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579454 上传时间:2021-08-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主题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促进教师整体发展 摘要: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新课改后,教研组成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核心组织。为推动教研组内涵式发展,我教研组组从去年起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使教研组成为教、研、训一体化的教学专业组织,提高了教研组整体的内涵和发展后劲。本文结合我组实践,从合理选题、主题学习、行动跟进等角度,谈谈对教研组主题教研的探索和体会。 关键词:校本教研 主题探究 学习型教师 教研组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一环,而开展有实效的教研活动是教研组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可使教研活动真正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注重发挥组长的引领作用,体现骨干教师的

2、示范作用,营造教师之间的互动氛围,使教研组工作焕发勃勃生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获得真实成长。 主题教研是指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主题是一定时限内教研活动的核心,统领着每位教师的教研活动。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主题教研才能有效实施。 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校本教研制度的提出,我校对教研活动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教研功能定位的导向,不少教师还只是重视完成备、教、辅、改、考等常规工作,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习题集就是全部的教学资源,认为投入教学研究是事倍功半的事,缺少研究的内在动力;另外,教研活动的主题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反观其

3、他学校的主题教研活动,我们发现,教研活动主题不是来自学校领导的决策,就是教研组长自己的制定,往往忽略了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这样就使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感觉不是兴趣,而是负担,收效不大,疲于应付,所以热情不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全面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我校从2008学年度起,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教研组内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 一、多元选题,关注教师成长需求 “主题”是指一定的教学时限内教学内容的核心,它涵盖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涉及不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网络、实践及其他资源。恰当整合多种资

4、源,精当提炼主题,可以极大地提高主题的信息量,便于设计行动研究的方案,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从我校教研组实践的情况看,教研主题的确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开展教师调查问卷 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进入研究的状态,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专业发展水平。因此,恰当的研究主题必须是课改和教学创新中存在的真实的、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困惑,这样才有必要进行专题研究;必须是基于大多数教师已有经验、认知水平和实践需要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全体教师进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为此,去年寒假,我们在学期结束时进行了一次教师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教师目前在教学中

5、最困惑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状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从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真正的教学问题,如实地进行了答卷。调查问卷后,校教科室组织全体教师,研讨调查问卷中教师的困惑,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等涉及的细节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并筛选出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将其转化为教研组研讨的主题。这些主题往往是大多数教师感到普遍困惑又急须解决的问题。 2、实行项目组招标 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意识,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作为学校的决策层,在对教研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抓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培育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教研管理的重心上,实现权利

6、下放,实行项目组招标,让有思想的部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制动,变一家言为百家言。 今年暑假伊始,在校教科室的牵头下,我校各教研组进行项目招标,从教研组内寻找志同道合者,大家聚集在一起,从教学中找寻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调整,形成了整个学期的主题教研计划。在教研主题的确立上,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不动摇:写人文章的阅读教学研究。它是贯穿整个学年的主线索。围绕这一中心,我们将教研主题区分为三个小主题:1、如何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2、如何在课堂中架起读与写的桥梁;3、教材空白点与延伸点的拓展。这一中心主题凸显了教研组工作的特色,是教研组在两年内研究的重心。三个小主题为阶段性主题,一般以学期为单位,

7、根据开展情况决定进程。比如:“如何通过阅读感受人物形象” 这一小主题,我们在制定时并没有规定需要多长时间,而是根据教研组开展的情况而定下大约的研究时间。 二、知行合一,重视教师行为跟进 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指导教学实践,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在实践环节,我们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推动教师学以致用。 1、课题研究主题教研的有效抓手 随着课改的深入,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彰显,我校一直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富有特色的主题教研活动。06年以来,开展省、市立项课题研究3项。课题研究将主题教研推向了新的高度,推动了我组向研究型教研组的转变。 07学年初,经全校教师酝酿、讨论,确定了校课题: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

8、建设的行动研究,并作为全体老师共同研究的核心,也是我教研组工作的重心。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认真参与研究这一课题,并且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切入点共同探索问题。 在课题研究上,我们注重长效性,定期交流研究进展的进程。对教师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由教研组协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专业引领。通过规范的课题研究和细致的过程管理引领教师实现由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经过两年多地不懈努力,我们以课标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地方特色和学生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2、协同作战主题教研的主战场 课堂是主题教研的主战场,试验场。在理论学习的基

9、础上,教师要思考:在研究中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因此,教师的协同作战在此时就非常之迫切了。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5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齐心一致地工作的话,那就要比10个各随已愿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 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是教研活动的最终目标;同伴互助,专业切磋是教研活动的基本方式。我们围绕“协作备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教师人人参与进来,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 沈大安老师指出:要上好阅读课,文本细读是基础。因为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

