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481622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的稳态与调节.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群体的稳态与调节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2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3下列关于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的叙述正

2、确的是()。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4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F点,AC段可看成是“J”型增长B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G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C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D根据“J”型增长数学模型NtN0t,知种群呈“J”型增长时其增长率不能用图乙表示5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某地区松树的

3、种群数量,样方面积应该取1 cm2B标志重捕法不适用于调查土壤动物中的蜈蚣C对酵母菌计数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轻轻盖上盖玻片后即可镜检D可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鼠类数量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首先很快就会长满小灌木,成为灌木丛B群落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就不会出现演替现象C组成加拉帕戈斯群岛的13个主要岛屿的鸟类各自形成独立的种群基因库,且这13个基因库的差别将越来越大D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逐渐复杂,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7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

4、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8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使得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的作用下发生的的动态变化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C群落演替都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

5、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A B C D10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11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水螅和蜻蜓幼虫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6、12如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下列选项中,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的是()。 AE增多、D增多、A减少 BD减少、B减少、A减少CE减少、D减少、A减少 DA减少、D增多、E减少1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1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其中甲、乙、丙、丁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过程不一定需要氧

7、气的参与B该图也可以表示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C类群丙的无氧呼吸是产生大气中气体X的途径之一D增加图中甲的种类可使食物网变得更加复杂15一只羊在一年内吃100 kg的草,排出20 kg的粪,长了10 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 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C20 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 kg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C减少该生态系统内分解者生物的

8、种类和数量,不能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好对策之一1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8如图是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曲线,其中正确的是()。19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2007年的800余只。有关野生

9、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B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C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D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就地保护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21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 h更换一次培养液

10、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1)曲线a表示种群呈“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 _、_、_等。(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3)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现象。22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_过程,表示的是_关系,过程表示的生

11、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中完成的。表示的是_作用。(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上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kJ。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的特点。(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1-5CABAB 6-10DDDCC 11-15CDDAB 16-20BDADD1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12、,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A项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等有关,B项错误;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D项错误。答案C2解析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环境阻力一直存在,只是C点后,阻力逐渐增大。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或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A3解析A、D选项是种群以“J”型曲线增长的规律和条件,“S”型曲线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然后逐渐减小,达到稳定状态

13、时增长速率为0。答案B4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识图能力。甲图中C点种群增长最快,对应图乙中的F点,但AC段有环境阻力,不能看作“J”型增长,A项错误;乙图中G点种群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将不再增加,B项正确;C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C点可以保证持续高产,C项正确;“J”型增长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D项正确。答案A5解析松树个体较大,样方面积取1 cm2太小。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调查鼠类数量时,应该采用标志重捕法。土壤动物中的蜈蚣个体较小,不适合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应用取样器取样

14、法。答案B6解析草本植物阶段是弃耕农田发生演替的第一阶段;群落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13个岛屿上的鸟类可能不是只有13个种群,故种群基因库也不只有13个;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答案D7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答案D8解析次生演替的方向使得生物种类多样化,所以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产活

15、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是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的分析,应该同时具备。答案D9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指的是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答案C10解析并不是所有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如蚯蚓、秃鹫等属于分解者;细菌有自养型的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有异养型的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有的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生物成分,如猪吃草,猪属于消费者,而当猪以其他家禽粪便为食时,便充当分解者。答案C11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为自养

16、型鞭毛虫和大型植物;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个营养级。答案C12解析该食物网如图:,D增多使系统总能量增多,而A减少导致最终流向C的能量增加;E减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C。所以A减少、D增多、E减少时,物种C获得能量最多。答案D13解析:一般情况下,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动物个体的数量会减少,个体的体积会增大,但是也存在特殊情况,例如树上的昆虫与树之间的关系。答案:D14答案:A15解析: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kg)。粪便是羊未同化的能量。羊一年的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kg)。题干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

17、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B16答案:B 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D18解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但恢复力稳定性越低。答案A19解析野生动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就地保护。该食物网中,野生朱鹮与鱼类

18、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远小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答案D20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易地保护;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答案D21解析根据图1中的曲线a可以看出,种群呈“J”型增长,曲线b表示的是“S”型增长。种群“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当种群个体数量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自然界的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波动现象。答案(1)J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S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为零最大(3)波动22解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

19、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含碳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又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通过食物链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由图可知,若E的能量中1.3109 kJ传递给B,则E的能量中4.5109 kJ传递给D和C,又因为E到A的两条食物链中,A都是第三营养级,所以A至少得到的是4.510910%10%4.5107(kJ)。物质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光合作用捕食线粒体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3)4.5107(4)能量流动热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5)温室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