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

上传人:PIYPING 文档编号:11551027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习 题一、填空题1、微生物的4种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中的一种替代途径,为微生物所特有; 是产生4碳、5碳等中间产物,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前体物质的途径。2、同型乳酸发酵是指葡萄糖经 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异型乳酸发酵经 、 和 途径分解葡萄糖。代谢终产物除乳酸外,还有 。3、微生物在糖酵解生成丙酮酸基础上进行的其他种类的发酵有丁二醇发酵、混合酸发酵、 发酵和 发酵等。丁二醇发酵的主要产物是 , 发酵的主要产物是乳酸、乙酸、甲酸、乙醇。4、产能代谢中,微生

2、物通过 磷酸化和 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等高能分子中;光合微生物则通过 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5、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是呼吸作用中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 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 。6、巴斯德效应是发生在很多微生物中的现象,当微生物从 转换到 下,糖代谢速率 ,这是因为 比发酵作用更加有效地获得能量。7、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外源电子受体,像等无机化合物,或 等有机化合物。8、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 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能量的产生是通过 磷酸化形式

3、,电子受体通常是O2。电子供体是 、 、 和 ,还原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 能量。9、微生物将空气中的N2还原为NH3的过程称为 。该过程中根据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之间相互的关系。固氮体系可以分为 、 和 3种。10、次级代谢是微生物生长至 或 ,以 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如 、 、 、 、 及 等多种类别。二、选择题(4个答案选1)1、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来源于( )。 (1)有机物 (2)还原态无机化合物(3)氧化态无机化合物(4)日光2、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是最普遍的、存在

4、于大多数生物体内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 (1)EMP途径 (2)HEP途径 (3)ED途径 (4)WD途径3、下列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中,( )是存在于某些缺乏完整EMP途径的 (1)EMP途径 (2)HEP途径 (3)ED途径 (4)WD途径4、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区别是( )。 (1)糖酵解途径不同 (2)发酵底物不同 (3)丙酮酸生成乙醛的机制不同 (4)乙醛生成乙醇的机制不同5、由丙酮酸开始的其他发酵过程中,主要产物是丁酸、丁醇、异丙醇的发酵的是( )。 (1)混合酸发酵 (2)丙酸发酵 (3)丁二醇发酵 (4)丁酸发醇6、下列代谢方式中,能量获得最有效的方式是( )

5、。 (1)发酵 (2)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 (4)化能自养7、青霉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肽聚糖合成的( )。 (1)细胞膜外的转糖基酶 (2)细胞膜外的转肽酶 (3)细胞质中的“Park”核苷酸合成 (4)细胞膜中肽聚糖单体分子的合成8、下面对于好氧呼吸的描述( )是正确的。 (1)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无机化合物 (2)电了供体和电子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 (3)电子供体是无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有机化合物 (4)电子供体是有机化合物,电子受体是无机化合物9、无氧呼吸中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是( )。 (1)还原型无机化合物 (2)氧化型无机化合物 (3)某些有机化合物 (4)氧化型无机化合物和少数

6、有机化合物10、硝化细菌是( )。 (1)化能自养菌,氧化氨生成亚硝酸获得能量 (2)化能自养菌,氧化亚硝酸生成硝酸获得能量 (3)化能异养菌,以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 (4)化能异养菌,以亚硝酸盐为最终的电子受体三、是非题1、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一样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命活动,但由于部分能量随电子转移传给最终电子受全,所以生成的能量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2、CO2是自养微生物的惟一碳源,异养微生物不能利用CO2作为辅助的碳源,3、由于微生物的固氮酶对氧气敏感,不可逆失活,所以固氮微生物一般都是厌氧或兼性厌氧菌。4、光能营养微生物的光合磷酸化没有水的光解,不产生氧气

7、。5、与促进扩散相比,微生物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营养物质的优点是什么?6、反硝化作用是化能自养微生物以硝酸或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进行的无氧呼吸。7、底物水平磷酸化只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不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8、发酵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有机化合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无机化合物。9、发酵作用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的一种有机物生物氧化形式,其产能机制都是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10、延胡索酸呼吸中,玻珀酸是末端氢受体延胡索酸还原后生成的还原产物,不是一般的中间代谢产物。四、名词解释1发酵2 呼吸作用3 有氧呼吸4 无氧呼吸5 异型乳酸发酵6 生物固氮7 硝化细菌8 光合细菌五、简答题1、比

