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165561 上传时间:2018-12-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审计必背的重要理论及概念第一章 审计概论一审计概念: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根据授权,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报表和其他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并发表意见。二审计的目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公允发表意见(一般目的)。会计报表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支柱。三审计对象:审计对象是指审计的客体,包括被审计的实体和内容。通常审计对象可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营管理活动; 2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四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一)区别,列表如下:比较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

2、1在审计的独立性上双向独立相对独立、仅仅强调与所审的其他职能部门独立2在审计方式上委托审计授权审计,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自行安排施行3在审计内容和目的上主要围绕会计报表进行,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主要是审查各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经营管理状况等,提出各项改进措施4在审计职责和作用上需要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负责,对外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鉴证作用审计的结果只对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只能作为本部门、本单位改进管理的参考,对外不起鉴证作用,并向外界保密 (二)联系: 1。联系参见民间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都是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两者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经

3、济事项进行审计,在很多时候,注册会计师审计需要考虑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效率,而内部审计部门也经常要求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管理建议。 2(结合P152准则原文、P160学习)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审计工作成果。这是因为: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 第三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一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是中国注册会

4、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核心部分,由注协制定报财政部批准后施行,他包括以下三下层次1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2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以上两层次属法定要求3 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同时具备)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具体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 心态才能客观、公正。 第二层,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是对第三者而言的,即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独立于委托单位的身份,即在他人看来是独立的。 第三,独立原则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于委托单位保持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求

5、他独立于外部其他机构和组织。 具体来说又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注册会计师“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二是,不论是业务承接、执行,还是报告的形成与提交,注册会计师均应依法办事,独立自主,不依附于其他机构和组织,也不受其干扰和影响; 三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无须经任何部门审定和批准。 2、独立原则的重要性(1)超然关系。 注册会计师尽管接受委托单位的委托执行业务,而且要向委托单位收取费用,但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却是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责任,这就决定了注册会计师必须与委托单位和外部组织之间保持一种。 超然独立的关系。 (2)注册会计师的灵魂-独立性。 是“鬼”。 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又称独立会计师

6、、独立审计。 综上所述,在理解独立性原则时,一定要搞清楚以下几点:(1)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 辅导教材在这方面一直以来都给的比较模糊,尤其是没有明确指出书中所列举的事例究竟属于何种类型的独立性要求。 在历年的考前辅导班上,当按照教材内容阐述完后,当提问学员:“注册会计师持有委托单位的股票若不实行回避,则违反了实质上的独立要求,还是违反了形式上的独立要求?”决大多数学员都回答错误!为什么?没有正确理解了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概念的本质内涵。 其实,就差一句话,一句对二者的本质解释。 实际上,所谓实质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保持的公正无偏的态度,又称为“

7、精神上的独立性”、“内在的独立性”或“事实上的独立性”,它是一种精神状态、以及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和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 如果注册会计师虽然具备了实质上的独立,但是报表使用者却认为他们是客户的辩护人,那么审计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注册会计师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固然关键,但是报表使用者对这种独立性的信任也很重要。 这种信任使得注册会计师又具备了形式上的独立性。 所谓形式上的独立性,又称为“形体独立性”、“外在独立性”或“表面独立性”

8、,具体是指辅导教材中几乎全部列举的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的情形。 (2)正确把握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的关系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有时又密不可分。 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 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独立,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独立。 因为实质上的独立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独立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评判的结果。 即使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但如果社会公众认为其偏袒了委托人或其他任何一方而有失形式上的

9、独立,则审计结果即使再正确也是徒劳,因为社会公众只能通过观察注册会计师外观上是否独立而决定是否信任其报告的信息。 现在,公众通过观察认为注册会计师形式上不独立,那么,就算注册会计师确实保持了实质上的独立,他的服务也会丧失其价值。 因此,可以说,形式上的独立是实质上的独立的重要保证。 (3)独立性是客观、公正的基础。 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 正因如此,注册会计师又称为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为独立审计。 (4)注册会计师审计表现出双向独立性的特征,既独立于委托人,又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二质量控制:是指会计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控制程

