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

上传人:大张伟 文档编号:11688427 上传时间:2021-08-3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路移动通信实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移动通信实验实验一 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QPSK调制解调原理及特性。2、了解载波在QPSK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二、实验内容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三、基本原理1、QPSK调制原理1所示QPSK又叫四相绝对相移调制,它是一种正交相移键控,其产生原理如图sin(%t)图1 QPSK信号的产生QPSK利用载波的四种不同相位来表征数字信息。由于每一种载波相位代表两个比特信息,因此,对于输入的二进制数字序列应该先进行分组,将每两个比特编为一组, 然后用四种不同的

2、载波相位来表征。 我们把组成双比特码元的前一信息比特用 a代表,后一信息比特 用b代表。双比特码元中两个信息比特 ab通常是按格雷码排列的,它与载波相位的关系如表1所示,矢量关系如图 2所示。图2 (a)表示A方式时QPSK信号矢量图,图2用调相法产生QPSK调制原理框图如图 4所示。01010011011100II I I I I I I I II I II-1Q Q+1 -1lil-1 -图2二进制码经串并变换后码型由图2可以看到,QPSK的调制器可以看作是由两个 BPSK调制器构成,输入的串行二 进制信息序列经过串行变换,变成两路速率减半的序列,电平发生器分别产生双极性的二电 平信号I

3、(t)和Q (t),然后对coscct和sincot进行调制,相加后即可得到 QPSK信号。经 过串并变换后形成的两个支路如图 5所示,一路为单数码元,另外一路为偶数码元, 这两个 支路互为正交, 一个称为同相支路,即 I支路;另外一路称为正交支路,即 Q支路。2、QPSK解调原理由于QPSK可以看作是两个正交 2PSK信号的合成,故它可以采用与2PSK信号类似的解调方法进行解调,即由两个2PSK信号相干解调器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图3 QPSK解调原理框图 NRZ四、实验原理1 、实验模块简介本实验需用到基带成形模块、 IQ 调制解调模块、码元再生模块及PSK 载波恢复模块。( 1)基

4、带成形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PN31 伪随机序列作为信源;将基带信号进行串并转换;按调制要求进行基带成形,形成两路正交基带信号。( 2) IQ 调制解调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 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 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完成射频信号正交解调。( 3)码元再生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从解调出的 IQ 基带信号中恢复位同步,并进行抽样判决,然后并串转换后输出。( 4) PSK 载波恢复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与 IQ 调制解调模块上的解调电路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科斯塔斯环恢复 PSK 已调信号的载波, 同时可用作一个独立的载波源。 本实验只使用其载波源。2、实验系统原理框图基

5、带成形模块产生的 PN 码(由 PN31 端输出) 输入到串并转换电路中 (由 NRZ IN端输入) , 进行串并转换后输出, 成为 IQ 两路基带信号, IQ 基带信号送入 IQ 调制解调模块中的 IQ 调制电路分别进行PSK 调制, 然后相加形成QPSK 调制信号, 经放大后输出。 QPSK 已调信号载波为 10.7MHz ,是由 21.4MHz 本振源经正交分频产生。QPSK 已调信号送入 IQ 调制解调模块中的 IQ 解调电路分别进行PSK 相干解调,相干载波由调制端的本振源经正交分频产生。解调输出的 IQ 两路模拟基带信号送入码元再生模块进行抽样判决,转换为数字信元后再进行并串转换后

6、输出。抽样判决前IQ信号需经整形变为二值信号, 并且需恢复位同步信号。 位同步信号恢复由码元再生模块中的数字锁相环完成。IQ 解调电路的载波也可由 PSK 载波恢复模块上的本振源提供,此时解调变为非相干解调,从解调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可以看出信号失真很大,无法进行码元再生。I路图4实验系统原理框图五、实验步骤1、关闭实验箱总电源,按如下要求连接好连线:、IQ调制解调模块(以PSK载波恢复模块。1. 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基带成形模块(以下简称基带模块)下简称IQ模块)、码元再生模块(以下简称再生模块)和1. 2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接:源端口目的端口回模块:PN31基带模块:NRZ IN基带模块:

