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差异.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19122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文化差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了解文化差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了解文化差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了解文化差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了解文化差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文化差异.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了解文化差异,走出交际误区 始文化一书中,给文 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 " 文化是一个复 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 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交 际的过程是人 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 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 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 。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 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 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 际障碍, 冲 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 本文所谈 的不是因为语法结构出错而 导致的词不达

2、意, 而且指说话方式的不妥,或不符 合表达的习惯,或说得不合时宜。 说话人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 谈所造成的失误,本文 试图谈谈日常交际中出现的误区。一、打招呼 中国人之间彼此较为熟悉的人见面问候时,一般采用下列用语: "上哪去? "、 "吃过了吗? "如果把 这些问候的话直译成英语(即: 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 英美人可能会茫然,困 惑 ,有时也可能引起 误解。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 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语,比女口:问对方:"Have you

3、eaten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 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 对他(她) 的邀请。又如 "Where are you going?" 很可能引起对方 的不快, 所以他 (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 可能是: "It'snone of your bus in ess.(你管得着吗? ”)。英美人的问候一般用"Goodmorningaftern o o n eve n i 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

4、见到你 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二、称呼 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 力口 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 Mrs Smith、Miss Alice等。在汉语里,我们可以用"老师、书记、经理、工程师、厂长 "等词与姓氏连用作称呼语,而 在英语中却不能, 我们不能说"te

5、acher Zhan g(张老师),”engineer Wu (吴 工程师)等。 正确的说法是应按照英美人的习惯把 Mr、 Mrs、 Miss 与姓(名 ) 连 用表示尊敬或礼貌。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 "大哥"、 "二姐"、 " 大嫂"、"李大伯 "之类,这些称 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三、寒暄了吗? "。在英语文化中,年龄、地址、工作单位、收入、婚姻、家庭情况、信 仰等话题属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英美人寒暄 最频繁的 话题是天气的 状

6、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 ning hard, is n't it?"" Your d ress is so nice!等等。汉语里的寒暄有时 还表示对对方的关 心。如: "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 “好 久不 见,你又长胖了。 ""你又瘦了, 要注意身体啊。 "人们不会为此生气。英美人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 '或"You are so thi n."即使彼此间较 熟悉

7、,也会感到尴尬,难以回答, 因为这是不礼貌的。另外,在思维方式上, 中国学生习惯用汉语的语义结构来套用英 语。如:打电话时,中国学生习惯说: " Hello who are you please? " 而英美人的习惯 是接到电话先报自己的号码或单位、公司的名称。 如:A:Hello 8403229B:Hello, thisis Tom. Could I speak to Jim,please?打电话的套话,必 须 这样用。四、赞扬与祝贺当英美国家的人向我们中国人表示赞扬或祝贺时, 我们即使心里 高兴,嘴上难免要谦虚一番。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人认为 "谦虚 "

8、是一种美德的缘故,认为 不这样,就是对别人的不敬。例如:一位外国 旅游者对导游小 姐说: "Your English is quite fluent. (你英语说得很 流利)。”这位导游小姐谦虚地回 答:"No,no M 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不,我的英语讲得不好) 。 "对 于中国人的谦虚回答, 英美人 会误解为对方 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又如: 在一次舞会上,一 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 "You look beautiful t oday (你今天很 漂亮)。"这位中国女士谦虚地说:"Whe

9、re (哪里)、Where (哪里)。 " 幸亏 这位美 国人 懂 一点 汉语习惯 ,非常 巧妙地说 了一句 : "Every-where (到 处)。 "根据英美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 希望别人以道谢或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而不希望以谦虚、 客气的方 式作答。对于上面两位的赞扬,恭维话 , 英美人的回答是: "Thank you! ""Thank you for saying so."五、道别 英汉语言中告别的使用语言或方式也不大相同。中国人道别时, 把客人送到门口或楼下大门口,甚至马路 上,客人对主人说: &

10、quot;请留 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 "慢走"、 "再来啊 "等等。这些话都不能直译成英语,如果说 Stay here,Go slowly,Walk slowly. Come again 听起来不顺耳,也不符合英美人的 习惯, 其实, 微微一笑并作个 表示再见的手势或说:“Good-bye (再见),See you later (回头见)、 So long. Take car(e 再见,保重)就可以了。六、比喻用语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段。 日常生活中, 常借用动物或颜色的特征来 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但这类比喻往往因

11、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而 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 语中 dog (狗)的形象一般不差, 常可泛 指人,女口: You ar 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个幸运儿)。Everyone hashis day (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汉语里,用狗比喻人多带贬意,如 "走狗"、"赖皮狗 "、"狗东西"、"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等。另外,由于 环境、历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 似的比喻或 象征意义时,英语和汉语会使用完全不同的颜色词,例如: bl ue pictures (黄色电影)、the blue-eye

12、 boy (红人)、to be green-eyed (眼 红、嫉妒)。green hand (没有经验的人)、in the black (不欠债)、 grey mare (母老虎)、white harvest (晚秋时节的收获)等。七、其他社会礼节中国人使用 "谢谢你"远不及英美人那样频繁。 中国只有在别人提 供了大量的帮助时,才说: "谢谢 ", 而且是真正表示谢意。英美人 无论是家庭成员之 间,还是上下级之间,上下辈之间,为了一件小 事,甚至是份 内之事都需说: "Thank you "这里"谢谢你"只是习惯

13、性 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谢意。 例如: 在给英美人 上对外汉语课时, 每次上完课后,英美学生习惯说:"Thank you"。如果回答"Thank you", 中国人往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把这句话直译 成"It's my duty", 就不会让英美学生听起来那么愉快,因为“ It's my duty"的含意是:我 本不想做,但这是我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 "这与汉语表达的原意 有很大出入,适 当的回答应是"It's a pleasure (我很乐意),Don'

14、;t mention it (没什么)或 You're welcome (不用谢)。"英语中的"Please"并不完全相当于汉语中的"请",在某些场合表 示"请"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女口: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下车时, 一般都说"After you (你先请)"。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 人 吸烟时,一 般用Help yourself,而不用please。如果生病, 到医 院看病应说"Go to see the doctor (看病)。"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 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 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对比 ,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 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和避 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