10、序包括指导、监督、复核三职业道德:背具体准则原文第四章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建立和建全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提交审计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该责任应写入审计业务约定书中,以示负责二审计失败:指注册会计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三注会的审计责任: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通过实施必要和适当的审计程序,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误及舞弊揭露出来。四被审单位的责任: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及经营失败五注会的法律责任:违约、过失、欺诈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关系P44已学过 责任含义关系行为影响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

11、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和完整。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和免除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 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审计责任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 被审计单位承担会计责任不能作为减少审计测试的理由。 违约、过失和欺诈(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审验责任、审核责任及审阅责任)在本书中的明示 明示地方P86、P94审计业务约定书P347管理当局声明书P392承诺函P363审计报告P375特殊目的的审计报告P398验资报告P410盈利预测审核报告、P421-423基建工程预、结、决算

12、审核报告P414内控审核报告明示内容会计责任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本单位的资产安全和完整;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 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合法。 这些会计报表由贵公司负责这些会计报表的编制是XX公司管理当局的责任出资者及被审验单位是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协议、合同章程的要求出资,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验资资料,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贵公司董事会对盈利预测的基本假设、选用的会计政策及其编制基础承担全部责任,(或上述基本建设工程预编制单位、结验收单位、决算建设单位书由XX负责)管理当局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控并保持其有效性审计责任(对所发表的意见负责)(不可能提到审计责任)我们的责

13、任是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这些会计报表发表意见。 注师的责任是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验单位的注册资本的实收或变更情况进行审验,出具验资报告。 我们的责任是对它们发表审核意见。 我们的责任是对XX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主要依据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号审计业务约定书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管理当局声明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6号特殊目的业务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1号验资注册会计师法;独立审计实务公告第4号盈利预测审核;财协字19991号会计事务所从事基建工程预、结、决算审核暂行办法注册会计师法; 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错误与舞弊

14、、违反法规行为的区别 不同点错误舞弊违法1原因不同无意故意同舞弊2手段不同未实施掩盖手法实施掩盖手法同舞弊3形式不同原理性、技术性的差错明显隐蔽难以查证同舞弊4目的不同不以实现结果为目的以实现结果为目的同舞弊5结果不同可能影响他人、自己收益肯定影响他人、自己收益同舞弊6性质不同过失不法行为同舞弊第五章 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一 审计总目标: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意见二 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1 存在或发生:是否把不应列入的项目挤入报表,即不多计2 完整性:不少列应列项目3 权利与义务:通常涉及所有权权利和法律义务问题,只与资产负债表组成要素有关4 估价或分摊:各项目的计

15、价是否合理、适当5 表达与披露:各报表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认定种类性 质特 点1、存在或发生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在特定日期均存在,所有已进行会计记录的交易在特定期间均已发生,没有虚构。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高估(夸大错误)有关。 2、完整性在会计报表中所有应列示的交易和事项均已列入,没有遗漏。 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有关;如有错误,主要与会计报表组成要素的低估(缩小错误)有关。 3、权利和义务在特定日期,各项资产均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均是公司的义务。 只与资产负债表有关;如有错误,会同时影响存在或发生认定或完整性认定。

16、4、估价或分摊各项资产、负债、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均已按适当的方法进行计价,列入会计报表的金额正确。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一定影响金额;包括总值估价、净值估价和计算精确性三方面内容。 5、表达与披露会计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已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与所有报表有关;如有错误,属分类不当、披露不充分。 管理当局认定具体审计目标一般审计目标含义及关注要点1总体合理性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须先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信息,评价某账户余额的合理性。总体合理性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账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报表总体上是否合理。 存在或发生2真实性即不夸张。有无高估错误。 完