7、I-OUTIQ调制解调模块I-IN向模块:Q-OUTIQ调制解调模块Q-INQ调制解调模块:I-OUT码兀再生模块:I-INQ调制解调模块:Q-OUT码兀再生模块:Q-IN1. 3用同轴视频线完成如下连接源端口目的端口Q调制模块(载波单元):输出(J5)IQ调制模块(载波单元):输入(J4)Q调制模块(IQ调制单元):输出(J2)IQ调制模块(IQ解调单元):输入(J3)2、打开实验箱总电源,再分别打开上述各实验模块电源。3、按基带成形模块上“选择”键,选择 QPSK模式(QPSK指示灯亮)。4、用示波器观察基带模块上“ I-OUT ”及“ Q-OUT ”测试点,并分别与“ NRZ IN ”测

8、试 点的信号进行对比,观察串并转换情况。注意由于串并转换的延迟作用,“I-OUT ”、“Q-OUT ”测试点的数据相对“ NRZ IN ”测试点延迟2个码元周期5、示波器探头接IQ调制“输出”端(观测点 TH4),观察QPSK已调信号峰峰值,调 电位器“ W1 ”使峰峰值为1.2V左右。6、示波器探头接IQ解调“ I-OUT ”及“ Q-OUT ”端,观察波形,调电位器“ W1 ”使I、 Q两路信号尽量接近两电平。(调“W1”可微调信号相位,使解调时正交载波的相位 与已调信号尽量接近,以减少解调失真)7、示波器探头分别接IQ解调a I-OUT ”端及基带a I-OUT ”端,注意观察两者是否一

9、致, 若一致表示解调正确,若不一致可能是载波相位不对,可将按 IQ模块复位键复位或 重新开关该模块电源复位。8、示波器探头分别接IQ解调“ Q-OUT ”端及基带“ Q-OUT ”端,注意观察两者是否一 致,若一致表示解调正确,若不一致可能是载波相位不对,可将按IQ模块复位键复位或重新开关该模块电源复位。9、按再生模块上“选择”键,选择 QPSK模式(QPSK指示灯亮)。10、示波器探头分别接再生模块上“NRZ ”端和基带模块上“ NRZ ”端,观察两路码元是否一致( 注意解调出的 NRZ 码比输入的 NRZ 码延迟 3 个码元周期 ) ,若一致表示解调正确,若不一致可回到步骤 6 重新实验。

10、六、思考题1、实验中,如果I、 Q 支路接反,即 I 接到 Q, Q 接到 I ,会有正确结果么?为什么?实验二、卷积码编码及译码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掌握卷积编码的特性、产生原理及方法,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尤其是维特比译码的原理、过程、特性及其实现方法。二、实验内容1、观察NRZ基带信号及其卷积编码信号。2、观察帧同步信号的生成及巴克码的特性。3、观察卷积编码信号打孔及码速率匹配方法。4、观察接收端帧同步过程及帧同步信号。5、观察译码结果并深入理解维特比译码的过程。6、观察随机差错及突发差错对卷积译码的影响。三、基本原理1、卷积码编码卷积码是一种纠错编码,它将输入的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

11、输出,特别适合以串行 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卷积码编码器的形式如图 1-1所示,它包括:一个由 N段组成的 输入移位寄存器,每段有 k段,共Nk个寄存器;一组 n个模2和相加器;一个由n级组成 的输出移位寄存器 对应于每段k个比特的输入序列,输出n个比特。N敏移位寄存器一次移入卜个信息比特 一一1|一一一一一 12 k 12 k12 k12 | | n |卷积码输出序列图1-1卷积编码器的一般形式由图1-1可以看到,n个输出比特不仅与当前的k个输入信息有关,还与前(N-1) k个信息有关。通常将N称为约束长度 (有的书中也把约束长度定为nN或N-1)。常把卷积码记为:(n、k、N),当k=1时

12、,N-1就是寄存器的个数。编码效率定义为:(1-1)Rc =k/n卷积码的表示方法有图解表示法和解析表示法两种:解析法,它可以用数学公式直接表达,包括离散卷积法、生成矩阵法、码生成多项式法;图解表示法,包括树状图、网络图和 状态图(最的图形表达形式)三种。一般情况下,解析表示法比较适合于描述编码过程,而 图形法比较适合于描述译码。(1)图解表本法卜面以(2, 1, 3)卷积编码器为例详细讲述卷积码的产生原理和表示方法。(2,1, 3)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3,编码速率为1/2,编码器的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 (2,1,3)卷积编码器如图1-2所不,卷积码的输出信息p1,j, p2,j不仅与本

