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其实并不枯燥.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468456 上传时间:2021-08-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育其实并不枯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其实并不枯燥.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德育其实并不枯燥-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博士畅谈德育新理念学习道德是快乐的,做道德的人是幸福的本报记者储召生张圣华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孩子是伴着童谣长大的。回忆孩提时代:在妈妈的怀抱里,在外婆的摇篮中,在自己的咿呀吟诵中最早和最乐于接受的口头文学就是童谣。 如何搞好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一直是中小学教师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重点。近日,一本名为快乐歌的儿童道德学习童谣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由此也引出了探索儿童少年道德教育新方式的话题。近日,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该书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博士。 学校德育不能孤立地去做 记者:有学者认为,这些年大中小学与德育有关的课程开的不少,教材

2、越编越厚,课时也越来越多,但效果却不理想。这是否反映出有不合规律的东西? 朱小蔓:从70年代初大学毕业到大学里任教起,到后来读硕士、博士,直到担任大学和研究所领导职务,我一直没有脱离德育研究与实践。我也每每感到困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德育就成了一个学校教育中脱离智育、体育等其他学科的单独领域。这实际上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误解。我们说“五育并重”,是从教育的目标上来说的,即教育要培养身体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智能发展好的、有德性的等多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人,但并没有要在时间、空间上为教育划分独立的领域。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等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

3、教师,设立专门的如政教处、德育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机构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的任务。其实,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不能把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否则就是形而上学。 记者:实际上,现在许多学校的许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开始强调“德育渗透”了。那么,德育课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朱小蔓:我一直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中。从目前我国的现行学校制度和实际需要来看,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可以有专门的机构及教师队伍,可以组织有目的的道德教育活动。问题是这支队伍

4、、这门课程、这些活动不能自我孤立和封闭。也就是说,关键是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方法和机制来实现道德教育本身的目标。单独的德育课也好,渗透式的德育也好,都应该注意德育的内容、方法和机制问题。现在学校德育的主观目的性太强、人为的设计痕迹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的心理,容易厌烦。 生活中处处有榜样 记者:现在教师们上德育课时,常常会举像战争时期和五六十年代的例子,大家都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许多学生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与英雄们当时的环境相差较远,有些无从学起的感觉。 朱小蔓:人的行为发展,特别是精神的成长当然需要有榜样。问题是我们不能只学远的榜样、“高大全”的榜样,也不能只学成人榜样。青少年儿童自己的生活中就有许多榜样,甚至每个人的生活故事中都有能引起道德效仿和感动的材料。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善于欣赏别人、乐于分享精神收获的习惯和意识。道德学习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每天都有很多的新知识出现,教师也就往往感觉到德育工作缺少“抓手”。其实,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应该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德育的内容和方法都需要十分强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喜好和烦恼,使用他们喜欢的表达方式。 记者:我知道这些年您除了先后担任南京师大、中央教科所领导职务外,还领衔着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工作。能否谈谈您这几年在道德教育研究方面的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