17、整性3完整性即不遗漏。有无低估错误。 权力和义务4所有权即所列金额确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是否影响所有权、处置权。 估价或分摊5估价所列金额均经正确估价和计量。总值、净值、计价是否正确。 6截止即接近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已记入恰当的期间。截止测试的目标是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7机械准确性该目标所关心的是有关账表资料、数字、计算、加总及勾稽关系的正确性。会计核算是否正确。 表达与披露8披露恰当地反映了账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报表附注披露是否正确9分类即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其目标在于确定每个项目和每个账户记录是否在财务报表中恰当列示。报表项目列示是否正确三 一般审计目标1 总

18、体合理性:评价帐户余额中是否有重要错报2 真实性:余额真实,由管理当局关于“存在或发生”的认定推论得出3 完整性:由完整性认定的推论得出4 所有权:由权利和义务认定推论得出5 估价:所列金额均正确估价和计量6 截止:确定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期间7 机械准确性:不存在数理计算上的差错5-7项由估价或分摊的认定推论得出8 披露:报表中恰当地反映了帐户余额和相应的披露要求9 分类:所列金额分类恰当四 审计过程:包括计划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审计完成阶段五 审计业务约定书: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审计目的、审计范围及双方应负责任与义务等事项的书面合同六 审计

19、的工作责任:依据按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对发表的意见负责。审计过程主要工作审计计划阶段 审计工作的起点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确定重要性; 分析审计风险; 编制审计计划。 实施审计阶段审计过程的中心环节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 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 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的关系,上述两项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序较高,则实质性测试工作就可以大大减少;反之,实质性

20、测试工作则大大增加,但不管何时,实质性测试工作必不可少。 审计完成阶段审计工作的结束 整理、评价执行审计业务中收集到的审计证据; 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期后事项; 汇总审计差异,并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形成审计意见,编制审计报告。 提出管理建议书。 第六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一 审计证据的种类1 实物证据:指通过实际观察或盘点所取得的、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对应的具体审计目标为真实性、完整性、估价、截止。2 书面证据:以书面文件形式的一类证据,也称基本证据,可对应所有具体审计目标,内容包括: 外部证据:如函证回函、注会自己编制的各种计算表、分析表等证明力最强 内部证据:

21、由被审单位提供,如会计记录等3 口头证据:可提供一些重要线索,可对应除机械准确性外的审计目标4 环境证据:一般不属基本证据,只对应总体合理性的审计目标二 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足够性,足以支持审计意见,应考虑以下因素1 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的数量成正比2 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成正比3 注会及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与证据数量成反比4 是否发现错误及舞弊:若发现则应增加证据数量5 证据的类型与获取途径三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即相关性和可靠性,与证据数量成反比四 审计证据的获取:即审计程序,包括以下几种1 检查:对会计资料和其他书面文件的可靠程度进行审阅与复核2 监盘:现场监督被审单位对

22、各种实物资产及货币资金的盘点,并进行适当抽查。3 观察:实地察看被审单位的经营场所、实物资产和有关控制程序的执行情况4 查询及函证5 计算6 分析性复核审计证据与具体审计目标的关系(要背熟)证据种类审计具体目标真实性完整性所有权估价截止机械准确性分类披露总体合理性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五 审计程序的分类(按运用目的)1 对内控取得了解的程序:每次审计都必须执行2 控制测试程序3 实质性测试程序六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会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其全部内容是注会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包括综合类、业务类、和备查类三种七 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1 第

23、一级:由项目经理逐张复核2 第二级:由部门经理对重要会计帐项的审计、重要审计程序的执行以及审计调整事项进行复核3 每三级:由主任会计师对重大会计审计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及重要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第七章审计计划、重要性及审计风险一审计计划: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执行具体审计程序之前制定的工作计划。二分析性复核:指注会分析被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审计中使用本程序的假定是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数据间继续存在一定的关系三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