13、地输入信息 mj有关,还与已存入到寄存器的mj、mj_2有关,关系式为:P1,j 二mi 二 mj 1 二 mj/(1-2)P2,j =mj 二 mj 2假定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mj-1、mj?为00,则当第一个输入比特mj为。时,由式(1-2)可知,输出的比特为 00;当第一个输入比特成为1时,输出的比特为11。随着后面比特的相继输入,寄存器中的比特相继右移,此时输出比特按照式(17-2)可以依次算得。随着信息序列的不断输入,卷积编码器可能产生的各种序列可以用如图17-3所示的树状图表示。树状图中,每条树杈上所标注的码元为输出比特,每个节点上标注对a、b、c、d分别为移位寄存器的状态,a表小

14、mj-2mj-1 = 00, b表木mj-2mj-1 = 01, c表木mj-2m上-1=10, d表木mj-2mj-1 = 11, 一般情况下,共有2N-1种状态。每条树叉上所标注的码元为输出比特P1,j p2,j,每条树叉的上支路对应输入比特0,下支路对应输入比特 1。树状图从a点开始画,此时移位寄存器状态为00。当第一个输入比特 mj为0时,输出比特特P1,j p2,j为00; mj为1时,输出比特 P1,j p2,为11。所以从最左边的a点出发有两条支路可认选择,mj为0时取上支路,mj为1时取下支路。依次类推可以得到如图1-3所示的树状图。0000aTb 一干a11-Q- b1000

15、 na01d 一-b c c011d110000a - 1110b|01a b c d0110图1-3 (2,1,3)卷积码的树状图对于第j个输入比特有2j条支路,但当j = N至3时,移位寄存器(树状图的节点)开始重复出现四个状态。把图1-3中相同状态的节点合并在一起,可以得到卷积码的另外一种表示形式:网格图。在网格图中,输入比特mj为0 (对应码树中的上支路)时用实线表示,输入比特mj为1 (对应码树中的下支路) 时用虚线表示,各支路上标注的码元为输出比P1,j p2,j,比自上面下的四行节点分别表示 a b c d四种状态。(2, 1, 3)卷积码的网格图如图 1-4所示。由图1-4可知

16、,从左至右第 N节开始,网格图开始重复而完全相同。取出图 1-4中从第N节起的一节网格,便可得到图1-5所示的状态图。状态图中的约定与前面的网络图和树状图相同,实线表示输入比特 mj为0,虚线表示输入比特 mj为1。状态a 00状态b 01状态c 10状态d 110000001111111111111111110010101010100001010101101010100011图1-4 (2,1,3)卷积码的网格图状态a 00 状态b 01状态c 10状态d 110000状态b图 1-5 (2,1,3)(2)解析法卜面以(2, 1, 3)卷积编码器为例详细讲述卷积码的产生原理和表示方法。(2,

17、1, 3)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3,编码速率为1/2,编码器的结构如图1-6所示。P1,jP2,j图1-6 (2,1,3)卷积编码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码多项式法。我们可以用多项式来表示输入序列、输出序列、编码器 中移位寄存器与模 2和的连接关系。为了简化,仍以上述(2, 1, 3)卷积码为例,例如输入序列1011100可表示为M (x )=1+x2 +x3+x4(1-3)在一般情况下,输入序列可表示为2 ,3M x = m1m2xm3xm4x|l(1-4)这里m1,m2, m3, m4为二进制表示(1或0)的输入序列。x称为移位算子或延迟算子, 它标志着位置状况。我们可以用多项式表示移位寄存器各级与

18、模 2加的连接关系。若某级寄存器与模 2加相 连接,则相应多项式项的系数为 1;反之,无连接线时的相应多项式项系数为 0,以图1-2 编码器为例,相应的生成多项式为-J-g1x=1xx2g2 x=1x2(1-5)利用生成多项式与输入序列多项式相乘,可以产生输出序列多项式,即得到输出序列。2Rx =M xgix =1x34/2xx1x x(1-6)(1-7)(1-8)2343452456=1x x x x x x x x x x x46=1 x x xP2 x =M x g x2342司 x2 x3 x4 1 x2对应的码组为46P(x)=1+x+x +x 1 p1 =(1100101 j356

