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doc

上传人:啊飒飒 文档编号:11612753 上传时间:2021-08-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苏北欠发达地区残疾人托养对象调查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新设区,早在“十一五”规划酝酿初期,全省就将残疾人托养工作列为新的重点工作之一,我省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其配套实施方案都将残疾人托养工作正式列入,并明确,立足社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民办公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度、重度残疾人安养院、精神残疾人工疗站和智力残疾人日托站;采取适当收费、社会捐助、政府补贴等方式,为家庭照料有困难的中度、重度残疾人提供安养、工疗、日托服务。从2009年到现在共建残疾人托养中心五个,其中乡镇级托养中心四个、强维科技有限公司自办的“强维康爱乐苑”托养中心一个。宿豫区目前的残疾人

2、托养中心都是由民办公助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各乡镇托养中心都是以敬老院大楼为主体,配套有医疗康复室、办公室、食堂等。功能集医疗、文体、康复于一体。其余各乡镇都将陆续建成,从2010年起至2013年,对宿豫户籍,持二代残疾证、生活不能自理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的视力、肢体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人除外)和智神、精神残疾人,有托养意愿的都将碌续入托。从而达到“托养一人,解放一家,幸福一方”的现实效果和良好社会效应。 为全面掌握全区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殊性、多样化、类别化的服务,从2010年9月下旬开始组织落实,到2011年3月26日前全部工作完成,在乡镇、村(社区)二级残联组织对全区范

3、围内符合入住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托养需求调查摸底、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并且及时完成对江苏省残疾人基础息管理系统内残疾人基础信息完善、更新工作。一、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工作共计走访了2375名残疾人,除个别因外出、联系不上、不配合外,基本符合条件调查对象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本次走访残疾人分布情况:黄墩镇86名,皂河镇179名,王官集274名,蔡集镇88名,陆集镇100名,仰化镇172名,大兴镇167名,丁嘴镇170名,关庙镇107名,曹集镇68名,侍岭镇143名,来龙镇227名,新庄镇125名,保安乡152名,顺河镇311名,井头乡68名,开发区82名。 二、残疾人托养意愿情况分析、共计走访调查2522名

4、残疾人,其中1141名残疾人愿意入住、1246名残疾人不愿入住、135名残疾人持观望态度。、按年龄段分析在走访调查的2522名残疾人当中,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包括60周岁)有556人,其中愿意托养的有224人,占40.29%;16周岁到59周岁的有1966人,其中917人愿意托养,占46.64%。 、愿意托养的原因有:1残疾人年纪轻,其监护人想出去打工,出钱也愿意托养,2只有孤身一人残疾人,在家无依无靠,也愿意入中心托养,3年纪大的残疾人,子女常年在外务工,无人照料,4父母与子女分家,一部分老人得不到照顾。 、持观望态度人员情况分析 持观望态度的残疾人有133名,占总的走访调查残疾人数中近一

5、半,在这些持观望态度的残疾人当中,思想有顾虑的是少数,经济困难的占了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低收入家庭当中。 1、因为经济困难原因,一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低收入家庭,生活很困难的家庭日常生活就很困难,要让出托养费更是不可能的,就造成这些家庭因经济问题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 2、肢体、智力类残疾占比例大。三、四级残疾人,生活基本或者部分能自理,对家庭拖累不大,并且残疾人本身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做点家务、农活等。3、智力、精神类残疾人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年轻残疾人,自控能力差、好动,行为不可测,家属不放心,管理也有难度。平时在家人监护下,时有伤人事件发生,托养难度大,监护人有太多顾虑。三

6、、存在问题 1、社会需求与机构接收能力之间不相容问题 需要托养的残疾人数量很大,需求也很复杂。主要有这么几类残疾人:一是成年智力残疾人。智力残疾人成年后,没有单位要他们,只好待在家里,既拖累家庭,又使自身的残疾程度更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长有较强烈的托养残疾人的愿望,这类残疾人年龄段一般在16岁至38岁之间。二是老带小的残疾人家庭中的残疾人。残疾人家长年龄偏大,已护理不了残疾人,特别担忧自己老了或去世后智残孩子今后的生活甚至是生存问题,希望有一个地方能好好地收留和照顾他们。三是重度残疾人,尤其是重度智力残疾人。家里为他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已经精疲力竭,希望能有机构寄养这些残疾孩子。但与之相对应的是

7、,目前的托养机构都是和乡镇敬老院合办的,它们的接收能力还只能够接收轻、中度智力残障的儿童,对重度智力残障儿童和重度精神病对象的接收及护理无法进行。导致出现了孩子在家无人带,机构的床位无人住的局面,出现资源不对称问题。 2、托养对象经济困难与与机构运行之间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当中发现,大部份家庭愿托养但不愿出托养费,认为机构不应收费,残疾人家庭负担不起。残疾人家庭往往是低收入的家庭,很多还是低保家庭,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很多残疾人家庭不愿把孩子送到托养机构的主要原因还是经济问题。这些费用大多数家庭无法承担。有的也确实交不起。而收费低了,缴纳的费用还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机构运转起来有困难,机构要付房租,付人员工资,还要维持日常的费用,达不到一定的收费水平,机构就难以正常运行下去。 3、机构管理水平与残疾人实际需求之间的问题 目前托养机构管理水平不同,也很不规范。有的机构仅仅提供吃、住和简单的护理,缺乏满足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需求的内容。残疾人在托养机构中希望能够得到康复、培训、文化、体育活动,希望能够回归于社会之中,残疾人最渴望的是参加劳动,哪怕是最简单的劳动;最需要的是得到技能培训,他们希望能自立、能自己养活自己。但目前大多数机构的经济状况和经营规模根本无法系统的为残障群体提供各种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让服务机构和被服务群体处于处于一种隐形的尴尬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