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1933164 上传时间:2021-11-0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流配送培训辅助.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物流配送配送的概念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 流活动和物流洁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从物流来讲,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小 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 一系列活动完成将货物送达的目的。特殊的配送则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 的方面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 而配送则是运输及分拣配货, 分拣配货是配送的独特要求, 也是配送中有特点的活动, 以送货为目的的运输则是最后实现配送的主要手段,从这一主要手段出发,常常将

2、配 送简化地看成运输中之一种。从商流来讲,配送和物流不同之处在于,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 合一的产物,配送本身就是一种商业形式。虽然配送具体实施时,也有以商物分离形 式实现的,但从配送的发展趋势看,商流与物流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是配送成功的重 要保障。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配送的概念:第一种,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 对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 中的位置和配送的 本质行为予以表述: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概括 了四点:1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 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认识, 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 形式。2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 最终配置 ,因而是接近顾客

3、的配置。接近顾客是经 营战略至关重要的内容。美国兰德公司对幸福杂志所列的 500 家大公司一项调查 表明 经营战略和接近顾客至关重要 ,证明了这种配置方式的重要性。3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 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 表述了和我国旧式送货的 区别,其区别以 现代 两字概括,即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支撑的,依靠科技进步的, 实?quot;配和送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4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 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 因而有 其局限性,配送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有其战略价值,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流通领域的所 有问题。第二种。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表述如下: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它物流结点

4、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 交用户。这个概念的内容概括了五点:1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2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一般送货可以是一种偶然的行为,而配送却是一种固定的形态,甚至是一种有确定组织、确定渠道,有一套装备和管理力量、技术力量,有一套制度的体制形式。所 以,配送是高水平送货形式。3配送是一种 中转 形式。 配送是从物流结点至用户的一种特殊送货形式。 从送 货功能看,其特殊性表现为:从事送货的是专职流通企业,而不是生产企业;配送是 中转 型送货,而一般送货尤其从工厂至用户的送货往往是直达型; 一般送货是生产什 么,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

5、要什么送什么。所以,要做到需要什么送什么, 就必需在一定中转环节筹集这种需要,从而使配送必然以中转形式出现。当然,广义 上,许多人也将非中转型送货纳入配送范围, 将配送外延从中转扩大到非中转, 仅 ?quot; 送 为标志来划分配送外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4配送是 配和 送 有机结合的形式。 配送与一般送货的重要区别在于, 配送利 用有效的分拣、配货等理货工作,使送货达到一定的规模,以利用规模优势取得较低 的送货成本。如果不进行分拣、配货,有一件运一件,需要一点送一点,这就会大大 增加动力的消耗,使送货并不优于取货。所以,追求整个配送的优势,分拣、配货等 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

6、出发点。 在定义中强调 按用户的定货要求 明确了用户的主 导地位。配送是从用户利益出发、按用户要求进行的一种活动,因此,在观念上必须 明确用户第一 、质量第一 ,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因此不 能从本企业利益出发而应从用户利益出发, 在满足用户利益基础上取得本企业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 不能利用配送损伤或控制用户, 不能利用配送做为部门分割、 行业分割、 割据市场的手段。6概念中 以最合理方式 的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过分强调 按用户要求 是不妥的,用户要求受用户本身的局限,有时实际会损失自我或双方的利益。对于配 送者讲,必须以 要求 为据,但是不能盲目,应该追求合理性,进而

7、指导用户,实现 共同受益的商业原则。这个问题近些年国外的研究着作也常提到。发达国家的配送1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在表述上有其区别。但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共同认识,配送就是送货。美国配送的英语原词是 Delivery ,是送货的意思,强 调的是将货送达。 日本对配送的权威解释, 应该是日本工业标准 JIS 解释。 将货物从 物流结点送交收货人 ,送货含义明确无误,配送主体是送货。当然, 现代经济中的送货也必定比历史上送货有所发展, 这种发展是竞争的产物, 受利润和占领市场驱使,想方设法使送货行为优化,于是实践上出现了送货时车辆合 理调配、路线规划选择、送货前配货

