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01668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第二章、老子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生价值、目的、意义、道路等观点的总合。 内容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等。一般来说, 人生观取决于世界观,体现着人生态度,反映着人的是非观 念。在周代以前,是非观念来源于天命论。是与非、正确与 错误都要祈天问卜,由神来决断。到了周代,判断是非的标 准不再是神灵,由伦理道德取而代之。儒家就是把“仁”、“义”、“礼”、“智”、“信”这些伦理范畴,作为道德的最高 标准,来评判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因此,“仁”、“义”、“礼”、“智”、“信”便成了儒家“仁爱”人生观的基本内容。老子既反对以神为本的是非标准,又反对儒家以人为本 的“仁爱”人生观。他

2、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圣人和天地一样,是没有 仁爱可言的,在圣人眼里,百姓只不过是路边的“刍狗草” 而已。“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 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固为天下贵”(第五十六章)O 圣人不应该对世人有好坏之分,亲近和疏远之别,不去恩惠 谁,也不去伤害谁,不去尊崇谁,也不去贬低谁。至于说“仁 义”等社会伦理,是与“道”相悖逆的,“有仁义”必然“大 道废”(第十八章)。因此,老子主张“绝仁弃义”(第十九 章),只有这样才能大“道”布化,大德畅行,回归到人性“孝慈”的初始状态。那么,什么才是老子的人生观呢?从老子退隐乡野的行

3、径和道德经的要义来看,老子的人生观是淡泊名利,不 追求事业和成就,不注重人生价值和意义。在老子看来,人 生在世能够“身存”(第七章)“长久”(第四十四章)才是 最重要的。他感慨地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 孰病?甚爱必大费”(第四十四章)。生命比财富更珍贵, 身体比名位更值得珍惜,得到比失去更有害,贪婪反而会招 致损费。为了实现“身存”“长久”的人生观,应该具备以下人生态度。首先是谦恭视下,低调做人。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 为天下谿”,“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一个人虽然雄健 强大,去卩不能恃强凌弱,而要安守雌柔,像涓涓细流的小溪 一样平静无息,回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知其白,守

4、其黑,为天下式”,“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一个人虽然圣洁尊贵,却不能高傲自大,而要甘愿处于低贱污浊的地位, 做天下不自我清高的典范,复归于人性的本始状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复归于朴”(第二十八章)。一个 人虽然荣耀风光,却不能得意忘形,而要谦恭视下,做天下 虚怀若谷之人,复归到人性的质朴状态。为什么要把卑贱低下作为人生态度呢?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三十九章)。卑贱是尊贵的根本,如 果鄙视卑贱,丢弃卑贱,尊贵也将随之破灭。下位是高位的 基础,如果没有了下位,高位将成为空中楼阁,必然塌落。 因此,做人不能丢弃卑贱之根本,去追求尊贵之末梢;不能 舍弃下位之基础,而保高

5、位之空中楼阁。“守其雌”“守其黑” “守其辱”,就是守住做人的根本和基础。之所以柔弱、卑微、低贱是做人的根本和基础,是因为 地位卑微虽然柔弱,却处于上升的态势,地位高贵虽然强大, 却处于下降的态势,“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0 任何事物达到了顶峰,就会“物壮则老”(第五十五章)走向衰亡。因此,“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第七十六章)。既然刚毅强盛的属于将要死亡的一类,就要牢记“弱 者,道之用”(第四十章),保持卑微柔弱的姿态,才会有蒸 蒸日上的生命活力,这是对道的具体运用。否则“强梁者不 得其死”(第四十二章),强横骄纵是不会有善终的。为了能 够善始善终,就要做到“不欲琭琭如玉,

6、珞珞如石”(三十九章),既不追求美玉那样尊贵华丽,又不像石头那样刚烈 强硬。总之,“守柔曰强”(第五十二章),操守柔弱的姿态, 就会拥有真正的强势。“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柔能克刚是天下的普遍规律。要想“身存”“长久”,必须要有一个谦恭视下低调做人的态度。再者,要实现“身存” “长久”之目的,还需有一个安 于清贫, 不求享乐的人生态度。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 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第二十章)。众人或参加丰盛的筵席,灯红酒绿,挥霍无度;或登台观景,声 色犬马,尽情地寻欢觅乐。而作为一个有道之人,则是淡泊 恬静,面对外界的诱惑无动于衷。因为, “五色令人目盲, 五

7、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第 十二章)。色彩斑斓的花花世界会使人眼花缭乱,不辨美丑。 歌吟乐鸣,靡靡之声会使人耳晕神迷,沉醉于无聊。美味佳 肴会使人口胃败坏,损伤身体。犬马驰骋,追逐狩猎,会使 人心机浮动,狂躁不安。这些都不是圣人所为, “圣人为腹 不为目”(第十二章) ,只要能够果腹就满足了,从不贪求声 色悦目。当人们已经富足还在追求宽余的时候,自己要守得 住匮乏和清贫,不慕富贵,不计遗失,不思所取。 “众人皆 有馀,而我独若遗 .”(第二十章)。如果一味地追求享乐,“生生之厚”必然“动皆之死地” (第五十章) ,自行走向灭 亡。一个欲壑难填的人,再富有也不会感到满足

8、和幸福,只 有“知足者富” (第三十三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 四十四章),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安于本分,不失本性, 守道不惑,“不失其所者” (第三十三章) ,才能不受辱没, 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实现“身存” “长久”之目的,还需有一个“为而不争”的人生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一个人应该具备像水那样崇高的品行,滋润养育着万物,却不计较自身得失, 呆在别人不乐意去的地方却无怨无悔,这就是“为而不争” 帮助他人却不与人争夺的“圣人之道”(第八十一章)。为什么把“为而不争”看作是人的最高修养,成为圣人的准则呢? 老子认为“为者败

