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

上传人:苏美尔 文档编号:11700232 上传时间:2021-08-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9.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01.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1、 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提示: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遽契其舟( ) ()翻译下列各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

2、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 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 读懂课文大意, 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堂学习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2、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 :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 “守株待兔” : 种田人放弃劳作, 想不劳而获。 寓意: 成果靠劳动取得, 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 郑人买履

3、和刻舟求剑 ,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三、合作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买履 度其足 涉江 契其舟2、找出句中

4、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 )置之其坐( 2 )反归取之3、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1 )置之市( 2 )而忘操之( 3 )何不试之以足4、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1 )何不试之以足( 2 )是吾剑之所从坠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1、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3、 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

5、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4、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用“狐假虎威

6、”造一个句子。4、 “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巩固与延伸 (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 解释下边句中的加点词。(1) 楚人有涉江者( 涉: )(2) 遽契其舟 ( 契: )(3) 是吾剑之所以坠(是: )(4)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二) 狐狸和葡萄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

7、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 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 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中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 惟一的遗憾是葡 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狐狸白费劲了一个钟头,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 “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 ! 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 1 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格格的发响呢?”1 摘录文中描写葡萄的形容词。2从文中的画线句可看出狐狸怎样的心理?3狐狸吃不到葡萄,它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4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5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4 分)古代寓言二则答案1 (1) 渡(2) 用刀子雕刻 (3) 这(4) 停2像这样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3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人们想问题、 办事情, 都应当考虑这种变化, 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意近即可)1 熟透、亮晶晶2急于想吃到葡萄。3 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 j 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 ! 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格格的发响呢 ? 自我安慰。4 两处对比。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形成鲜明的对比; 狐狸刚看到葡萄时馋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5达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