8、、配装等。在发达国家对配送解释中,并不强调配,而仅强调送达,原因是在买方市场的国 家中配是完善 送的经济行为,是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是在 竞争中优化形式,既然是一种必然行为,就没有再强调的必要了。对于配送稍详尽一些的解释,反映了发达国家对配送范围、性质、作用等认识。1991 年版日本的物流手册这样描述它的范围: 与城市之间和物流据点之间的运 输相对而言,将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需要者的运输,称之为 配送 。很明显,日 本人对配送的一个重要认识, 是配送局限在一个区域 ( 城市)范围内,而且从性质来看, 配送是一种运输形式, 关于这一点书中又有进一步描述: 生产厂到配送中心之间

9、的物 品空间移动叫 运输从配送中心到顾客之间的物品空间移动叫 配送。2发达国家的配送发展及现状。一般的送货形态在西方国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以说是随市场而诞生的一种必 然市场行为。尤其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在买方市场情况下,必然采取各 种各样推销手段,送货最初便是做为一种不得已的推销手段出现的。仅将其做为推销 手段而不认识到做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在有些国家持续了很长时间,甚至出现经 济发展的高峰期仍然如此,很多企业直到七十年代仍然将送货看 ?quot; 无法回避、令 人讨厌、费力低效活动,甚至有碍企业的发展 ,正是反映了这种现实。从历史上曾采用的一般送货发展到以高技术方式支持的,做为

10、企业发展战赂手 段的配送,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许多国家甚至到八十年代才真正认识到达一点。 国外一篇文章提到, 在过去十年里, 这种态度和认识有了极大转变。 企业界普遍认识 到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主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盈利,是企业增强自身 竞争能力的手 ?quot; 。这种认识的转变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可以为经济界提供省力且高效的管理方式 与技术装备方式,将 无法回避、令人讨厌,且费力低效的活动转变为刻意追求、容易 接受,且省力高效的活动。第二,生产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发使人看出流通和物流过程中的潜力,不 少实践证明, 包括配送在内的物流领域开发

11、, 可以取得很高的经济效益, 因此就不再 有碍于企业的发展 。第三, 生产力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分工, 服务性生产大大发展, 服务性社会出现, 使人们增强了配送的主动服务性质,成为企业 增强自身竞争能力的手 ?quot; 。在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配送方式和手段也有很大发展,尤其突出反映在以下几 方面:(1) 配送共同化的进展。初期送货,是单独企业为主体,为满足用户配送要求,出 现了配送企业车辆利用率低,不同配送企业之间交错运输,交通紧张,事故频繁等许 多方面不合理。 例如:日本于 60年代开始的 共同配送 ,是在各个公司效率低而且难 以解决的情况下才被采用,如果在本公司就能建立合理化配送系统,也

12、就没有必要考 虑共同配送了。 但近来的发展, 已上升到从大范围考虑合理化, 致力于推行整个城市, 所有企业的共同配送。(2) 配送计划化的进展。初期配送,强调即时较多,即完全按顾客要求办事,而并 不是按顾客的合理要求办事。制定合理计划而不是完全按顾客要求那样进行配送,是 高水平的计划配送的一大进展。计划有效地促进了配送合理化,由于可采用大量发货 减少收费,也受到用户的欢迎。(3) 配送区域的扩大。 近些年, 配送已突破了一个城市范围, 在更大范围中找到了 优势。美国已开展了洲际配送,日本不少配送是在全国范围或很大区域范围进行的, 如日本东京的三味株式会社的全国性配送系统,日本 Asica 配送

13、系统,日本资生堂配 送系统等都是全国性的配送系统。(4) 直达配送的进展。 不经过物流基地中转, 在有足够批量且不增加用户库存情况 下,配送在 直达 领域中也找到了优势, 因而突破了配送的原来概念, 有了新的发展, 对于生产资料而言,直达配送有更广泛的应用(5) 计算机管理配送的进展。 随配送规模的扩大和计算机的微型化, 计算机管理配 送取得很大进展,这个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递与处理,甚至建立了 EDI 系统;二是计算机辅助决策,如辅助进货决策,辅助配货决策,辅助选址决策等,美国IBM公司率先建立了配送车辆计划和配送路线的计算机软件。三是计算机与其他自动化装置的操作控制,如无

14、人搬运车、配送中心的自动分拣 系统等。有一篇名为 日本制造业行业配送系统变革 的文章中认为配送领域 技术条件的 核心,就是信息系统和建立在该系统上的分拣系统 反映了这一进展已形成厂配送技术 条件的核心。(6) 配送劳动手段的进展。 配送劳动手段做为支撑配送的生产力要素, 是进展很大 的领域。到 80 年代。发达国家配送已普遍采用了计算机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大规模 分拣、光电识别、条型码。配送中心概念一、配送中心的一般概念配送中心是以组织配送性销售或供应,执行实物配送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结点。 在配送中心中为了能更好地做送货的编组准备,因此必然需要采取零星集货、批量进 货等种种资源搜集工作和对货物