19、P2 x ;=1 x3 x5 x6- p2 =11001011P -1P1, P2 )=(11,10,00,01,10,01,112、卷积码译码卷积码的译码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大数逻辑译码,又称门限译码;另一类是概率译码,概率译码又能分为维特比译码和序列译码两种。门限译码方法是以分组理论为基础的,其译码设备简单,速度快,但其误码性能要比概率译码法差。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维特比译码。维特比(Viterbi)译码和序列译码都属于概率译码。当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不太大时,与序列译码相比,维特比译码器比较简单,计算速度更快。维特比译码算法,以后简称 VB算法。采用概率译码的一种基本想法是:把已接收序列与所有可能

20、的发送序列做比较,选择其中码距最小的一个序列做为发送序列。如果发送L组信息比特对于(n,k)卷积码来说,可能发送的序列有2kL个,计算机或译码器需存储这些序列并进行比较,以找到码距最小的那个序列。当传信率和信息组数 L较大时,使得译码器难以实现。VB算法则对上述概率译码(又称最大似然解码)做了简化,以至成为了一种实用化的概率算法。 它并不是在网格图上 一次比较所有可能的 2kL条路径(序列),而是接收一段,计算和比较一段, 选择一段有最大 似然可能的码段,从而达到整个码序列是一个有最大似然值的序列。下面将用图1-2的(2, 1, 3)卷积码编码器所编出的码为例,来说明维特比解码的方法和运作过程

21、。为了能说明解码过程,这里给出该码的状态图,如图 1-7所示。维特比译码 需要利用图来说明译码过程。根据前面的画网格的例子,读者可检验和画个该码网格图如图 1-5所示。该图设输入信息数目L=5,所以画有L+N=8个时间单位(节点)。这里设编码器从a状态开始运作。该网格图的每一条路径都对应着不同的输入信息序列。由于所有的可能输入信息序列共有2kL个,因而网格图中所有可能路径也有2kL条。这里节点 a=00,b=01,c=10,d=11。设输入编码器的信息序列为(1 1 0 1 1 0 0 0,则由编码器输出的序列Y=(1 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0 0 ),编码器的状

22、态车t移路线为 abcdbdca。若收到的序列 R= (0 1 0 1 0 1 1 0 0 1 0 1 1 1 0 0 ),对照网格图来说明维特比译码的方法。由于该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 6位,因此先选择接收序列的前 6位序列R1= (0 1 0 1 0 1) 同到达第3时刻可能的8个码序列(即8条路径)进行比较,并计算出码距。该例中到达第 3时刻a点的路径序列是(0 0 0 0 0 0)和(1 1 1 0 1 1 ),它们与R1的距离分别是3和4;到 达第3时刻b点的路径序列是 (0 0 0 0 1 1)和(1 1 1 0 0 0),它们与R1的距离分别是3和4, 到达第3时刻c点的路径序列是(

23、0 0 1 1 1 0)和(1 1 0 1 1 0),与R的距离分别是4和3; 到达第3时刻d点的路径序列是(0 0 1 1 0 1)和(1 1 0 1 1 0),与R的距离分别是2和3。 上述每个节点都保留码距较小的路径为幸存路径,所以幸存路径码序列是(0 0 0 0 0 0)、(00 0 0 1 1)、(1 1 0 1 0 1)和(0 0 1 1 0 1),如图1-7 (a)所示。用与上面类同的方法可以得 到第4、5、6、7时刻的幸存路径。需指出对于某一个节点而言比较两条路径与接收序列的 累计码距时,若发生两个码距值相等, 则可以任选一路径作为幸存路径,此时不会影响最终的译码结果。图1-7

24、 (b)给出了第5时刻的幸存路径,读者可自行验证。在码的终了时刻a状态,得到一根幸存路径,如图 1-7 (c)所示。由此看到译码器输出是 R=(1 1 0 1 0 1 0 0 0 1 0 1 1 1 0 0),即可变换成序列(1 1 0 1 1 0 0 0),恢复了发端原始信息。比较 R和R序列, 可以看到在译码过程中己纠正了在码序列第1和第7位上的差错。当然,差错出现太频繁,以至超出卷积码的纠错能力,则会发生误纠,这是不希望的。ab c cdab(b) cda(c) b c图1-7维特比译码图解(a)第3时刻幸存路径;(b)第5时刻幸存路径;(b)第8时刻幸存路径从译码过程看到,维特比算法所

