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定位.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55458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头皮针定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头皮针定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头皮针定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头皮针定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头皮针定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头皮针定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头皮针定位.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头皮针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编辑本段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感觉区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

2、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晕听区推荐精选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共两条。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视区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平衡区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主

3、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 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小儿则用0.5l寸针。【操作方法】推荐精选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进针法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

4、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为了减轻进针时的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运针法头皮

5、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推荐精选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

6、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出针法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适应病症】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的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对脑外伤后遗症、推荐精选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和小儿智力障碍等。【注意事项】头皮针的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