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839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书法败笔十六种的诊断和纠正诊治书法败笔十六种书法在运笔过程中常会出现十六 种败笔。偶而有之, 实属难免, 一旦养成习气, 便俗不可耐。 笔者依据通常的败笔(病笔)名称进行逐一分解诊治。只是 一家之言, 抛砖引玉, 望贤者指正。 败笔名称有牛头、 鼠尾、 扫帚、竹节、蜂腰、 鹤膝、 钉头、 折木、 柴担、 锯齿、 尖棱、 发丝、垂尾、耸肩、脱肩、柳叶一、牛头:一般是在起笔、 收笔时发生。诊断: 1.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称墨 猪也。 2.逆锋起笔时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过大,而提笔 调锋过慢、行笔则显快,总之提、按未协调好所致。纠正: 除了篆书隶书的起笔用逆入起笔,大多数的楷、行、草书无

2、需故意使用逆入法起笔。 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 下按、 调锋、提笔之力需均匀过渡,调锋时宜用折笔,或略提笔回 锋至中锋,非转笔,应依据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适当调 节和控制。若逆锋起笔时,起笔墨迹的宽度应远小于行笔的 宽度。二、鼠尾书法败笔中的鼠尾常出现在楷书撇、捺、竖 的收笔处;亦多见于草书的收尾处,似老鼠的尾巴。诊断: 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 时提笔过高、收笔过程拖延所致。纠正:1. 书写这类笔画应用笔沉着,按力均匀逐渐提笔,中锋用笔由粗向细的过渡要 缓慢自然,笔锋送到顶端, 即力到笔端一刹那迅即提笔离纸, 笔尖形态应锋利又饱满。 2. 行草书的线条粗细应

3、基本一致。 下图左侧“河”和“流”两字的末笔线形过于悬殊为败笔,应调为 中锋行笔; 下图右侧的“平”和“安”的末笔线形粗细相近,厚实 有力。三、扫帚书法中的败笔扫帚是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 多,无回锋之状, 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 诊断:1.起笔、 行笔按得过重,笔毫无法或未及时收拢。 2. 墨水过少,笔画 过枯。 3.笔毫有脱、 断或开叉。 纠正: 1.更换旧笔、 脱头笔; 选择合适尺寸的毛笔写合适大小的字,毛笔使用笔毫的前三 分之一书写, 勿按过重。 2. 墨勿过浓, 适量沾水, 起笔轻按。 3.若收笔时笔毫已散过开,可用“停动”之法收笔,即减慢行 笔速度,渐行渐停渐提笔直至笔毫收拢,此时

4、笔锋尖恰好达 到笔画的最终端(见下图 1、2 )。扫帚败笔图例图( 1)正确 书法笔形图( 2 )四、钉头:钉头是比较常见的病笔,而书 者往往意识不到,误以为佳笔。诊断:钉头恰如一颗钉子, 头大身小。 多见于竖、 撇的起笔和横折的转角处, 如图( 1) 所示。与牛头不同,牛头是手的控制力和用墨问题,而钉头 是眼光问题。一张作品里偶而为之乃属正常,满纸皆如此, 是累赘,非常要不得。该习气即是馆阁体的成形因素之一, 应避之。图( 1)纠正:控制好笔力, 按笔与行笔宽度一致。 起笔切面的斜度可以变化,角度可大可小。书法笔画尽管有 笔势、牵丝,也只略微有之, 不可过度, 有过即俗。 将图( 1) 的多

5、余部分去除后, 即刻有清爽轻松之感, 见图(2)。图( 2) 五蜂腰书法中称“蜂腰”这种病笔常出现在竖弯钩、 横折钩、 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宽扁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 式。诊断: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 中间提笔过快,欲求变化但夸张过度。起笔时未调好锋,笔 杆歪斜而行,是偏锋所致,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单薄 无力,给人一碰即断之感, 如图 1 所示。纠正:写竖弯钩时, 落笔后及时调成中锋,笔杆基本垂直,渐行微提笔,缓慢而 行,方显挺拔有力。 横折在转折横的结束处, 提笔重新写竖。 竖和横的写法参照以上所说即可, 正常笔形如图 2 所示。六、 鹤膝丹顶鹤的腿脚细又长,而

6、膝盖则粗大圆浑,加上上身的 形态,很协调又美观。而书法里出现类似的情况却是不美而 属病笔,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 病笔,称为“鹤膝”。书法中称“鹤膝”这种病笔常出现在横折、 竖折和撇折等笔画中,两边细长,转折处肥硕臃肿。诊断: 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转折处提笔不够,下按过重;或未 曾提笔站立、直接使转调峰;或未提笔,偏锋而行所致如图 1 所示。病笔“鹤膝”纠正:书法里的横折、竖折、撇折是组 合笔画, 由两个基本笔画复合而成。 第一笔结束时的转折处, 应提笔至锋尖将离纸之时,再重新回落笔开始第二笔画的书 写,此时笔杆基本站立,下按如同重写下一笔画,落笔后及 时调成中锋,缓慢

