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521467 上传时间:2021-08-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与评析_教学案例汇总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特征和平衡的移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一、设计思想: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 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更着重于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因此教学上一方面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验探究,发现化学反应的本质,广泛挖掘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加有意义

2、学习的内容。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 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素养3.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以实用价值。4.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重视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性特点,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营造了课堂的和

3、谐氛围,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机会效果好。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前一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离子的行为,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应用动态平衡理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增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后,教科书接着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

4、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三、学情分析:认知基础: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溶解度的含义并学习了有沉淀生成的一些反应;在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又学习了化学平衡和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相关理论,对动态平衡有了较充分的理解,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再学习本课,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本章集中学习电离平衡和盐类的水解等内容,很多学生容易对所学内容混淆,在不同程度上会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心理特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四、三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

5、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3.教学重难点: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难点:建立沉淀 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流程:分成七个环节进行

6、。(一)导入新课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的形成都离不开碳酸钙沉淀的溶解和形成。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为游客解说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二)分析课题,研究所学知识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学习对象。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

7、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三)实验探究,知识迁移,类比分析,建立沉淀 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首先做演示实验:首先通过向饱和氯化钠的上层清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8、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的结论。继而提出问题: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为什么没有沉淀析出呢?启发学生思考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NaCl(s) Na+(aq) +Cl-(aq),当氯化钠溶解的速率与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的速率相同时,形成了溶解平衡状态。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

9、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开始时当溶液中电解质的离子浓度大时,其互相结合的速率大与沉淀溶解的速率,反应向生成沉淀的方向进行,随着正、逆速率的改变,最后速率相等,形成沉淀溶解平衡状态。通过动画模拟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区别。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画出时间-速率图像,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溶解沉淀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的表示方法:AgCl(s) 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沉淀溶解平衡的表

10、达式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再将知识加以引申: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而我们在离子反应中写成=是一种近似的表示方法,化学上一般情况下,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一种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时沉淀完全。)至此,完成沉淀 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并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

11、沉淀溶解平衡问题,变换了思维角度,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深入的思维探究对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非常必要的。(四)、通过课堂讨论和实验探究,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本环节,提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讲解,提供交流合作、实验探究、学以致用、展示才华的机会。问题一:胃透时喝的钡餐为什么只能是硫酸钡不能是碳酸钡?钡粥对患者有无危险?怎样做更安全? (BaSO4溶解度2.410-4g,Ba2+在体内达0.13-0.2g使人中毒)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使沉淀溶解和不溶解的一般方法吗?其

12、它条件不变,减小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浓度,平衡就向溶解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溶解。反之,其它条件不变,增大溶解平衡体系中的相应离子浓度,平衡就向沉淀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沉淀生成。问题二:通过讨论分析溶洞里石笋、石柱、钟乳石的形成原因。回应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CaCO3(aq)+CO2(g)+H2O(l) CaHCO3(aq)问题三:实验探究:你能把AgCl沉淀转化成其它的沉淀吗?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提出方案师生共同评价其可行性分组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解释原因。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沉淀转化的规律:一定条件下,沉淀从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方向转化,两者差别越大,

13、转化越容易。沉淀的转化过程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过程。通过实验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大脑的.性特征得到满足。(五)总结和提高:让学生总结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牙齿表面由一层硬的组成为Ca5(PO4)3OH(羟基磷灰石)的物质保护着,它在唾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a5(PO4)3OH(s) 5Ca2+ (aq)+ 3PO43-(aq)+ OH-(aq)。1. 为什么饭后不刷牙容易患龋齿?2. 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保护牙齿?3

14、. 已知Ca5(PO4)33F(氟磷酸钙)的溶解度比Ca5(PO4)3OH(羟基磷灰石)更小,请你解释使用适量的含氟牙膏能防止龋齿的原因,并尝试写出反应离子方程式 。(七)作业:学以致用,培养自学能力。1. 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水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除去?2. 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案例与评析_教学案例汇总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案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