24、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四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站在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在不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判断或决策的前提下,所允许的最大错漏报金额,即可容忍性误差五重要性的运用1 一般要求:A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B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可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2 金额性质的考虑:以下各项金额不重要,但从性质方面考虑可能是重要的A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B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C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D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如现金或资本帐户存在的错漏报3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但反之重要性水平越高,搜集的审计证据就越少,又有可能提

25、高审计风险,所二者关系不是绝对的。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实质是假设会计报表或帐户的漏错报程度低于这个水平时,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六。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应考虑的因素5 有关法规对会计的要求:若存在可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应从严确定重要性水平6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与重要性水平的绝对值呈正比7 内控制度健全,重要性水平可定得高一些,反之,应低8 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说来,报表使用者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所以应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9 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波动幅度。七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1 评价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编制计划时的水平时,应重新评估所执行

26、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必要时追加执行程序。2 汇总已发现或通过分析性复核程序推断出来的尚未调整的错漏报金额,并考虑其对报表是否产生重大影响3 当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为降低审计风险,注会应考虑:A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认汇总数是否重要;B提请被单位调整报表,使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4 若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或扩大测试后尚未调整的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会应发表保留意见(只影响个别决策但就整体而言是公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可影响大多数使用者决策时)5 若前期尚未调整的错漏报未消除且导致本期报表严重失实,汇总时也应包括进来,另外,汇总进还应考虑期后事项和或有事项是否已进行适当处理。八

27、分析性复核在审计各阶段中的用途1 计划阶段:使注会对被审单位的经营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异常的关系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必须使用)2 实施阶段:作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搜集相关认定的证据(可选)3 报告阶段:对报表的整体合理性作最后的复核(必须用)九 计划阶段对分析性复核的依赖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1 被分析项目的重要性,若很重要,就不能只依赖分析性复核来形成结论。2 分析的结果与对相同目标招执行其他程序的结论的一致性3 预期分析性复核结果的准确性,对准确性较低的项目,不能过分依赖4 若固有、控制风险的水平高,则不能过分依赖本程序,而应依赖更多的详细测试。十审计风险

28、(AR):指报表存在重大错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若发表了,有可能被追究职业责任),包括以下3种:1 固有风险(IR):假设不存在相关内控时,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 生重大错漏报的可能性2 控制风险(C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内控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3 检查风险(DR):某一帐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帐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漏报而未能被审计人员通过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4 三者关系:AR=IR X CR X DR,对IR和CR,因与被审单位有关,注会无能为力;若固有及控制风险的综合水

29、平越高,注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注会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十一.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 (一)评估与报表层次有关的应考虑1 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诚信度和能力越高,固有风险越小2 财务人员变动的频繁程度:与固有风险呈正比3 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与固风成正比4 业务性质的复杂程度5 影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 (二).评估与帐户余额或交易类别有关的固有风险应考虑1 容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2 需利用专家工作结果佐证的重要交易或事项的复杂程度3 确定帐户金额时,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程度4 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5 临近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6 在正常会计处理程序中容易被

30、漏记的交易和事项十三。控制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评估:注会若拟依赖内控,应当实施控制测试程序,以评估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水平越低,注会就应获取越多的关于内控设计合理和运行有效的证据 如实质性测试表明,控制风险水平高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水平,可能意味着根据对控制风险初步评估结论而设计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不能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此时注会应考虑追加相应的程序。十四。检查风险的评估基础:固有和控制风险的水平越高,注会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十五。检查风险对确定实质性测试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影响实质性测试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性质时间范围高分析性复核和交易测试为主资产负债日前审计为主较小样本、较少证据