25、需要的存储量是2N ,在上例中仅为 8。这对于约束长度N10的译码是很有吸引力的。四、实验原理1、实验模块简介本实验需用到基带成形模块、信道编码及交织模块(以下简称编码模块)及信道译码及 解交织模块(以下简称译码模块)。(1)基带成形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 PN31伪随机序列作为信源;将基带信号进行串并转换;按调制要求进行基带成形,形成两路正交基带信号。 本实验只用该模块输出的位同步信号作为 编码模块的基带信号驱动源。(2)信道编码及交织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产生 PN31伪随机序列作为信源,并进行(2, 1, 4)卷积编码,然后可选择有无块交织,再加上帧同步信号组成成帧数据后输出,输出的

26、码可以选择有无差错、随机差错或突发差错。(3)信道译码及解交织模块:本模块主要功能:完成帧同步捕获,同步后取出信息元进行(2, 1, 4)维特比卷积译码及解交织。2、实验系统原理框图图10实验系统原理框图输出3、编码输出帧格式ABCA:帧同步头,为 11位巴克码:11100010010。B:经卷积编码、打孔后的信息数据,共 484位。C:帧数据补足位,共 1位,固定为0。4、卷积编码生成多项式本实验采用(2, 1, 4)卷积编码,生成多项式为:G0=D4+D3+1G1=D4+D3+D1 + 15、实验原理编码时,输入16K时钟信号,经2分频后驱动PN31伪随机码发生器,输出 8K速 率、一个周

27、期 31位白PN码。PN31码每8个周期(248 bits)组成一组,加上 4个全0尾 比特,形成252位一组的数据,经卷积编码后输出504位,然后打孔,每 25位打掉一位,即每25位去掉一位,共去掉20位,变为484位(打孔的目的是使数据输出满足速率要求),然后放入数据帧中,形成496位一组的数据包,用 16K速率输出。数据包可按实验要求设置随机误码或突发误码。译码时,首先用滑动相关法捕获帧同步信号,获得帧同步后,取出 484位的信息数据, 根据打孔算法补上被打掉的数据位,由于被打掉的数据位已无法知道是0还是1,在本实验中全部补为0。经补位后,数据还原为 504位一组,送入卷积译码器进行维特

28、比译码,译码 完成后输出252位数据,去掉4位尾比特,将248 bits数据用8K速率输出,完成译码。 五、实验步骤1、关闭实验箱总电源,按如下要求连接好连线:1、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基带模块、信道编码模块及信道译码模块。1、2用台阶插座线完成如下连接:基带模块上“ BS”端连到编码模块上“ BS IN ”端;编码模块上“ BS OUT”端连到译码模块上“ BS IN”端;编码模块上“编码 OUT”端连到译码模块上“编码 IN”端;编码模块上“原码 OUT”端连到译码模块上“原码 IN”端;(该信号用于译码端对比 观察译码结果,也可以不接,直接与编码端“ PN31”端子比较,但由于存在较大时延

29、,观察起来不方便)2、打开实验箱总电源,再分别打开上述各实验模块电源。3、用示波器观察编码模块上“PN31 ”端信号,应为 8K 伪随机码。4、示波器探头分别接编码模块上“编码 OUT”及“ FS OUT”测试点,观察编码输出 信号及帧同步信号,写出帧同步信号序列。5、示波器探头分别接编码模块上“编码OUT ”及“ ERROR ”测试点,将该模块上拨码开关“差错”位拨向上,观察随机差错情况(为方便观察,实际上是伪随机差错) 。将拨 码开关“错型”位拨向上,观察突发差错情况。6、编码模块上各拨位开关拨向下。7、示波器探头分别接译码模块上“编码 IN”及“ FS OUT”测试点,观察帧同步捕获 信号。8、示波器探头分别接译码模块上“译码OUT ”及“原码OUT ”测试点,比较译码结果是否正确,若发现不正确按编码模块复位键或译码模块复位键即可正确。9、将编码模块上拨位开关“差错”位拨向上,观察在随机差错情况下的译码结果是否正确。10、将编码模块上拨位开关 “错型” 位拨向上, 观察在突发差错情况下的译码结果是否 正确。11、在比较译码结果是否正确时,可借助译码模块上的“ERROR”测试点的信号确定错码位的位置。该测试点的信号指示相对于输入的原码而言哪个位发生了错误,若该点无信号表示没有发现错码。六、思考题1、为什么要在编码后的信号前加上帧同步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