15、的分整、配备等工作,因此,也具有集货中心、分货中心的职能。为了更有效地、更高水平的配送,配送中心往往还有比较强的流通加工能力。此外,配送中心还必须执行货物配备后的送达到户的使命,这是和分货中心只 管分货不管运达的重要不同之处。由此可见,如果说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 的职能还是较为单一的话,那么,配送中心功能则较全面、完整,也可以说,配送中 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之综合,并有了配与送的更高水平。配送中心做为物流中心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有时便和物流中心等同起来了。配送中心的形成及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输送的知识一 书,将此说成是物流系统化和大规模化的必然结果

16、,变革中的配送中心一文中是 这样讲: 由于用户在货物处理的内容上、 在时间上和服务水平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顺利地满足用户的这些要求,就必须引进先进的分拣设施和配送设备,否则就建 立不了正确、迅速、安全、廉价的作业体制。因此,在运输业界,大部分企业都建造 了正式的配送中心。 可见,配送中心的建设是基于物流合理化和发展市场两个需要,这是应当引起我 们重视的。配送中心是物流领域中社会分工、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之后产生的。在新型配送中心 没有建立起来之前,配送中心现在承担的有些职能是在转运型结点中完成的,以后一 部分这类中心向纯粹的转运站发展以衔接不同的运输方式和不同规模的运输,一部分 则增强了

17、 送的职能,而后又向更高级的 配的方向发展。二、配送中心的定义日本市场用语词典对配送中心的解释是: 是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贮藏仓库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库。也称做基地、据点或流通中 心。配送中心的目的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销售机会的损失,为此建立设施、设备并 开展经营、管理工 ?quot; 。物流手册 对配送中心的定义是: 配送中心是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 物,进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 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王之泰在物流学定义如下: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 (集货、加工、分货、 拣选、配货

18、 ) 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这个定义的要点有:1配送中心的 货物配备 工作是其主要的、 独特的工作, 是全部由配送中心完成 的2配送中心有的是完全承担送货, 有的是利用社会运输企业完成送货, 从我国国 情来看,在开展配送的初期,用户自提的可能性是不小的,所以,对于送货而言,配 送中心主要是组织者而不是承担者。 3定义中强调了配送活动和销售或供应等经营活动的结合,是经营的一种手段, 以此排除了这是单纯的物流活动的看法。4定义中强调了配送中心的 现代流通设施 着意于和以前的诸如商场、 贸易中心、 仓库等流通设施的区别。在这个流通设施中以现代装备和工艺为基础,不但

19、处理商流 而且处理物流,是兼有商流、物流全功能的流通设施。配送中心的类别对配送中心的适当划分,是深化及细化认识配送中心的必然,从理论上和配送中 心的作用上,可以有许多理想的分类,这里仅就已在实际运转中的配送中心类别概述 如下:1专业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大体上有两个含义,一是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 属于某一专业范畴,在某一专业范畴有一定的综合性,综合这一专业的多种物资进行 配送,例如多数制造业的销售配送中心,我国目前在石家庄、上海等地建的配送中心 大多采用这一形式。专业配送中心第二个含义是,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基本不从事 经营的服务型配送中心,如国外物资管理杂志介绍的 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2柔性

20、配送中心。 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种专业配送中心对立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 送中心不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化,对用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 不固定供需关系,不断向发展配送用户和改变配送用户的方向发展。3供应配送中心。 专门为某个或某些用户 (例如联营商店、 联合公司 )组织供应的 配送中心。例如,为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组织供应的配送中心;代替零件加工厂送货的 零件配送中心,使零件加工厂对装配厂的供应合理化;我国上海地区六家造船厂的配 送钢板中心,也属于供应型配送中心。4销售配送中心。以销售经营为目的,以配送为手段的配送中心。销售配送中心 大体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生产企业为本身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

