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

上传人:土8路 文档编号:11481993 上传时间:2021-08-07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黄恕伯).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密码:xkcwljx,( 新课程物理教学),黄恕伯 2010.11.29,新课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思考,怎样讲解例题,前言,1. 老师讲解例题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习题教学重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素质,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 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 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 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地分析 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 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 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 八、引导学生审视答案的合理性、多解性 九、重视审题时转化意识的形成,内容提要,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1. 对待生题的两种解题思维“回

2、忆”和“分析”,一种是搜索脑海中老师讲过的例题类型,看本题和那种类型的例题吻合,套用解答这种例题的公式,或者直接用这例题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回忆”。,另一种是根据题目的文字叙述,把它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条件或数学条件,明辨题目情景所体现的物理变化特征,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选择恰当的物理规律,运用合适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其思维方式是“分析”。,前者是一种很有危害性的思维方式。,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的不同,理解题意下的自觉迁移,不完全理解题意下的模

3、仿,心智行为:分析,心智行为:识记,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是学生的体会。,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2.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不同,3. 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3. 对学生解题思维习惯的检测,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就是抽象地记住某一规律的笼统结论,把它作为问题的答案。其特点是没有考虑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没有从题目的具体条件入手进行符合本题题意的具体分析。(上题答“电流一半”者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从问题的具体情景入手,分析本题所描述的具体状态和过程,分析本题有关状态、过程中的具体条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和选择本题所适用的具体物理规律和数学手段。(上题答“电流 2 倍”者),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是具体问题“抽象分析”?,4. 怎样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一、帮助学生养成具体分析的习惯,(1) 把题目文字表述转化为具体的物理情景,(2) 根据情景,分析、图示与解题有关的物理状态和过程,(5) 分析研究对象的相关参量,辨明哪些已知、哪些未知,(3) 选择解题所需用的物理规律和研究对象,(6) 寻找不同过程之间、不同研究对象之间的物理量联系,(7) 思考物理条件之间的

5、制约情况,寻找解题的突破口,(4) 思考物理规律使用条件对本题情景的适合性,(9) 分析解题过程中的数学关系,进行数学处理,(10) 反思答案的合理性,讨论答案的多解性,教师讲解例题时的分析示范将影响着学生的思维习惯,(8) 形成解题步骤的框架结构,返回,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1. 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就是思考某一情景中物理量 A发生某种变化时,在物理量 C、D、E 等都不变的情况下物理量 B 会有怎样的结果?或者物理量 B、D、E 等都不变时物理量 C 又有怎样的结果? 它实际上是对物理规律函数关系的思考。,2. 结合题意思考物理量的制约关系,能把物理规律、物理情景、物

6、理条件、物理要求融合在一起进行分析,通过制约情况来思考变量关系、因果关系,因此,它常常能发掘出解题的关键要素,找到解题的突破口。,3. 根据物理量的制约关系,想像具体的物理情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返回,二、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物理量制约关系的习惯,题目,在宽度0.8m的箱内,底面是一倾角37的斜面,质量4.8 kg 的小球(视为质点)用长 1.0 m 的细绳挂在箱顶的一角,小球自由靠在斜面上时,细绳跟竖直箱壁的夹角也恰好为,取sin0.6,g10m/s2。木箱以下列加速度向左做匀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 (1) a1 8m/s2 (2) a2

7、 = 16m/s2,木箱宽度0.8m,37, 4.8 kg小球用长 1.0 m 的细绳挂在箱顶,小球靠在斜面上时,细绳跟箱壁夹角也为,sin0.6,g10m/s2。木箱以 (1)a18m/s2 ;(2)a2= 16m/s2向左做匀加速运动时,细绳拉力多大?,T sinN sinm a ,T cosN cosmg ,由牛顿第二定律:,代入相关数据得:,N(304a) N ,T(304a) N ,以a8m/s2代入得:T62 (N)、 N2 (N),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关系进行讨论:,讨论:,N(304a) N ,T(304a) N ,以a8m/s2代入得:T62

8、(N)、 N2 (N),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关系进行讨论:,1. 加速度由 0 增大时,由式可知, N 将减小 ,当N 减小为0时,a17.5m/s2,讨论:,1. 加速度由 0 增大时,由式可知, N 将减小 ,当N 减小为0时,a17.5m/s2,2. 当a7.5m/s2时,,T1 sin m a,T1 cos mg,3. 当绳和水平成时,小球刚和木箱右侧接触,,此时 a2g tan13.3 m/s2,,T2 mg/sin 80 (N) ,4. 加速度继续增大,绳的拉力不变,从题给加速度大小 8m/s2和16m/s2看,属于第2和第4 种状态,可按式、计算。