31、中分析性复核、交易测试以及余额测试结合运用报表日前审计、报表日审计的日后审计结合运用适中样本、适量证据低余额测试为主资产负债日审计及日后审计为主较大样本、较多证据十六。检查风险与审计意见的类型:若不能将重要帐户或交易类别的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说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注会应视严重程度发表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因 素特性与审计证据数量的关系1)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充分、适当性同向变动控制风险充分、适当性同向变动其中:项目性质充分、适当性项目越具有投机性质,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内部控制的性质和强弱充分、适当性内部控制越差,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业务经营性质充分、适当性经济业务越复杂,风险越

32、高,所需证据越多。 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充分、适当性管理当局越不可信赖,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财务状况充分、适当性财务状况越差,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充分、适当性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越多,风险越高,所需证据越多。 2)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充分、适当性项目在报表当中的比重很大,那获取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就应该提高。 3)注册会计师及其助理人员的审计经验充分、适当性如果不是很丰富,那应该对证据的要求要提高。 4)错误或舞弊情况充分、适当性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重大错报、漏报的可能性,那我们应该扩大程序,或者是追加程序,也就是要增加证据的数量。 5)审计证据类型与获取途径充分、适当

33、性外部证据多,可适当减少审计证据数量;内部证据多,可适当增加审计证据数量。如果审计过程当中,我们获取到的证据的质量比较高,数量就可以减少;相反,如果证据的质量不是很高,数量就要增加。 6)经济因素充分性如果增加时间和成本没有带来相应的效益,应考虑采用更有效的审计程序收集高质量、足够的证据。 7)总体规模与特征充分性总体规模越大,总体中不同质项目越多,所需证据越多。 第八章 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一内控定义:指被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内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营活

34、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相应的内控二内部控制的目标:1 保证业务活动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2 保证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记录于适当的帐户,使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3 保证对资产和记录的接触、处理均经过适当的授权4 保证帐面资产与实存资产定期核对相符三内部控制要素(一)控制环境1 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 2。组织机构 3。董事会 4。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5 管理控制方法6。内部审计7。人事政策和实务8。外部影响(二)会计系统:核心是处理交易,能实现对会计报表的五大认定(三)控制程序:为内控的核心1 交易授权:保证交易是管理人员在其被授权范围内产生的。对估价或

35、分摊及存在或发生产生影响2 职责划分:即划分不相容职务3 凭证与记录控制:会影响三种认定的控制风险:A存在或发生B完整性C估价或分摊4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5 独立稽核四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解的程序1 询问被审单位的有关人员,并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2 检查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3 观察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4 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五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 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1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2 注会难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评价3 注册会计师不拟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存在以下情况时,不应评价其控制风险处于高水平1相关内部控制可能防止或发现

36、和纠正重大错报或漏报2注会拟进行控制测试六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和运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通常注会只对准备信赖的内控进行测试,而且这种测试有助于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七控制测试的种类1 同步测试:在执行了解程序时同时了解相关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2 追加测试:外勤工作中,在主要证实法下为进一步降低注会对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而实施的3 计划测试:在选用较低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下为了支持注会计划的实质性测试水平而执行的程序八 执行控制测试的具体方法1 检查交易和事项的凭证2 询问并实地观察未留下审计轨迹的内控的运行情况3 重新执行相关内部控制

37、程序九 控制测试的范围:受注会计划控制风险估计水平的影响,二者成反比十 存在以下情况时,可不执行控制测试,直接执行实质性测试程序1 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2 虽然存在但发现其并未有效运行3 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工作量(即机会成本)十一。控制测试的时间:尽可能在期中的后期执行十二。评价控制风险:是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或者发现和更正报表里的重要错报或漏报的有效程度的过程,是以某认定相关的各内部控制要素里的控制政策和程序为基础。目的是为了确定完成审计工作所需执行的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十三。控制风险评价的过程(注意与初步评价风险的区别)注会只有在确认以下事项的情况下,才能将控制风险评

