol/L - 34.4 umol/L 明显黄疸: 34.4 umol/L,种类(按血清胆红素的来源) 溶

6、血性黄疸 (hemolytic jaundice) 肝细胞性黄疸(hepatocellular jaundice) 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一、溶血性黄疸,原因:免疫性(异型输血)、生物性(原虫感染)、理化性(烧伤、蛇毒)、遗传性因素(地中海贫血) 机制:大量红细胞破坏生成增多肝脏最大处理能力 特点:血清非酯型胆红素 粪、尿胆素原 尿胆红素(-) 核黄疸,是由于红细胞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破坏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造成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二、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细胞破坏,其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能力降低所致。,原因:感染性肝疾病;乙醇、四

7、氯化碳等损伤肝细胞;肝硬化、肝癌。 机制:血清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分泌排泄胆红素障碍;毛细胆管破裂、阻塞、通透性增高,酯型胆红素随胆汁反流入血。 血清非酯型胆红素:肝细胞受损后摄取、运输 、酯化功能降低;酯型胆红素排泄障碍,反馈性抑制BGT活性和肝细对胆红素的摄取;肝细胞受损时,溶酶体将酯型胆红素分解为非酯型胆红素。 特点: 血清酯型胆红素;非酯型胆红素;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尿胆红素(+),三、阻塞性黄疸,原因:胆道系统的完全或不完全堵塞 机制:胆道内压增高致: 毛细胆管和细胆管破裂,胆红素反流入血;肝细胞胆汁排泄障碍,胆红素从肝细胞的窦面质膜反流入血。 特点:血清酯型胆红素 粪胆素原 尿胆素原

8、 尿胆红素(+),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致使结合胆红素逆流入血, 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所致。,各种黄疸时血、尿、粪中某些指标的改变,第三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1.核黄疸: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当血清非酯型胆红素浓度过高(阈值为307.8342mol/L),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并主要沉积于大脑基底神经核的细胞内,使其发生黄染、变性、凋亡和坏死,即核黄疸。 2.胆汁淤滞与反流对机体的影响 (1)消化系统:损伤肝细胞; 影响脂溶性VitA 、VitD 、VitE、VitK吸收; 凝血功能障碍 (2)心血管系统:低血压 (3)其他:肾损害、皮肤搔痒等。,掌握胆红素在肝中的转变及胆素原的肠肝循环 掌握黄疸的概念,三种黄疸产生的原因及血、尿中胆色素的变化 熟悉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的概念及区别 了解胆红素生成的过程及转运,本章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