9、,且,,返回,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地画在平面图上,题目,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M,平面M的南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M南侧离M距离mv/2Bq的地方,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v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返回,题目,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M,平面M的南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

10、场。在平面M南侧离M距离mv/2Bq的地方,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v 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题目,某地面上空有一东西方向的竖直平面M,平面M的南侧存在着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向东的匀强磁场,平面M的北侧存在着场强大小为E、方向向南的匀强电场。在平面M南侧离M距离mv/2Bq的地方,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正以速度v 向北自由运动,求粒子穿越平面M后,其运动轨迹离M的最大距离是多少?不考虑粒子的重力。,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地画在平面图上,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

11、草图的习惯,2.正确体现题目所表述的变化过程,明确各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3.把相关物理量标在草图上,本题满分:20分 平均得分:3.5分,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中央。桌布一边与桌AB边重合。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设圆盘质量m,桌长为l,盘在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a1和a2:,1 mg ma1 2 mg ma2 ,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v,移动距离为x1,再在桌面上运动x2停下:,v2 2

12、a1x1 v2 2a2x2 ,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x1+x2l/2 ,返回,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解答,返回,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解答只有最后结果,没有分析过程,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这种解答难以形成解题能力,甚至于容易养成“记住”解答的不良习惯。,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 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1:,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

13、分布在090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 a/2 与a 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若粒子和y轴夹角=0,运动半径 a/2,轨迹如右图半圆。,根据题意,要增大半径,同时要满足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是T/4,需要增大角,此时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T/2, 不符合题意。,分析2:,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90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 a/2 与a 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

14、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增大,且半径 OC2a/2,OC2A290,沿OA2弧运动的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为T/4。,若保持半径OC2不变,略微减小,粒子轨迹将位于OA2弧上方。,C2,A2,A3,OA3的弦长大于OA2,OA3对应的弧长也大于OA2,沿OA3运动的时间将大于T/4,不满足题目条件。,由以上分析可知,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其轨迹应该和磁场上边缘相切。,分析3:,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90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 a/2 与a 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

15、磁场经历的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沿ODA 弧运动的粒子为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OCA90。,A,r,D,P,E,CDCP + PD,r r sin + a/2 ,OEOP + PE,a r cos + r sin ,因 sin2+ cos2 1 ,由解得,C,,有效解为,进一步可解得:,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分析” 的分析,分析1是建立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的,它有利于

16、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有利于从此迈开“具体分析”的步伐。,分析2是分析1的深入,把解题分析跟题目的要求联系起来,进行制约关系分析,逐步走向答案。,分析3,主要是形成解题方案后的数学分析。讲解例题,应重视类似于分析1和分析2的“物理分析”,只有类似分析3的分析,难以提高解题能力。,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分析” 的分析,4. 讲解2009高考全国理综卷26题的启示,2009理综卷第26题,26(21分)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x y 平面向外。P是y

17、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N0为 x 轴上距原点为a的一点。A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x轴的距离为 h /2,A的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向的,分速度不变, y方向的分速度反向、大小不变。质量为m,电荷量为q(q0)的粒子从P点瞄准N0点入射,最后又通过P点。不计重力。求粒子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

18、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n0 时, 2ax,n1 时, 2a2xa , x = 3a / 2,n2 时, 2a3x2a , x = 4a / 3,n3 时, 2a = 4x3a , x = 5a / 4,n1 时, ba ;,n2 时, b5a /6 ;,n3 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 n2 三种情况。,P,Y,N0,M,C,D,X,h,bxa/2, 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

19、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n0 时, 2ax,n1 时, 2a2xa , x = 3a / 2,n2 时, 2a3x2a , x = 4a / 3,n3 时, 2a = 4x3a , x = 5a / 4,n1 时, ba ;,n2 时, b5a /6 ;,n3 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

20、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 n2 三种情况。,bxa/2, 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因 ,P,Y,N0,M,C,D,X,h,已知x与a 的关系就可以求得R,进而求得v。, 随着n增大,粒子在板上的碰撞点向 x 正方向移动,n 增大到一定值时,粒子将不再与板碰撞。, 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 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n0