21、者的配送中心,在国外,这种类型的 配送中心很多;另一种是流通企业做为本身经营的一种方式,建立配送中心以扩大销售,我国目 前拟建的配送中心大多属于这种类型,国外的例证也很多;第三种,是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联合的协作性配送中心。比较起来看,国外和我国的发展趋向,都向以销售配送中心为主的方向发展。5. 城市配送中心。以城市范围为配送范围的配送中心,由于城市范围一般处于汽 车运输的经济里程,这种配送中心可直接配送到最终用户,且采用汽车进行配送。所 以,这种配送中心往往和零售经营相结合,由于运距短,反应能力强。因而从事多品 种、少批量、多用户的配送较有优势。物流手册中介绍 ?quot; 仙台批发商共同配

22、送中心 便是属于这种类型。我国已建的 北京食品配送中心 也属于这种类型。6区域配送中心。以较强的幅射能力和库存准备,向省 ( 州) 际、全国乃至国际范 围的用户配送的配送中心。这种配送中心配送规模较大,一般而言,用户也较大,配 送批量也较大,而且,往往是配送给下一级的城市配送中心,也配送给营业所、商店、 批发商和企业用户,虽然也从事零星的配送,但不是主体形式。这种类型的配送中心 在国外十分普遍,国外物资管理杂志曾介绍的过 ?quot; 阪神配送中心:美国马特 公司的配送中心, 蒙克斯帕配送中心 等就属于这种类型。7储存型配送中心。有很强储存功能的配送中心,一般来讲,在买方市场下,企 业成品销售

23、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其配送中心可能有较强储存功能;在卖方市场下, 企业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需要有较大库存支持,这种供应配送中心也有较强的储存功 能。大范围配送的配送中心,需要有较大库存,也可能是储存型配送中心。我国目前拟建的配送中心,都采用集中库存形式,库存量较大,多为储存型。瑞士 GIBA-GEIGY公司的配送中心拥有世界上规模居于前列的储存库,可储存万个托盘; 美国赫马克配送中心拥有一个有 163, 000 个货位的储存区, 可见存储能力 之大。8流通型配送中心。 基本上没有长期储存功能, 仅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 货、送货的配送中心。 这种配送中心的典型方式是, 大量货物整进并按一定批

24、量零出, 采用大型分货机,进货时直接进入分货机传送带,分送到各用户货位或直接分送到配 送汽车上,货物在配送中心里仅做少许停滞。前面介绍的阪神配送中心,中心内只有 暂存,大量储存则依靠一个大型补给仓库。9加工配送中心。 许多材料都指出配送中心的加工职能,但是加工配送中心的实例,目前见到不多。我国上海市和其他城市已开展的配煤配送,配送点中进行了配煤 加工,上海六家船厂联建的船板处理配送中心,原物资部北京剪板厂都属于这一类型 的中心。配送的一般流程及要素1配送功能要素(1) 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 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

25、,就是可以集中用户 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 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2) 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 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 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 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 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

26、格。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 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3) 分拣及配货。 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 也是配送成败 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 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 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 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4) 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 就存在如何集中 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

27、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送货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现代配送不同于已往送货的重 要区别之处(5) 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 支线运输, 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 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 运输工具。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的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 线运输的干线是唯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 复杂 i 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 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28、(6) 送达服务。 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 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 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 使配送前功尽弃。 因此, 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 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 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7) 配送加工。在配送中, 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 但是往往是有重 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 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2配送的一般流程。配送的一般流程比较规范,但并不是所有的配

29、送者按下述流程进行。不同产品的配送可能有独特之处, 如燃料油配送就不存在配货、 分放、 配装工序, 水泥及木材配送又多出了一些流通加工的过程,而流通加工又可能在不同环节出现。配送合理化 一、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对于配送的决策优劣,不能简单处之,也很难有一个决对的标准。例如,企业效 益是配送的重要衡量标志,但是,在决策时常常考虑各个因素,有时要做赔本买卖。 所以,配送的决策是全面、综合决策。在决策时要避免由于不合理配送出现所造成的 损失,但有时某些不合理现象是伴生的,要追求大的合理,就可能派生小的不合理, 所以,这里只单独论述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但要防止绝对化。1资源筹措的不合理。 配送是利用

