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他人心理术.doc

上传人:音乐台 文档编号:1203620 上传时间:2018-12-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服他人心理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说服他人心理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说服他人心理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服他人心理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服他人心理术.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说服他人心理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景: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光是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微妙的交往技术。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提出了许多增强说服力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有六种。1利用“居家优势”邻居家的一棵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盛,遮住了你家后园菜地的阳光,你想与他商量一下这个问题,是应该到他家去呢,还是请他到你家来?心理学家拉尔夫泰勒等人曾经按支配能力(即影响别人的能力),把一群大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各取一等组成一个小组,让

2、他们讨论大学十个预算削减计划中哪一个最好。一半的小组在支配能力高的学生寝室里,一半在支配能力低的学生寝室里。泰勒发现,讨论的结果总是按照寝室主人的意见行事,即使主人是低支配力的学生。由此可见,一个人在自己或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比在别人的环境中更有说服力,在日常生活中应充分利用居家优势,如果不能在自己家中或办公室里讨论事情,也应尽量争取在中性环境中进行,这样对方也没有居家优势。2修饰仪表你想上级在申请书上签字,你是不顾麻烦,精心修饰一下仪表呢,还是相信别人会听其言而不观其貌?我们通常认为,自己受到别人的言谈比受到别人的外表的影响要大得多,其实并不尽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衣冠取人。有人通过实验证明,穿着

3、打扮不同的人,寻求路人的帮助,那些仪表堂堂、有吸引力的人要比那些不修边幅的人有更多的成功可能。3使自己等同于对方你试图鼓动一伙青年去清扫某块地方,而他们却情愿到别的地方去,你怎样引起他们的兴趣呢?许多研究者发现,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例如,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甚至身体姿势、呼吸等也无意识地与顾客一致。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信“自己人”的倾向。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为什么一种啤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不管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4反映对方

4、的感受你准备拜访隔壁新搬来的一对夫妇,请他们为社区的某项工程募捐,用哪种方去最好呢?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发生争执,陷入僵局;而优秀的劝说者则首先建立信任和同情的气氛。如果主人为某事烦恼,你就说:“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是我,我也会这样。”这样就显示了对别人感情的尊重。以后谈话时,对方也会加以重视。当然,优秀劝说者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也会遭到别人的反对。这时老练的劝说者往往会重新陈述对方的意见,承认它具有优点,然后才指出自己的意见更好,更全面。研究证明,在下结论前,呈示双方的观点,要比只讲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5提出有力的证据你准备参加某次决策会议,为一项不为大家重视的事业争取更大

5、的一笔钱款,什么样的证据最有说服力呢?如果向听众提供可靠的资料而不是个人的看法,你就会增加说服力。但要记住,听众受到证据的影响,也相同程度地受到证据来源的影响。在一项实验中,让两组被试听到关于没有处方是否可以卖抗阻胺片的争论,然后告诉一组被试说可以卖的证据新英格兰生理和医学月刊(这是虚构的),另一组则被告知证据一家流行画报。结果发现,第一组比第二组有更多的人赞成,没有处方也可以卖抗阻胺片。因此,引用权威更能消除听众的先入之见。6运用具体情节和事例你刊登广告,推销某种药品,是把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详细介绍一番好呢?还是介绍某个患者使用后如何迅速痊愈的事例好呢?优秀的劝说者都清楚地知道这样一点:

6、个别具体化的事例和经验比概括的论证和一般原则更有说服力。因此,你要多卖掉药品,你就应酌情使用后面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说服别人,你就应旁证博引,使用具体的例子,而不一味空洞说教。总之,说服别人,赢得赞同的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通过学习一些社会交往技能(当然首先要观点正确),我们就可以增强自己言谈的说服力。为了坚信这一点,你不妨试一试。.说服他人心理术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周末,读大学的GG(哥哥)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系偶(我)非常稀饭(喜欢)的。就酱紫(这样子)。”这段咋一看不知所云的文字,出自天津某中学生的作文。面对其熟练使用的网络语言,很多老师慨叹:学生写作文都要看不

7、懂了,这代沟真是越拉越大。代沟,顾名思义,就是血脉相连的代际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差距。可到了新世纪,代沟不仅存在于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而且在年龄相隔10年、8年的人们之间,甚至在大学的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都会有令人惊叹的明显差异。人们常常说,代沟是时间的痕迹,是变革的脚步。如此看来,出现代沟是自然的,没有代沟反倒是不自然的。变化本身并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代沟现象也容易被人理解。也许我们习惯于用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起代际差异来解释代沟的存在,但是当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代沟,我们会发现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鸿沟。人们选择信息角度的不同,决定了有人着眼于变化和差异,有人着眼于不变和相

8、似。吃的、穿的、唱的、玩的、干的、喜欢的、厌恶的、向往的、回避的统统都不一样了,这就是代沟吗?这还不是。还要看你对这些“不一样”是如何知觉的。换言之,人们不能接受上代或下代与自己这一代人的差异,往往与知觉的选择性有关。知觉的选择性是人们在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时候,选择哪些信息进行头脑中的加工。世界上的信息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信息作为印象形成、判断和推理的资源。就像乐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里还有半瓶水,而悲观主义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样,有人更着眼于那些变化或差异,有人则更着眼于变化中的不变和相似。例如,青少年喜爱的歌曲,上了年纪的人不爱听,也不会唱。歌曲是变了,从

9、内容到音调节拍都变了。然而,无论哪一代,都曾经那样热衷于自己同辈人共同喜爱的歌曲(或戏曲)。那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在同辈人中间熟悉的、形成共鸣的歌曲,成为时代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轨迹,这一点,老中青没有什么不同。再比如,时装流行年年不同,裤腿从窄变到宽,从宽变到窄;衣摆从松变到紧,从紧变到松;鞋跟从低变到高,从高变到低;衣饰从繁变到简,从简变到繁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或时髦,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与众不同,担心自己落伍。追赶时代潮流的人,并非特立独行者,恰恰是他赶他那一代人的时髦,如同你赶你这一代人的时髦。选择看到变化的,会强烈地感到时代不同了;选择看到不变的,不会以年龄或时代来

10、划分类别,他们更容易与不同年龄的人成为“忘年交”。我们把行为和观念差异归因于年龄和时代,形成代际刻板印象,懒惰地理解认识他人。.认知偏差与代沟出现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

11、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8、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12、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

12、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

13、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地一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个人化。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做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二十一条人际准则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