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491901 上传时间:2021-08-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教学大纲(病生).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200010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学分:2.5总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验学时: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预防医学教材:病理生理学,王建枝、殷莲华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病理生理学(Pathologic Physiology或Pathophysiology),是基础医学理论学科之一,它同时还肩负着基础医学课程到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的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

2、其发生机理,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任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机制;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研究对象:病人(patient)患病机体(机能、代谢改变) 疾病模型(animal model)3.地位:(1) 医学基础课(2)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4.内容:(1)病理生理学总论(疾病概论):(2)基本病理过程(病理过程,pathologica1 process):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和结构变化。(3)病理生理学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综合征(

3、syndrome)。二、课程基本要求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1)正确理解和掌握疾

4、病的概念、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2)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3)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4)结合教科书学习,掌握部分专业英语词汇。2、基本技能:(1)熟悉病理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病理生理学实验技能方法。(2)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操作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建立。三、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备注1.绪论、疾病概论22.水电解质代谢紊乱73.酸碱紊乱74.缺氧35.发热36.应激27.缺血再灌28.休克59.DIC210.心衰411.呼衰312.肝衰313.肾衰5总计48四、考核考核方

5、式:理论考试(笔试)、平时成绩(考勤+课堂测试+自主学习得分)。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平时成绩30%。五、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 绪 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基本任务以及基本病理过程。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和常用研究方法。3、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讲课时数0.5学时教学内容1、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2、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

6、机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3、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病理生理学包括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论三部分内容;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动物实验、临床观察、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其中,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手段。4、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第二章 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病因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诊断脑死亡的标准。2、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疾病的转归、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3、了

7、解临终关怀和安乐死。讲课时数1.5学时教学内容1、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2、病因学: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病因的分类。3、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机制、分子机制。4、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死亡及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判定标准。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 掌握正常水钠代谢及调节; 水钠代谢障碍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钾代谢障碍的概念、病因及对机体的影响2. 熟悉各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8、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3. 了解镁、钙、磷代谢障碍讲课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1、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调节2、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肿和水中毒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3、钾代谢紊乱: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调节,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特别是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变化以及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的变化特点,以及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特别是心肌兴奋性、传导

9、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变化特点,防治原则。4、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5、钙磷代谢障碍:钙磷代谢的调节和参与的生理功能;低、高钙血症引起的原因,特别是对机体的影响要重点掌握,例如对神经肌肉、骨骼、心肌的影响。(自学)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录像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状况各项指标的定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发病机制、机体的代偿机制、血气指标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

10、。2、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熟悉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3、了解三重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讲课时数7学时教学内容1、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以及肺、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2、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 浓度、动脉血CO2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3、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分类,AG增高型和AG

11、正常型代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2)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和盐水抵抗性碱中毒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酸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碱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5、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单纯、双重及三重酸

12、碱平衡紊乱的计算分析方法,酸碱图的识别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练习法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第七章 缺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2、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3、了解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讲课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 1、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2、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发生机制。3、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

13、统、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4、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八章 发热目的要求1、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和过热的原因、区别以及发热的基本机制。2、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3、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讲课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2、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发热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来源、种类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

14、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 内生致热原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3、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4、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生理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盐代谢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免疫功能改变。5、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方面以及发热一般处理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 PBL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九章 应激目的要求1、掌握应激、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及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

15、;应激时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免疫系统反应及细胞体液变化;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2、熟悉应激反应的分类;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3、了解应激原的概念及其分类;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应激性疾病的防治原则。讲课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应激、应激原概念,应激反应的分类。2、应激时的躯体反应:(1)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其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内啡肽及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应激时变化状态,原因及其意义。(2)应激时免疫系统的反应(3)急性期反应和急性期蛋白: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

16、的概念及生物学功能。(4)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分类、生物学特点与功能和表达调节.3、心理性应激:心理性应激时的情绪和行为改变及对功能代谢的影响,影响心理性应激的因素。4、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的特点、原因、机制及意义。应激的临床处理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要求1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3了解缺血-再灌注

17、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了解脑和其它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讲课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2、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3、发病机制:活性氧的作用,氧自由基介导学说、钙超负荷学说和白细胞的作用。氧自由基介导学说: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和损伤机制。钙超负荷学说:钙超载形成机制和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白细胞作用: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及其介导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心、脑、肺、肠、肾、肝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5、防治原则: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采用低压

18、、低温、低钙再灌注液,清除活性氧,使用钙拮抗剂和抗白细胞疗法,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十三章 休克目的要求1、掌握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概念;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2、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3、了解休克、MODS的病因和防治原则。讲课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1、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2、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1)微循环机制:微循环缺血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代偿机制、临床

19、表现;微循环淤血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失代偿及恶性循环产生的机制、临床表现;微循环衰竭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变化机制、晚期难治的机制、临床表现;(2)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细胞代谢障碍,炎症介质表达增多。3、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障碍如:肺、肾、胃肠、肝、心、脑等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4、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5、MODS:概念、病因、依发病过程分型,发病机制。6、休克和MODS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纠酸、补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护细胞功能,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

20、能障碍与衰竭)。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第十二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DIC的发病机制;DIC发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的发生机制。2、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DIC发生的常见原因及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DIC的分期和分型3、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讲课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1、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2

21、、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2)DIC的发病机制: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凝物质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DIC的分期: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期。(3)DIC的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4)DIC时功能代谢变化: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

22、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5)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 启发法 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心力衰竭基本病因;发生机制;心脏代偿反应;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2.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诱因;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心功能不全时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3.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讲课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1

23、、病因和分类: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和分类2、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心脏以外的代偿反应3、发病机制:心肌收缩功能降低:心肌收缩相关蛋的白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舒张功能障碍:主动性舒张功能减弱,被动性舒张功能减弱;心室各部分舒缩协调障碍4、对机体的主要影响:心排血量减少,静脉淤血综合征5、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肌的收缩和舒张的性能教学方法PBL;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

24、病因;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血气变化特点;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变化;2.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3.了解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概念及致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讲课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病因与发病机制:正常呼吸功能,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与发病机制。发病机制:限制性与阻塞性通气障碍机制及血气变化(PaO2, PaCO2);弥散障碍及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及血气改变(PaO2, PaCO2正常或或);解剖分流增加。2、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循环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的变化:呼吸节律的紊乱,

25、如潮式呼吸(陈-施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肾功能的变化和胃肠道变化。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发病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4、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氧疗,改善内环境紊乱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2、熟悉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分期;熟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熟悉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3、了解肝性脑

26、病、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讲课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1、正常肝脏功能:分解、合成、解毒;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分类。2、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肝功能不全的概念,物质代谢障碍、激素代谢障碍、胆汁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器官功能障碍。3、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及分期,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五大学说: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及综合学说,常见诱因及防治原则。4、肝肾综合征:概念及分类,发生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防治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第十八

27、章 肾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掌握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及各期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掌握尿毒症的概念。2、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3、了解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讲课时数5学时教学内容1、急性肾功能不全:正常肾脏功能,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原因和分类与发病机制。(1)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少尿的发病机制: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肾血流量急剧减少和肾内血流重分布,肾小管损伤包括肾小管阻塞和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过与功能代谢变

28、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各期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3)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2、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过程及其机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1)发病机制:原发病的作用、继发性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损伤。(2)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3、尿毒症: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毒素及其作用机制。4、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练习法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教学2014年7月修订 专业范本可能没有涵盖全面,最好找专业人士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