10、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文本细读贵在“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主题教研中,组织老师进行文本细读是必不可少的。 学期初,我们教研组开展了文本细读的教研活动。起初,组织教师观看名师王崧舟的慈母情深课堂片段赏析,接着,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深入学习,看看名师是怎样上好这样的写人文章的课的,他是以怎样的形式,怎样的着眼点组织课堂的教学,从而让教师对这类写人的文章有个感性的认识。紧接着,在第二周的教研组活动中,我们选择了两篇写人的文章,分低、高两个年段进行文本细读,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备课、说课,进行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所有的老师在这样的活动中,都在参与着,学习着,没有谁会置身事外,有点子

11、的出点子,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着,在争论中提升着,在互补共生中合作成长。在前两次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主题研讨课活动,由一位教师承担主题课堂教学任务,其他教师作为研究合作者进行“观课”。 在备课、说课、磨课过程中,组内教师群策群力,出主意、想办法。根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大家深入研讨,分析得失原因,寻找根源,再进行试验。通过反复“磨课”, 营造了浓厚的研究氛围,激发了教研组的群体智慧,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主题参与校研训的一体化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即:专家深入一线教师课堂,会同学校教研组的教师,深入课堂听“家常课”,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案例和课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参与教学

12、研究的全过程中,提高“家常课”的质量和效益。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活动一般由说课、磨课、上校级公开课、教研组评课等几部分组成。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一部分由专家引领开展活动,其实更主要的还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联合起来进行研讨活动:改点评为研讨,改听课指导为双向互动实践研究,改结论评价为过程探讨。专家只是以一名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身份,投身于学校教学研究共同体中,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如:本月,我校进行的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仍是“通过阅读感知人物形象”,我们在前一个月活动的基础上,先进行阶段小结,研讨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13、教师们通过搜集资料,通过平时课堂的获得,总结归纳出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通过对比感知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想象补白感知人物形象等等,并用这些方法进行实践:每位教师运动这些方法来解读本年段还未教授的写人的文章,进行说课,说说这些课文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的渗透感知人物;紧接着,我们将要求每个年段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在年级内进行磨课,由年段推出精品课,在校级层面上公开课,专家及全体老师共同听课,评课,改进,最后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 “主题参与式校本教研”要求专家和一线教师零距离接触中:保证专家能听到最能反映教学情况、原汁原味的“家常课”;保证教师能在共同参

14、与听课、说课、评课的研讨活动中,增强教研组的研究活力;使专家的专业理论优势和一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实践中获得经验优势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的创生模式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对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教师长期处于以“重复”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对教育问题视而不见;而且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总是顺应一边倒的模式,即赞美得多,批评得少,久而久之,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甚至没有,从而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之下(领导要我做什么我就

15、做什么,而我需要什么我不知道)。这是客观现状,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激发教师对问题意识的重视。怎样引导教师从现实课堂、在平等对话与互动交流中,挖掘“问题”,去“假现象”,找“真问题”?这是我们当前最需要做的,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创生新模式。 这学期,我校实现了网络教研一体化,网络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平台,更是教师研讨交流的平台。因为平时教师工作繁忙,大家坐在一起进行研讨的时间不是很多,因此,各教研组各年段的老师常常将自己的困惑或问题抛掷于校园网,其余教师利用其它空余时间上网跟帖、评论,把自己好的点子或建议上传,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问题意识,更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真可谓一举夺得。 5、反

16、思性教研校本教研的内涵拓展 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的冲动,不断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自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 反思过程也是教师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坚持在“反思”上做文章,对教师提出了“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总结”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我们要求教师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 记成功之举,集经验之谈。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引起教学正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恰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

17、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记“败笔”之处,思改进之法。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的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记教学机智,促实践性智慧。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己。 三、提升收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主题式教研应用于语文教研活动中,促进了教师发现问题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促进了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

18、,促进了教师的同伴互助,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升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具有良好的效果。 1、彰显课堂新魅力 实施主题教研,让教师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不断地把课堂问题转化成教师研究课题,让课堂中思维碰撞的火花、情感交流后的愉悦得以延续,充分体现以生为本,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教师新形象。 2、塑造教师新形象 实施主题教研,教师要不断地汲取新的教育理念,以研究者的形象出入于课堂内外,行走在师生中间,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做到“为有源头活水来”,永远给人以新鲜感,这才是我们的教师新形象。 3、构建教研新文化 教研文化是教学文化与研究文化的合称。它的构成要素,

19、包括教研的内容、教研制度系统、教研工作开展方式三个方面。实施主题教研,就是在教研目标上,要明确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背景,在教研内容上,要突出以有效地解决课程实施中的教学问题为主题,在教研模式上,倡导以反思互助、引领为路径。立足课堂教学,围绕主题研讨,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正是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他们力所能及的研究任务,更是现代化教育的教研文化。 踏着“主题教研”的步伐,沐浴着现代的、和谐的教研文化,我们在专业引领中不断成长。在一次次有序而实效的备课、上课、评课、讲座、培训、交流后,在一个个艰辛探索的实践中,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新课程正从理想状态走向现实,真正的课程正在这里生成,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这里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