30、较大批量筹措资源。 通过筹措资源的规模效益 来降低资源筹措成本,使配送资源筹措成本低于用户自己筹措资源成本,从而取得优 势。如果不是集中多个用户需要进行批量筹措资源, 而仅仅是为某一、 两户代购代筹, 对用户来讲,就不仅不能降低资源筹措费,相反却要多支付一笔配送企业的代筹代办 费,因而是不合理的。资源筹措不合理还有其它表现形式,如配送量计划不准,资源筹措过多或过少,在资 源筹措时不考虑建立与资源供应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供需关系等。2库存决策不合理。 配送应充分利用集中库存总量低于各用户分散库存总量,从而大大节约社会财富,同时降低用户实际平均分摊库存负担。因此,配送企业必须依 靠科学管理来实现一个低

31、总量的库存,否则就会出现单是库存转移,而未解决库存降 低的不合理配送企业库存决策不合理还表现在储存量不足,不能保证随机需求,失去了应有的市 场。3价格不合理。总的来讲,配送的价格应低于不实行配送时,用户自己进货时产 品购买价格加上自己提货、运输、进货之成本总和,这样才会使用户有利可图。有时 候,由于配送有较高服务水平,价格稍高;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但这不能是普遍的 原则。如果配送价格普遍高于用户自己进货价格,损伤了用户利益,就是一种不合理 表现。价格制定过低,使配送企业处于无利或亏损状态下运行,会损伤销售者,也是不合理 的。4配送与直达的决策不合理。 一般的配送总是增加了环节, 但是这个环节的

32、增加, 可降低用户平均库存水平, 以此不但抵消了增加环节的支出, 而且还能取得剩余效益。 但是如果用户使用批量大,可以直接通过社会物流系统均衡批量进货,较之通过配送 中转送货则可能更节约费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进货而通过配送,就属于 不合理范畴。5送货中不合理运输。配送与用户自提比较,尤其对于多个小用户来讲,可以集 中配装一车送几家,这比一家一户自提,可大大节省运力和运费。如果不能利用这一 优势,仍然是一户一送,而车辆达不到满载 (即时配送过多过频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 , 则就属于不合理。此外,不合理运输若干表现形式,在配送中都可能出现,会使配送变得不合理。6经营观念的不合理。在配送实

33、施中,有许多是经营观念不合理,使配送优势无从发挥,相反却损坏了配送的形象。这是在开展配送时尤其需要注意克服的不合理现象。例如,配送企业利用配送手段,向用户转稼资金、库存困难,在库存过大时,强迫用户接货,以缓解自己库存压力,在资金紧张时,长期占用用户资金,在资源紧张 时。将用户委托资源挪做它用获利等。二、配送合理化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对于配送合理化与否的判断, 是配送决策系统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尚无一定的技术经济指标体系和判断方法,按一般认识,以下若干 标志是应当纳入的。(1) 库存标志。库存是判断配送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具体指标有以下两方面: 库存总量。库存总量在一个配送系统中,从分散

34、于各个用户转移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库存数量加上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后库存量之和应低于实行配送前各用户库存 量之和。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量比较,也是判断合 理与否的标准,某个用户上升而总量下降,也属于一种不合理。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上述比较应当是在一定经营量前提下。在用户生产有 发展之后,库存总量的上升则反映了经营的发展,必须扣除这一因素,才能对总量是 否下降做出正确判断。 库存周转。由于配送企业的调剂作用,以低库存保持高的供应能力,库存周转般总是快于原来各企业库存周转。此外,从各个用户角度进行判断,各用户在实行配送前后的库存周转比较,也是 判断合理与否的标志。为取

35、得共同比较基准,以上库存标志,都以库存储备资金计算,而不以实际物资 数量计算。(2) 资金标志。总的来讲,实行配送应有利于资金占用降低及资金运用的科学化。 具体判断标志如下: 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随储备总量的下降及供应方式 的改变必然有一个较大的降低。 资金周转。从资金运用来讲,由于整个节奏加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同样数 量资金,过去需要较长时期才能满足一定供应要求,配送之后,在较短时期内就能达 此目的。所以资金周转是否加快,是衡量配送合理与否的标志。 资金投向的改变。资金分散投入还是集中投入,是资金调控能力的重要反映。 实行配送后,奖金必然应当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以

36、能增加调控作用。(3) 成本和效益。总效益、宏观效益、微观效益、资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 化的重要标志。对于不同的配送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判断侧重点;例如,配送企业、 用户都是各自独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企业,则不但要看配送的总效益,而且还要看对 社会的宏观效益及两个企业的微观效益,不顾及任何一方,都必然出现不合理。又例 如,如果配送是由用户集团自己组织的,配送主要强调保证能力和服务性,那么,效 益主要从总效益、宏观效益和用户集团企业的微观效益来判断,不必过多顾及配送企 业的微观效益由于总效益及宏观效益难以计量,在实际判断时,常以按国家政策进行经营,完 成国家税收及配送企业及用户的微观效益来判断