8、较自生和共生生物固氮体系及其微生物类群。2、比较光能营养微生物中光合作用的类型。3、简述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4、蓝细菌是一类放氧性光合光物,又是一类固氮菌,说明其固氮酶的抗氧保护机制。六、论述题1、比较酵母菌和细菌的乙醇发酵。2、试比较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中ATP的产生。3、什么是无氧呼吸?比较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产生能量的多少,并说明原因。4、说明革兰低阳性细菌细胞肽聚糖合成过程以及青霉素的抑制机制。5、说明次级代谢及其特点。如何利用次级代谢的诱导调节机制及氮和磷调节机制来提高抗生素的产量?6、如何利用营养缺陷突变株进行赖氨酸发酵工业化生产?习 题 答 案一、填空题

9、1EMP ED HMP 2EMP PK HK HMP 乙醇或乙酸 3丙酸发酵 丁酸发酵 2,3丁二醇 混合酸 4底物水平 氧化 光合 底物水平 5电子传递 最终电子受体 6厌氧条件 有氧条件 降低 好氧呼吸 7延胡索酸 8有机物 氧化磷酸化 H2 NH4+ H2S Fe2+ 消耗 9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体系 自生固氮体系 联介固氮体系 10指数期后期 稳定期 初级代谢产物 抗生素 激素 生物碱 毒素 色素 维生素 二、选择题1 (2) 2 (1) 3 (3) 4 (1) 5(4) 6 (2) 7 (2) 8(4) 9 (4) 10 (2)三、是非题1 + 2 3 4 5+ 6 7 8+9 + 1

10、 0 + 四、名词解释1发酵: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2呼吸作用:指从葡萄糖或其他有机基质脱下的电子(氢)经过一系列载体最终传递给外源分子氧或其他氧化型化合物并产生较多ATP的生物氧化过程。3有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4无氧呼吸:以氧以外的其他氧化型化合物作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5异型乳酸发酵:是指发酵终生物中除了乳酸外还有一些乙醇(或乙酸)等产物的发酵。6生物固氮:微生物将氮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7硝化细菌:能利用还原无机氮化合物进行自养生长的细菌称为硝化细菌。8光合细菌:以光为能

11、源,利用CO2或有机碳化合物作为碳源,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细菌。五、简答题1共生固氮体系: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共生; 弗兰克氏细菌(Frankia) 与非豆科植物共生; 蓝细菌(cyanobacteria)与某些植物共生; 蓝细菌与某些真菌共生 自生固氮体系: 好氧自生固氮菌(Azotobacter,Azotomonas,etc);厌氧自生固氮菌(Clostridium):兼性厌氧自生固氮菌(Bacillus,Klebsiella,etc);大多数光合细菌(蓝细菌,光合细菌)产氧光能营养型生物不产氧(仅原核生物有)真核生物:藻类及其他绿色植物原核生物:蓝细菌非环式光合磷

12、酸化2 光合细菌,环式光合磷酸化;绿硫细菌的非环式光合磷酸化; 嗜盐细菌的光合磷酸化是一种只有嗜盐菌才有的,无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是目前所知的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嗜盐细菌紫膜上的细菌视紫红质吸收光能后,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非环式光合磷酸化是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产氧型光合作用。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1)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PS)水的 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PS)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环式光合磷酸化为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

13、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有些光合细菌虽只有一个光合系统,但也以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的方式合成ATP,如绿硫细菌和绿色细菌,从光反应中心释放出的高能电子经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黄素蛋白,最后用于还原NAD生成NADH。反应中心的还原依靠外源电子供体如S2-、S2O32-等。外源电子供体在氧化过程中放出电子,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失去了电子的光合色素,使其还原,同时偶联ATP的生成。嗜盐细菌的光合磷酸化是一种只有嗜盐菌才有的,无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参与的独特的光合作用。是目前所知的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嗜盐细菌紫膜上的细菌视紫红

14、质吸收光能后,在膜内外建立质子浓度差,再由它来推动ATP酶合成ATP。3化能自养微生物氧化无机物而获得能量和还原力。能量的产生是通过电子传递链的氧化磷酸化形式,电子受体通常是O2,因此,化能自养菌一般为好氧菌。电子供体是H2、NH4+、H2S和Fe2+,还原力的获得是逆呼吸链的方向进行传递,同时需要消耗能量。(1)氨的氧化。NH3和亚硝酸(NO2-)是作为能源的最普通的无机氮化合物,能被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氧化。(2)硫的氧化。硫杆菌能够利用一种或多种还原态或部分还原态的硫化合物(包括硫化物、元素硫、硫代硫酸盐、多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作能源。H2S首先被氧化成元素硫,随之被硫氧化酶和细胞色素系统

15、氧化成亚硫酸盐,放出的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偶联产生ATP。(3)铁的氧化。从亚铁到高铁的生物氧化,对少数细菌来说也是一种产能反应,但这个过程只有少量的能量被利用。亚铁的氧化仅在嗜酸性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低pH环境中这种细菌能利用亚铁氧化时放出的能量生长,在该菌的呼吸链中发现了一种含铜的铁硫菌蓝蛋白(rusticyanin),它与几种Cyt c和一种Cyta,氧化酶构成电子传递链。(4)氢的氧化。氢细菌能利用分子氢氧化产生的能量同化CO2,也能利用其他有机物生长。氢细菌的细胞膜上有泛醌、维生素K2及细胞色素等呼吸链组分。