9、之,执者失之”(第六十四章),如果处处替自己着想,按个人意志行为的人,必然失败;争权夺利, 攫为己有而把持不放,这样做的结果,将会适得其反,最后 只能是丧失殆尽。为了不失败不丧失,就不能为自身利益去 争夺去把持,“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第六十四章)只有不去争“天下先”,才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成 全自己保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最后,要实现“身存” “长久”之目的,还需要做到无 私无欲。老子说“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 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 名为大”(第三十四章)。“道”是宇宙的本体,而它的本性

10、则是无私无欲,对于万物的求助,从不拒绝,成就了万物, 却默默无闻。呵护养育着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任何情况下 都不追名逐利,处于不显露的位置,渺小的状态。万物都归 附于它,却不主宰万物,任它们自然化育,展示着“道”的博大。这种化生了却不占为己有的“生而不有”(第五十一章),滋养了却不恃功干预的“为而不恃”(第五十一章)任凭其自然生长而不干涉的“长而不宰”(第五一章)的行径,是“同于道者”(第二十三章)的崇高品行,“是谓玄 德”(第五十一章)。老子之所以推崇无私无欲,是由于“持 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 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维持盈余,追

11、求完美,是没有止境的,最好还是适可而止。 因为锋利的刀刃,不容易长期保持。金玉满堂的宏大家业, 不会代代相传而不败。如果富贵了就骄奢淫逸放纵狂妄,必 然给自己带来灾祸。当功业成就了,知道退身收敛,才合乎 于道,从而保全自身。以上是老子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我们找 不到人生的意义,也找不到人生价值。人为什么活着,应该 怎样活着,追求什么,崇尚什么,这些都是老子所不齿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第二十章)。至于说无私无欲,“为而不争”,安于清贫,不求享乐,谦恭视下,低调做 人的人生态度,属于人生观中的人生道路。老子通过这个道 路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人生价值,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能 够“

12、身存” “长久”。例如“守其雌” “守其黑”,“守其辱”, 本意并不是真的要自己变得弱小、卑贱和耻辱。而是利用这 种人生态度,来维系自己的强大、高贵和荣耀。他说“以其 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在老子这段话中,每一句的前半 句是人生态度,后半句是人生目的。为了达到“身先”、“身存”、“成其私”之目的,就要抱有一个“后其身”、“外其身”、 “无私”的人生态度。由此看来,老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是不一致的。因 此,有人认为这就是老子的智慧,是在教唆人们言行不一, 遇事不能直来直去,要装傻、装雌(熊)、装孙子。这种说法显然是对老子人生观的曲解。老

13、子之所以强调人生态度, 是源于他的辩证法思想,是他看到了人生态度的重要性。态 度不同,反映着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出发点;态度不同,会 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老子谆谆地告诫人们 “去甚,去奢, 去泰”(第二十九章),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主 观意识和行径。这说明老子的人生态度是严肃诚恳的,没有 任何的虚伪和做作,老子并非在教给人们狡诈伪装的智慧。 相反,老子一向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第十九章), 反对阴谋诡计。之所以老子的人生态度不同于人生目的,是 他深谙“物壮则老”物极必反的道理。为了保持强大,就不 能逞强好胜;为了“身存”“长久”,就必须有一个低调做人的态度。当然,人来到这个

14、世界上,能够“身存”“长久”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人性的使然,但不是人性的唯一宿求。 人不仅追求生命的数量,而且追求生命的质量;不仅追求物 质的占有,而且追求精神的满足。如果一个人放弃生命的质 量和精神的需求,人性将会出现缺憾,因为人是区别于其他 动物的,动物只有简单的直觉和低级的行为意识,而人具有 了抽象思维和联想的思想意识,从本能的组织协作走向了有 目的的社会分工。人不再只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备了 社会属性,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将成为社会行为的一部分。因 此,除了追求个人的生存权利以外,还担负着社会的义务和 责任。人与人之间需要有一种道德伦理成为准则,作为大家 共同的意志和行为,以便维系人

15、与人、人与社会存在的各种 关系。由此看来,人生观必将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在这 个社会里人不但需要生存,而且需要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 就是说,人生观不仅包括生死观,幸福观,苦乐观,而且包 括荣辱观,价值观。老子在他的人生观中,只是强调了“身存”“长久”。他所主张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是为实现这一目的服务 的。人只要能够生存下去,可以不在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逃避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样的人生观,对于失意者来说, 不失一种保全自身,取得心里安慰的最佳方式。但是,人生 在世都不会一帆风顺 ,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如果遇 到逆境就思想颓废,不思进取,苟延一隅求得生命的延续, 不也是可悲的吗?这

16、样的人生观,如果只是个别人的思想意 识,还无关紧要。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需要的是全民的 百折不挠,而不是独善其身,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所以老 子的人生观显得非常片面,非常的软弱无力,非常的不适宜 由于在人类社会里,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紧紧连在一起,所以 自身的“身存” “长久”,往往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种族的兴 亡。而种族的兴盛,需要种族具有强大的意志力。这个意志 力来源于族民的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一个种族如果没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没有顽强的凝聚力,其社会就不可能得 到很好的发展,必然走向衰亡。如此一来,个人的“身存”“长久”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人生观方面,儒家与道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儒家将 人的自然属性作为基础,全面把握人的社会性,依照我们中 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 道德伦理体系,建立起了具有民族根基的价值观,使得中华 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系统而完善,因此成为传统文化主 流,而道家思想和佛家神学一样,只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 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