37、。对于配送企业而言 ( 投人确定了的情况下 ) ,则企业利润反映配送合理化程度。对于用户企业而言,在保证供应水平或提高供应水平 (产出一定 )前提下,供应成 本的降低,反映了配送的合理化程度。成本及效益对合理化的衡量,还可以具体到储存、运输具体配送环节;使判断更 为精细。(4)供应保证标志。 实行配送, 各用户的最大担心是害怕供应保证程度降低, 这是 个心态问题,也是承担风险的实际问题。配送的重要一点是必须提高而不是降低对用户的供应保证能力, 才算实现了合理。 供应保证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判断:(D 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对各用户来讲,该到货而来到货以致影响用户生产及 经营的次数,必须下降才算合

38、理。 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对每一个用户来讲,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 配送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从供应保证来看才算合理。 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是用户出现特殊情况的特殊供应保障方式,这一能力必 须高于未实行配送前用户紧急进货能力及速度才算合理特别需要强调一点,配送企业的供应保障能力,是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概念,而不 是无限的概念。具体来讲,如果供应保障能力过高。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属于不合理。 所以追求供应保障能力的合理化也是有限度的。(5) 社会运力节约标志。 末端运输是目前运能、 运力使用不合理, 浪费较大的领域, 因而人们寄希望于配送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成了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运力使用的合

39、理化是依靠送货运力的规划和整个配送系统的合理流程及与社会运 输系统合理衔接实现的。送货运力的规划是任何配送中心都需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 而其它问题有赖于配送及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判断起来比较复杂。 可以简化判断如下: 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为合理; 社会车辆空驶减少为合理; 一家一户自提自运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为合理。(6) 用户企业仓库、 供应、 进货人力物力节约标志。 配送的重要观念是以配送代劳 用户;因此,实行配送后,各用户库存量、仓库面积、仓库管理人员减少为合理;用 于订货、接货、搞供应的人应减少才为合理。真正解除了用户的后顾之忧,配送的合 理化程度则可以说是一个高水平了。(7

40、) 物流合理化标志。配送必须有利于物流合理。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判断;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物流合理化的问题是配送要解决的大问题,也是衡量配送本身的重要标志。2配送合理化可采取的做法。国内外推行配送合理化,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办法, 简介如下:(1) 推行一定综合程度的专业化配送。 通过采用专业设备、 设施及操作程序, 取得 较好的配送效果并降低配送过分综合化的复杂程度及难度,从而追求配送合理化。(2) 推行加工配送。 通过加工和

41、配送结合, 充分利用本来应有的这次中转, 而不增 加新的中转求得配送合理化。:同时,加工借助于配送,加工目的更明确和用户联系 更紧密,更避免了盲目性。这两者有机结合,投人不增加太多却可追求两个优势、两 个效益,是配送合理化的重要经验。(3) 推行共同配送。 通过共同配送, 可以以最近的路程、 最低的配送成本完成配送, 从而追求合理化。(4) 实行送取结合。 配送企业与用户建立稳定、 密切的协作关系 配送企业不仅成 了用户的供应代理人,而且承担用户储存据点,甚至成为产品代销人,在配送时,将 用户所需的物资送到,再将该用户生产的产品用同一车运回,这种产品也成了配送中心的配送产品之一,或者做为代存代

42、储,免去了生产企业库存包袱。这种送取结合, 使运力充分利用,也使配送企业功能有更大的发挥,从而追求合理化。(5) 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准时配送是配送合理化重要内容。 配送做到了准时, 用户 才有资源把握, 可以放心地实施低库存或零库存, 可以有效地安排接货的人力、 物力, 以追求最高效率的工作。另外,保证供应能力,也取决于准时供应。从国外的经验看, 准时供应配送系统是现在许多配送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手段。(6) 推行即时配送。 即时配送是最终解决用户企业担心断供之忧, 大幅度提高供应 保证能力的重要手段。即时配送是配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具体化,是配送企业能力 的体现。即时配送成本较高,但它