16、在这类细菌中,电子直接从氢传递给电子传递系统,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产生ATP。4有两种特殊的保护系统。(1)分化出异形胞,其中缺乏光反应中心,异形胞的呼吸强度大于正常细胞,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高。(2)非异形胞的保护方式:时间上的分隔保护,白天光合作用,晚上固氮作用;群体细胞中的某些细胞失去光反应中心,而进行固氮作用;提高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来除去有毒氧化物。六、论述题1主要差别是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途径不同。酵母菌和某些细菌 (胃八叠球菌、肠杆菌)的菌株通过EMP途径生成丙酮酸,而某些细菌(运动发酵单胞菌、厌氧发酵单胞菌)的菌株通过ED 途径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丙酮酸之后的途径

17、完全相同。2底物水平磷酸化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如EMP途径中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门按偶联ATP或GTP的生成。底物水平磷酸化可以以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可以存在于呼吸过程中,但产生能量相对较少。氧化磷酸化,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If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 光合磷酸化,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当一个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分子吸收光量子时,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即被激活,导致叶绿素(或细菌叶绿素)分子释放一个电子被氧化,释放出的电子在电

18、子传递系统的传递过程中逐步释放能量,偶联ATP的合成。主要分为光合细 菌所特有的环式光合磷酸化和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产氧型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3无氧呼吸是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 载休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从而生成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 NAD(P)一FP(黄素蛋白)一FeS(铁硫蛋)一CoQ(辅酶Q)一Cyt bCyt cCyt aCrt a3。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像NO3-、NO2-、SO42-、S2O32-、CO2等,或延胡索酸

19、(fumarate)等外源受体,氧化还原电位差都小于氧气,所以生成的能量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4革兰氏阳性菌肽聚糖合成的3个阶段(图510)。(1)细胞质中的合成。葡萄糖 N-乙酰葡糖胺UDP( GUDP) N-乙酰胞壁酸UDP(MUDP)MUDP “Park核苷酸,即UDPN乙酰胞壁酸五肽(2)细胞膜中的合成。“Park”核苷酸一肽聚糖单体分子。3)细胞膜外的合成。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青霉素是肽聚糖单体五肽尾末端的D丙氨酸D丙氨酸的结构类似物,两者竞争转肽酶的活力中心。5相对于初级代谢而言,一般认为,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

20、的过程,称为次级代谢。这一过程形成的产物,即为次级代谢产物。次级代谢产物大多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化合物。根据其作用,可将其分为抗生素、激素、生物碱、毒素、色素及维生素等多种类别。次级代谢特点:(1)次级代谢的生理意义不像初级代谢那样明确,次级代谢途径某个环节发生障碍,致使不能合成某个次级代谢产物,而不影响菌体的生长繁殖。(2)次级代谢与初级代谢关系密切,初级代谢的关键性中间产物往往是次级代谢的前体。(3)次级代谢一般发生在菌体指数生长后期或稳定期,也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4)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因菌株不同而异,但与分类地位无关,两种完全不同来源的微生物可以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产物。(5)质粒与

21、次级代谢的关系密切,控制着多种抗生素的合成。(6)次级代谢产物通常都是限定在某些特定微生物中生成,因此与现代发酵产业密切相关。(7)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通常被细胞严密控制。某些抗生素的产生可以被加在发酵培养基中的诱导物诱导产生,可在发酵培养基中加入诱导物来增加产量。易代谢氮源如铵盐以及高浓度的磷酸盐,对某些抗生素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在发酵培养基避免使用高浓度的铵盐和使用低浓度或亚适量的磷酸盐可以防止抑制作用。6在微生物中,以天冬氨酸为原料,通过分支代谢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下图)。为了解除正常的代谢调节以获得赖氨酸的高产菌株,工业上选育了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的高丝氨酸缺陷型菌株作为赖氨酸的发酵菌种。这个菌种由于不能合成高丝氨酸脱氢酶(HSDH),故不能合成高丝氨酸,也就不能产生苏氨酸和甲硫氨酸。在添加适量高丝氨酸(或苏氨酸和甲硫氨酸)的条件下,在含有较高糖和铵盐的培养基上,能产生大量的赖氨酸。 天冬氨酸 高丝氨酸 苏氨酸 激酶 脱氨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磷酸 天冬氨酸半醛 高丝氨酸 甲硫氨酸 赖氨酸 图 谷氨酸棒杆菌分支代谢合成赖氨酸、苏氨酸和甲硫氨酸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