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6.ppt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871747 上传时间:2021-10-07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心理学6.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运动心理学6.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运动心理学6.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运动心理学6.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运动心理学6.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心理学6.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心理学6.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次 6,第五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二),重要问题,控制点 归因的4个维度 习得无助性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第三节 控制点,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第四章 训练比赛的归因(二),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第六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第三节 控制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相信某些因素控制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因素便是他们的控制点。它们可能是内部的,也可能是外部的。,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内部控制点的含义: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因此,这些事件是处于人的主动控制之下。 外部控制点的含义:是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积极或消极事件看作与自己个人的行为无关,因此,

2、这些事件是个人无法控制的。,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第三节 控制点,洛特(Rotter,1954)曾指出,人们的行为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期望,二是评价。而影响和反映控制点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强化的价值。,第三节 控制点,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第三节 控制点,1. 信息加工与控制点 内控者与外控者在信息加工上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内控者能更有效地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活动任务本身的特点上,能更多的自我调节,并表现出更高的处理问题的技能。外控者更倾向于遵守社会规范和准则,对外部的、可控性较小的因素关注地更多。,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第三节 控制点,2. 焦虑唤醒与控制点 内控者对成败的责

3、任感及对外部因素的无法控制感会使他们在赛前的高焦虑水平,但他们的有效应对策略及对自己成功的信念又提供了他们自我调节的坚实基础,可使焦虑水平降低。 研究还发现(Watson,1967),高焦虑与外控点之间有可靠的相关。,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第三节 控制点,3. 领导策略与控制点 外控者往往对于来自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行政领导的社会强化和外部奖励有更强烈的需要。,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第三节 控制点,4. 性别差异与控制点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外控(Anshel,1990)。 和男性相比,女性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较低;对成功的期望较低,进行更多的外部归因和更少的内部归因;获得成功或遇到失败后体验到的

4、责任感和满足感都较少。,二、有关控制点的研究,第三节 控制点,5. 运动成绩与控制点 高水平的、获得更多成功的运动员往往从内部来解释比赛成绩。 稳定的运动成绩与运动员的归因有密切联系。总是取胜的运动员,成功后会进行能力归因,失败后进行其他归因;而总是失利的运动员的归因方式与此可能相反。,一、内外控,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也称控制点,指行为结果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 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

5、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一、内外控,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指对原因是否可控或在多大程度上可控的认识。 “可控”因素是指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凭主观意志控制的因素。反之,为“不可控”因素。,二、可控性,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稳定性维度是指对内外因是否稳定的认识。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三、稳定性,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整体性是对某一原因影响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事件,还是影响许多情景中的许多事

6、件的认识。,四、整体性,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结果 成功 失败,内外部,内部的,外部的,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可控性,可控的,不可控的,结果 成功 失败,稳定性,稳定性的,不稳定的,结果 成功 失败,第四节 归因的四个维度,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戴维克(Dweck,1975)提出的,是一种个体后天习得的、感觉对于失败控制不了,而且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感受。,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

7、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 (1)自我效能感低 (2)消极思维 (3)情绪失调 (4)人际关系不良,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一、习得性无助的性质,有4种因素会影响人的失助感,即: (1)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史 (2)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 (3)提供信息反馈的频率 (4)信息反馈的来源,第五节 习得性无助,二、习得性无助感的矫正,预防和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原则是:,第二,失败时避免做能力低的归因。,第一,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上,而不去注意那些较难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的环境因素。,第六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归因是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但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投入更多努力也可以改变个体的归因方式。,改善运动员归因、激发动机的建议,为运动员设计的改善归因、激发动机的具体建议: (1)进行积极的反馈; (2)增加成功体验;,第六节 训练比赛的归因指导,(3)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 (4)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 (5)设置合理目标; (6)强调个人努力; (7)谨慎比较运动员之间的差距; (8)实事求是。,改善运动员归因、激发动机的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