7、而行,方显挺拔有力。正常笔形如图 2 所 示。正常笔形七、锯齿书法中的“锯齿”病笔一般是用笔不当所致,以撇画居多,其他笔画也常会犯此错。诊断:其主要 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该病笔源自偏锋所致。也有两 边带锯齿状的病笔,其因是眼界不高而为,如图1、图 2。纠正:要克服“锯齿”现象,必须中锋用笔,锋正则笔顺;若 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是书者故意搓动摇晃笔杆所致,其用 意是想强调笔画的变化,却不知造成了变化中的雷同,使得 笔画俗不可耐。意境高妙之笔是“道法自然”,如图 3 所示之 线条。自然而富有变化,无雷同的线条:八、柴担书法中的 柴担与锯齿正相反,两边无锯齿而异常光滑,整个笔画或线 条或直或弯

8、但单一扁薄, 如同扁担直来直去, 显得僵硬呆板、 毫无生气。诊断:这种病笔的发生,是不善运笔,因为缺乏 提按顿挫,下按后不知提笔或提不起笔,手上缺乏功力,只 会直来直去的刷笔所致,如图 1 所示。纠正:线条是书法的 命脉,需用功最深的基本训练,在笔毫运行过程中,始终保 持轻微的提按顿挫地涩行,使线条厚实富有变化,正常笔形 如图 2 所示。九、尖菱书法中的尖菱是指笔画的某些部位过 于突出锋利,如菱两头的尖角。这种病笔常出现在各种笔画 的起始端。诊断:笔画落笔,笔毫刚接触纸时未及时调锋, 持续拖拉, 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 锋芒毕露,如芒刺背之感, 失去了书法点画圆润含蓄的要求,如图 1 所示。纠正

9、:控制 好落笔速度,笔毫触纸下按勿拖毫行走,应及时调锋依所需 方向出发。起笔切面的斜度可以变化,角度可大可小,方圆 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笔画尽管有笔势、牵丝,也只略 微有之,不可过度,有过即俗。将图( 1 )的多余部分调整 后,即刻有轻松俊朗之感,如图( 2 )所示。十、垂尾书法 中的垂尾是指某些笔画特别是撇尖和捺脚的末端向下低垂, 看似软弱无力,垂头丧气之形态。诊断:主要原因是没有很 好理解书法笔画的正确形态或是手上掌控力度欠缺,收笔时 未按笔画原有的路径行笔,而是习惯性地突然往下拖笔行走, 如图 1 。纠正:控制好收笔速度,勿随意轻率,要按笔画原 有形态的线路,及时调锋依所需方向发力

10、,笔画的上边保持 流畅、圆顺。要力送笔端,使笔画精神饱满、挺拔有力,如 图 2 。十一、缠蛇缠蛇是一种常见的病笔,而书者往往意识 不到,以为连绵不断,气势纵贯,误为佳笔。诊断:书法败 笔缠蛇恰如粗细一致盘旋回环的长蛇,只知连绵环绕,不晓 书法需刚柔相济。该现象多见于大草、狂草。缘由一是由于 手上控制力不够、二是用笔掌握不好、三是鉴赏能力不高, 见图一。纠正:要提高眼力,多看好作品的评论,提升鉴赏 能力;勤练笔力,掌握好提按顿挫地涩行,无论线条粗细都 需有韧性富有变化。 怀素的字有不少回旋之笔, 但刚中有柔, 柔中有刚,有圆环,有弧线,有直线,有折笔,并不是一味 圆环连笔。细观其作品,线条虽细仍

11、抑扬顿挫富有变化,见 图 2 。十二、发丝书法中的发丝是指某些正常笔画过于纤细 与笔画间的牵丝相混淆, 这种病笔常出现在行草书中。 诊断:字体的笔画无落笔,行笔收笔的起伏提按动作,笔毫触纸时 没有调锋,持续拖拉,用锋尖行走,无粗细变化,无笔画和 牵丝的区别,失去了书法点画应具有的圆润含蓄起伏的美感, 见图 1 最后三个字混淆的笔画和牵丝。图 1 纠正:有正常笔 画处要控制好落笔轻重,笔毫触纸要适当下按调锋勿直接拖 毫行走。每一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的轻微运动,对 行草书来说起伏的变化不明显,但笔画和牵丝还是要分清、 要有区别、要有主次,一笔一划要交代清楚。而不能像用铅 笔写字无粗细深浅变化

12、,那样就舍弃了毛笔所独具的优势和 艺术感。笔画和牵丝的正确关系见图( 2)。13 垂尾。笔画 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 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 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 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 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14 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 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 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 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 脱肩。转折处脱开, 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 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 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 懂得布白, 掌握间架组合技巧, 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 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 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 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 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 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 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