38、价为高水平 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不相关 2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3取得证据来评价控制政策和程序显得不经济注会只有在确认以下事项的情况下,才能将控制风险评价为低水平1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2通过控制测试已获得证据证明控制有效十四.评价控制风险的步骤1. 确认该项认定可能存在哪些潜在的错报或漏报2. 确认哪些控制可以防止或发现和更正这些错报或漏报3. 执行控制测试,获取这些控制是否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4. 评价所获得的证据5. 评价该认定的的控制风险十六。评价结果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若评价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高,说明控制风险为最低,就可执行越有限的实质性测试,反之只有依赖执行更多的实质性测试程

39、序,才能控制审计风险处于低水平。无效的内部控制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增加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十七。管理建议书:是注会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漏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而提出的书面建议,该建议书不应被视为注会对被审单位内控整体发表的意见,也不能减轻或免除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控的责任十八。管理建议与审计意见的区别项目管理建议审计意见对象不同针对被审单位内控提出的针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提出的责任不同无法定责任负法定责任作用及影响程度不同供内部参考,不对外作第三方的佐证对外起鉴证作用,影响大第九章审计测试中的抽样技术一审计抽样:指注会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

40、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二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审计抽样对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于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审计抽样可在逆查、顺查和函证中广泛运用,但通常不用于询问、观察和分析性复核程序。 三审计抽样与抽查的区别抽查一种技术使用中无严格要求不要运用抽样技术不存在推断总体问题,不发表总体意见审计抽样一种方法严格按程序和抽样方法的内在要求需要运用抽查技术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 四统计抽样和非统计抽样的关系综合比较如下:联系(相同点)都需合理运用专业判断; 都可以提供审计所要求的

41、充分且适当的证据; 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不影响审计程序的选择; 不影响获取单个证据的适当性; 不影响对样本错误的反应; 统计抽样的产生并不意味着非统计抽样的消忘。 区别(不同点)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利用概率法则打麻将原理来量化控制抽样风险是利用经验法则和主观标准能使注册会计师量化控制抽样风险不能使注册会计师量化控制抽样风险统计抽样的效果则可能比非统计抽样要好得多非统计抽样可能比统计抽样花费的成本要小运用模型确定样本规模(明确承认相关因素)运用判断确定样本规模(不明确承认相关因素)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判断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运用统计法则和职业判断评价样本结果运用判断评价样本结果

42、五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的区别见下表项目属性抽样变量抽样1、测试种类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2、测试目标估计总体既定控制的偏差率(次数)估计总体总金额或总体中的错误金额3、测试内容内部控制报表项目4、测试评价定性评价质量特征定量评价数量特征5、测试目的确定实质性测试程序确定会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6、测试方法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均值估计、差异估计、比率估计7、测试结果对与错或是与否错误金额多少8、适用范围控制测试中运用的抽样技术实质性测试中运用的抽样技术,可用于确定账户金额是多少是否存在重大误差等通常用于往来、存货、工资和交易授权。 3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的运用方法。注册会计师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

43、,可采用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发现抽样等属性抽样方法;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通常可采用均值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变量抽样方法。 六。抽样风险(检查风险)、非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抽样风险。直接与抽样相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是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类似于检查风险 (1)注册会计师在进行控制测试时,主要应关注信赖不足风险抽样结果使注册会计师没有充分信赖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和信赖过度风险抽样结果使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过了其实际上应予信赖的可能性。 (2)

44、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主要应关注误受风险也称“风险”,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和误拒风险也称“风险” 抽样结果表明账户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3)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信赖不足风险与误拒风险的产生,可能导致二种结果:一是降低审计效率;二是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增加审计工作量。 信赖过度风险与误受风险是最危险的风险,它会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2非抽样风险。与抽样无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有:(1)人为错误。(2)运用了不切合审计目标的程序。(3)错误解释样本结果。 非抽样风险无法量化,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适当的计划、指导和监督审计工作,坚持质量控制标准,有效地降低非抽样风险。 (四)可信赖程度可信赖程度通常用预计抽样结果能够代表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百分比来表示。注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