43、是整个配送合理化的重要保证手段。此外,用户实行零 库存,即时配送也是重要手段保证。集装系统概述1集装。集装是将许多单件物品,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组合成尺寸规格相同、重量相近的 大型标液化的组合体,这种大型的组合状态称为集装。集装从包装角度来看,是一种按一定单元将杂散物品组合包装的形态,是属于大 型包装的形态。在多种类型的产品中,小件杂散货物很难象机床、构件等产品进行单件处理,由于其杂、散,且个体体积重量都不大,所以,总是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组合,才能有利于 销售,有利于物流,有利于使用。比如箱、袋等都是杂散货物的组合状态。杂散货物的组合方式,是随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在科学不太发达,起重、装 卸机

44、具没有普遍采用,装卸工作全要依靠人力进行时,杂散货物的组合包装程度主要 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因素是包装材料的限制,包装材料强度和材料自重约束了包装 体的大型化; 另一个是人力装卸能力的限制。 包装必须限制在人的最大体能范围之下。 因此,那时的组合体,重量一般在 50 公斤以下。集装是材料科学和装卸技术两个方面有了突破进展之后才出现的,用大单元实现 组合,是整个包装技术的一大进展。从运输角度来看,集装所组合的组合体往往又正好是一个装卸运输单位,非常便 利运输和装卸,因而在这个领域把集装主要看成是一个运输体( 货载) ,称单元组合货载或称集装货载。2. 集装方式和种类。集装有若干种典型的方式,在各

45、类典型方式的交叉领域还有许多非此非彼的集装 方式,因而集装的种类方式很多,但是,一般不做特殊解释所称之集装,主要是指集 装箱和托盘。各种典型的集装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变形方式如下:(1)托盘。最典型的是平托盘,其变形体有柱式托盘;架式托盘(集装架 )、笼式托盘(集装笼 ) 、箱式托盘、折叠式托盘、轮式托盘 (台车式托盘 ) 、薄板托盘 (滑板)等。(2) 集装箱。最典型的是普通集装箱,其变形体有:笼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台 架式集装箱、平台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等,许多类集装箱和相应的托盘在形态上区 别并不大,但规模相差较大。(3) 集装容器。 典型集装容器是集装袋, 其变形体有集装网络、 集装罐、

46、集装筒等。(4) 集装货捆。集装网络也是货捆的一种变形体。3集装的特点与效果。集装的主要特点是集小为大, 而这种集小为大是按标准化、 通用化要求而进行的, 这就使中、小件散杂货以一定规模进入市场、进入流通领域,形成了规模优势。集装 的效果实际上是这种规模优势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促使装卸合理化。 有些人认为, 这是集装的最大效果。 和单个物品的逐一装卸 处理比较,这一效果主要表现在:第一,缩短装卸时间,这是由于多次装卸转为集装一次装卸而带来的效果; 第二,使装卸作业劳动强度降低,过去,中、小件大数量散杂货装卸,工人劳动 强度极大,且由于强度大,工作时极易出差错,出货损。采用集装后不

47、但减轻了装卸 劳动强度, 而且集装货物的保护作用, 可以更有效防止装卸时的碰撞损坏及散失丢失。(2) 使包装合理化。 采用集装后, 物品的单体包装及小包装要求可降低甚至可以去 掉小包装从而在包装材料上有很大节约,包装强度由于集装的大型化和防护能力有增 强,也大大提高,有利于保护货物(3) 由于集装整体进行运输和保管, 大大方便了运输及保管作业, 便于管理, 也能 有效利用运输工具和保管场地的空间,大大改善环境。(4) 集装的最大效果, 还是以其为核心所形成的集装系统, 将原来分立的物流各环 节可以有效地联合为一个整体,使整个物流系统实现合理化。物流的现代进展是离不 开集装的,可以说集装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4、集装系统概念集装系统是以集装方式进行全物流过程各项活动并对此进行综合、全面管理的物 流形式。集装系统有时简称集装或集装化,这是许多活动综合的总称。既是一种包装形式,又远远超出包装的范畴;既是一种运输或储存形式,又不完 全只起运输或储存的作用。集装贯穿了物流的全过程,在全过程中发挥作用。集装有效地将分散的物流各项活动联结成一个整体,是物流系统化中的核心内容 和主要方式。集装系统能在多方面起作用,因而许多入已将其看成是干线物流发展方 向。在集装系统中,首要的问题是将货物形成集装状态,即形成一定大小和重量的组 合体,这是集零为整的方式。将零散货物集中成一个单元,称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