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2780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赏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课后古诗前五首(一)赠从弟 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

2、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你认为首联中哪些字用得好,为什么?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

3、“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2、颔联中诗人是怎样劝慰友人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

4、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4、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

5、句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5、怎样理解尾联?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三)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

6、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                  的感慨,抒发了                       

7、60;    的思想感情。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8、60;                 。 答: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4、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5、您是否同意说本文诗的风格是"沉郁悲壮"?为什么?答:同意。因为通过作者登台所见所感,以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为背景,来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悲痛的情

9、感,来抒发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重感喟的,所以使全诗染上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四)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五)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

10、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1、 诗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2、 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 答: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3、 诗中诗人心理变化的历程是什么?答: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