21、 时, 2ax,n1 时, 2a2xa , x = 3a / 2,n2 时, 2a3x2a , x = 4a / 3,n3 时, 2a = 4x3a , x = 5a / 4,n1 时, ba ;,n2 时, b5a /6 ;,n3 时, b3a /4,(无法击中挡板),,因此本题只存在 n0、 n1 和 n2 三种情况。,bxa/2, 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 2 a,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因 ,已知x与a 的关系就可以求得R,进而求得v。,具体分析 (题意分析),具体分析 (多解性分析),具体分析 (合理性分析),具体分析 (数学分析),具体分析 (

22、数学分析),具体分析 (制约关系分析),四、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展开有逻辑的思考,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3. 对以上“分析” 的分析,4. 讲解2009高考全国理综卷26题的启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包括题意分析、多解性分析、合理性分析、数学关系分析等)的习惯和能力、制约关系的思考、合理的作图等,是解答“生题”的基本素质,难题通常并不难在知识上。,试题可以通过综合性和灵活性两个因素来加大难度。(本题主要是通过综合性加大难度),返回,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1. 解题分析的“草状”结构和“树状”结构,草状,树状,返回,五、建立

23、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2. “树状”结构分析的特点,得到a1和的关系式,得到a2和的关系式,五、建立树状分析结构,培养综合能力,2. “树状”结构分析的特点,相当于把综合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有利于对这些“小问题”的理解。,综合问题是诸多基本问题元素组合成的,树状分析相当于在不断建立综合问题的“元素”库。,学会解题时怎样组织“知”、“求”关系,综合题就是大量“知”、“求”关系的组合。,有利于勾勒解题思路,形成分析线索,提高综合能力。,及时了结可以降低题目的综合度,有利于中下学生的理解(减少综合元素数量。了结后未知量变为了已知量,下一步解答过程变成了另一个新问题)。,“树状”结构的基本做法

24、就是对联立方程组及时了结,返回,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用手拉纸条,两本书都静止,A、B之间,B、C之间有静摩擦力吗?,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人走路时

25、,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人在行进中如果踩上一块瓜皮会怎样?用滑板试试。,有什么发现?,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静摩擦力,题目如图,物体静止,各接触面之间是否有摩擦?,返回,人走路时,脚收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如何?,两本硬皮练习本,每本只有20页,相互每页叠起来,用两个日用不锈钢小夹子夹着,两个大人能把他们拉开吗?,取值 20 N,测力计示数略大于 2 “kg力”,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

26、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3.验证理论结论,4.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六、把习题教学跟物理实验结合起来,在习题课中做实验,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实验题的得分率,物理实验对非实验题也有大贡献。,1.增强实践意识,提高审题能力(略),2.增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3.验证理论结论,4.建立理想模型与现实装置之间的联系,5.发现和认识物理规律,高考复习观摩课圆周运动例题,如图,轻质细杆长为L,其一端连接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连接在光滑的水平转轴上,现使小球带动细杆在竖直平面内围绕转轴自由转动,小球做完整的变速圆

27、周运动。 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速度大小为vB,则小球在B点所受细杆的弹力大小和方向是怎样的? 若已知小球在最高点B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大小为TB ,则小球在最低点A处受到细杆的拉力多大?,把上述模型变换为以下多种情境方式: 被细绳拴住的球在竖直面上做圆周运动 光滑球围绕竖直圆环内壁做圆周运动 小球在光滑竖直圆管年做圆周运动,实验演示(数字化实验室) ,解释相关数据,原实验装置(水平面的圆周运动),改为竖直面运动,返回,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返回,2010年新课程高考物理图象题的统计,1. 对一个高考题分析的举例,(2006年全国高考题) 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

28、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返回,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用几何图形分析:,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a0 开始运动,速度达到 v0 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1)黑色痕迹等于带、煤的位移差,(2)带的位移分匀加速、匀速两部分,(3)带的匀加速位移可由运动学公式求,(4)带的匀速运动时间 t2 需通过煤来求,(5)煤只有一个g匀加速运动过

29、程,总时间(t1t2)可由末速度v0 求得,(6) t1可以通过带的匀加速运动末速度为v0求得,因此,解题顺序为:, v0 = a0 t1 (求得t1), v0 =a ( t1+ t2 ) (求得t2), mg= ma (求得a),用物理图象分析:,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初始都静止。传送带以恒定加速度a0 开始运动,速度达到 v0 后便做匀速运动。求黑色痕迹的长度。, v0 = a0 t1 (求得t1), v0 =a ( t1+ t2 ) (求得t2), mg= ma (求得a),由于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和物理规律两个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解得梯形与

