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0543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竹枝词的翻译审美过程随着美学对翻译的影响越来越大,翻译因与美学的结合而彰显了译文的美。本文基于翻译审美活动图式,结合翻 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分析刘禹锡竹枝词的翻译审美 过程,以期给翻译审美过程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首先导入刘宓庆教授所归结的翻译审美活动图式(刘宓 庆, 2005: 208 ) :全程心理机制 :渗透审美全过程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Level One 自然感性机制:启动视听感官对外物的审视 感知 ?以直觉(感性)为特征:对美的直觉把握,由审 美态度支配?成果是形象(意象、表象)雏形Level Two 完形感性机制:从感性到理性的推进、提升联想、想象 ?以移情为特征:主客体的互

2、动 ?成果是“物我同一的完形”Level Three 综合感性机制: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整合, 水乳交融理解 ?以理性为特征:由感性直觉到理性直觉 ?成果是美感中对意义的总体把握以及意象的成型Level Four功能感性机制: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的审美外再现 ?翻译以对应为特征?成果是译文中的艺术表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在美学中被视为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在审美活动中贯彻始终。人总是带着“情”去欣赏 美,体验美。而与美关系最密切的感官是听觉和视觉。它们 是审美活动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听觉和视觉,人们会产生联 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心理活动中的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读者可以因读诗或文学作品想到自己

3、的亲身经历。联想的特 征是使想象自我化:在客观对象的美中融入主体的自我,实 现物我同一,这种审美过程叫做“移情” (刘宓庆, 2005: 201)。移情即要产生“由物及我”的效果。正如刘勰在文 心雕龙中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山 和海的美激起了观者的感应,形成了美感同构。读好的译文 亦是如此,能激起读者对所描绘事物的想象,并能移情至描 绘的情境中,如亲临其境。由此,可以说情感是审美活动和 翻译再现的动力,贯穿于翻译的整个过程。知道了翻译审美活动图式, 我们看一下刘禹锡 竹枝词 看看翻译审美活动图式怎样贯穿于这首诗的翻译审美过程 中。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

4、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转引自翻译的艺术 , 2006: 111)1、感知第一层级:感知(感觉和知觉) ,以直观(直觉)为特 征。这是主体(译者)对审美客体(SL)的审美信息的直观性感应和把握,来源于外在世界对主体的刺激,可以说感知 是“刺激 S反应 R” (Stimulus-Response)的产物。诗中的第一句是视觉享受,跃入我们眼帘的是春风和煦 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 水平如镜。接着,第二句,带来的听觉享受,有一男子的歌 声从江面传来。作为译者,首先借助感官能看到诗人描绘的 场景。译者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依据,按照作者描绘的去 构造,而不能凭空乱造,天马

5、行空地乱想。这时,我们只能 构造出这样的意象,这也就是所谓的翻译依附性。2、想象 读罢第三四句,我们才豁然开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是无晴却有晴。文中的主人公呼之欲出。也即上升到第二层 级:想象(包括联想) ,以移情为特征。只有通过想象和联 想才能达到对文章透彻的理解。 “想象大概是审美中的关键, 正是它使感知超出自身,正是它使理解不走向概念,正是它 使情感能构造一个多样化的幻想世界”(李泽厚, 2001:173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凭借审美感知从审美对象身上所获得 的形象和审美主体从过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其他表象结合 起来,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少女,在江边远眺,

6、远 处青青的杨柳拍打着水平如镜的江面。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 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 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岸边的姑娘听出是自己喜欢的情郎 所唱。好久没有他的音讯, 以为他已忘记了自己, 听到歌声, 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气,以为没情,原来却是有 情的。通过审美,译者在心理上从“自我”移情到女主人公, 看到、听到和感受到了女主人公所经历的内心变化。审美移 情的主要任务在“情” ,在“境”。翻译审美主体必须移我之 境入原作之境,才能移境而言,沿情而表。3、理解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有助于理解全诗蕴含的深意。也

7、 即到了第三层级:理解,以悟为特征。感性直觉通过了悟到 达了理性直觉,这时的审美意象已经可以再现了。理解了审 美信息整体的深层含义,就可以着手翻译。诗里的“晴”是 “情”的双关语。由上面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引出,写出 姑娘的心理活动。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 喜的复杂心情。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 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 微妙感情。诗人只用七个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变化写了出 来,让我们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动、由怨转喜的表情,显示出 了高超的艺术功力。而这一切都要求译者同样具有情感才能 有此深切的体会。无情的人自然是不能读出其中的美。

8、4、再现 以功能对应为特征。再现是主体审美意象的外化。翻译 审美的终端也就是再现。再现的审美原则是对应,即将 SL 再现于TL。再现的起点是理解,它是高层级的审美构建过程。 这首诗中最难再现的就是这个“晴”字,熟悉中文的读者都 明白,第四句中的“晴”谐音“情” 。“情”与“晴”两义皆 通。再现女主人公此时暗自窃喜,又独自忧伤的心情和展露 女主人公的内心状态就是译者的任务。应该译出“晴”还是 情呢?如果只译出“晴” ,英文读者能够从天气变化联想到 “情”的波动吗?怎样译才能将中文的音美意美让外国读者 知道呢?看看几位大师对此诗的翻译。张其春译: The willow are green gree

9、n;The river is serene;Thence is his song wafted to me.In the east the sun is rising;In the west the rain is falling;Can you see if it' s fair or foul?(转引自翻译美学导论 , 2005: 117)许渊冲译: 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g.The west is veiled in ra

10、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Is he singing with love? Ask if the day is fine.)(许渊冲, 2006: 111) 马红军译: By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glides along ,And from the water floats my swain ' s love song.In the west it rains ,in the east shines the Sun,Is i

11、t a fickle,or a constant one?(马红军, 2000 : 165) 如果读者不能从译诗中读出女主人公内心的状态,译文 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人们无法感觉到诗的美和诗传达的情谊, 当然就不能产生移情的效果。怎样实现审美再现呢?我们先 来看一下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要求。一:充分保留SL概念内容,即实现意义的对应再现。翻译有很大的依附性,作为译 者不能任意添或减。二:充分保留SL的行文形式(stylisticformat )。三:充分保留SL的形象描写手段。如物象选择, 这是使审美意象物化、外在化和非概念化的重要条件。四:充分保留SL的风格要素(刘宓庆,2005: 218-219 )。参考文献 :1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以司, 20002 贺鸿莉.译者主体性研究的翻译美学视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7.3 李泽厚 .美学四讲 M.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4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2005.5 罗春霞,唐品芳 .刘禹锡竹枝词 (一首)英译探微 J. 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6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6.朱锦平,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和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