30、三角形面积之差,在高(v0)已知的情况下,必须求解t1和t2的值,这为解题提供了明确思路。,图象中很清楚, t1和(t1+t2)分别是以红、蓝斜线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的底,这就很容易想到以下步骤和。,2.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优点,物理图象能把物理情景、物理规律、研究对象各方面的信息融在一起,描述简洁,因此比较容易建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发掘有效信息,有利于形成解题思路。,关于物体运动的几何图形,能体现不同状态、过程的物理情景和不同研究对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但描述是割裂和复杂的。,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3.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1)选择恰当的坐标系,(2)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

31、距的意义、斜率和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例如提取信息:,右图是一单摆的振动图象,摆球在t1时刻指向平衡位置的加速度有多大?,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3. 用物理图象分析的方法,(1)选择恰当的坐标系,(2)根据图线中有关点的意义、截距的意义、斜率和面积的意义提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例如进行分析、判断:,物体放在粗糙水平传送带上随传送带一起匀速前进,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起来,来回都是匀速的(速度方向改变的时间忽略不计),从此之后,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

32、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情景分析:,相对运动变化 摩擦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因果关系复杂,图象分析:,正方向,粗糙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从 t0开始,传送带突然以原来速度的大小往复运动,来回都匀速(变速时间不计),原来在传送带上的物体将怎样运动?,情景分析:,相对运动变化 摩擦力变化,加速度变化,速度变化,因果关系复杂,图象分析:,(当或T 比较小时),返回,4.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1)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坐标轴的意义,坐标系中某个点的意义 横坐标和纵坐标都是正值的点 纵坐标为负

33、值的点 横坐标轴上的点 纵坐标轴上的点,一段曲线的意义,斜率的意义,图线下所包围面积的意义,横波图象,I /A,A,U / V,2,B,1,0,0.1,0.3,A,V,R1,R2,r0,斜率的意义,(3)建立物理图象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4.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1)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2)建立物理图象与函数式之间的联系(略),v0,-W,斜率意义 点的意义,题目:有一金属A,受不同频率的光照射时,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照射光频率的关系如图所示。有另一金属B,其光电效应截止频率为A的一半,请在图中作出B在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跟照射光频率

34、关系的图线。,v0,-W,斜率意义 点的意义,mg,-g,斜率意义: 点的意义:,Fmgma,超重和失重,作aF图象,若质量为m/2又如何?,(3)建立物理图象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4.关于物理图象几点教学要求,七、学会用图象分析物理问题,(1)理解物理图象五个方面的物理意义,(2)建立物理图象与函数式之间的联系(略),返回,(1)情境的合理性,八、引导学生审视答案的合理性、多解性,1. 审视答案的合理性,(2)物理规律的合理性,2. 审视答案的多解性,(1)情境的多解,(2)周期性多解,单摆碰撞,返回,一黑色转盘上有两个大小相等的红、绿圆点,它们到转动轴的距离相等。和转动轴的连线成120角。转

35、盘可以在400 r/s 以内以任意转速转动。在100 Hz 频闪光源的照射下观察圆盘,使圆盘上呈现三个黄点,求转盘的可能转速。(精确到 1 r/s),例,= 100 n + 33,f400,,n3.67,n 取0,1,2,3,= 100 n + 67,f400,,n3.33,n 取0,1,2,3,分析:设球1碰前速度为v1,碰后球1球2速度分别为v1和v2,设球在空中飞行时间为单位时间。则v11 (单位省略,下同)不可能,v15 ,v16 均有可能。,当v16 时:,(1) 当v11 , v25,6 m15 m2m1,m2m1,(2) 当v11 , v25,6 m15 m2m1,m21.4 m

36、1,(3) 当v15 , v21,6 m1m25 m1,m211 m1,对以上碰撞前后的动能进行检验(过程略),发现动能均未增加。答案合理,确认。,当v15 时:,(1) 当v11 , v26,5 m16 m2m1,m22m1/3,(2) 当v11 , v26,5 m16 m2m1,m2 m1,(3) 当v16 , v21,对以上碰撞前后的动能进行检验(过程略),发现只有(1)动能未增加。答案合理。,v1的值大于v1,不合理。,单摆碰撞,返回,(因此,本题有种4 解),九、重视审题时转化意识的形成,1.把题目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物理情景,返回,要测量一个准确弹簧秤内弹簧的劲度,说出至少需要的器材。

37、,一个审题训练的题目,学生对本题失误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问题,而是缺乏把题目和实践进行联系的意识。,九、重视审题时转化意识的形成,1.把题目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物理情景,2.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求小球不脱离小车的条件,图中、已知,摩擦不计。,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做直线运动,求小球不脱离小车的条件,图中、已知,摩擦不计。,小球不 脱离小 车的条 件,小球刚 要脱离 小车的 条件,小球只 和小车 的一个 侧面接 触,小球只受 一个弹力 作用,且 加速度和 小车相同,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卷第26题 (21分) 如图,P、Q为某地区水平地面上的两点,在P点正下方一球形区域内储

38、藏有石油,假定区域周围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石油密度远小于,可将上述球形区域视为空腔。如果没有这一空腔,则该地区重力加速度(正常值)沿竖直方向;当存在空腔时,该地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会与正常情况有微小偏离。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为了探寻石油区域的位置和石油储量,常利用P点附近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已知引力常数为G。,(1)设球形空腔体积为V,球心深度为d(远小于地球半径),PQ=x,求空腔所引起的Q点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2)若在水平地面上半径L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与与k(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

39、现在半径为L的范围的中心,如果这种反常是由于地下存在某一球形空腔造成的,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重力加速度在原竖直方向(即PO方向)上的投影相对于正常值的偏离叫做“重力加速度反常”,在水平地面上半径L的范围内发现:重力加速度反常值在与与k(k1)之间变化,且重力加速度反常的最大值出现在半径为L的范围的中心。,重力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的减小量叫做 “重力加速度反常”,地面上半径 L 范围的边缘重力加速度反常值为; 其圆心处的重力加速度反常值为k。,题目陈述的转化(物理条件):,如图,地球上某区域岩石均匀分布,密度为,正常情况下该区域重力加速度大小为一恒定值、方向竖直向下。由于该区域

40、地下存在一球形空腔,造成地面上重力加速度发生微小变化。 (1)设球形空腔位于地面某 P 点的正下方,空腔体积为V,球心离地面深度为d,地面上离 P 距离为 x 的地方有一Q点,求 Q 点由于地下空腔的原因造成重力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减小了多少?,(2)若已知PQ的距离为L,Q点因空腔的存在造成重力加速度竖直方向的减小量为,P点重力加速度的减小量为k,试求此球形空腔球心的深度和空腔的体积。,转化后的题目陈述:,九、重视审题时转化意识的形成,1.把题目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物理情景,2.把物理情景转化为物理条件,3.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如图,AO是橡皮绳,BO为不能伸长的细绳,A、B点固定在木板上,

41、木板竖直。绳OC穿过定滑轮(摩擦不计),其下端悬吊一个砝码。此时O点到达一定位置。问:如果任意改变定滑轮的位置,是否还可以找到不在OC直线上的另一处,也能使结点O到达原来的地方?,如图,AO是橡皮绳,BO为不能伸长的细绳,A、B点固定在木板上,木板竖直。绳OC穿过定滑轮(摩擦不计),其下端悬吊一个砝码。此时O点到达一定位置。问:如果任意改变定滑轮的位置,是否还可以找到不在OC直线上的另一处,也能使结点O到达原来的地方?,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另一分力的大小不变,另一分力的方向可变,是否还有另一个解,把表述转化为物理条件:,把物理条件转化为数学条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 的长度、

42、位置一定,平行四边形一边和 对角线的夹角一定,平行四边形另一边 的长度一定,平行四边形另一边 和对角线夹角可变,是否还可以作出 另一个平行四边形,返回,请各位编写或收集一些以下专题训练题,发至我邮箱: 只要有一道题被采纳,都将会把所有汇总的训练题发回给你。 发来的题目一律用Word 文件,不用ppt 文件。 请在Word 文件的最后,注明你姓名、单位和电子邮箱。汇总的训练题后面是署名的。 原则上2010年12月31日前完成,训练题汇编,返回,3.“画草图”的训练题,提供题目和草图(要能体现训练价值),9.审题(转化)的训练题,要写转化的方框图。,8.多解性分析和合理性分析训练题,给出题目和解答,5.体现树状分析结构的题,给出题目,用方框图表示分析结构,训练题汇编,返回,1.检测和训练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题,提供题目,简述“分析”者的答案;“回忆”者的答案。,2.通过“对物理量制约关系的分析” 而解答的题,提供题目(简述制约关系分析的过程),4.体现在学生认知基础上进行分析的“生题”,提供题目,简述分析过程,6.习题教学中进行实验的例子,给出题目,说明实验方案,7.体现图象分析优点的题目,给出题目,简述图象分析,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