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60075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在希望的田野上第一课时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目标:1 、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 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 这些家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 智 慧。2、初步了解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机械化农业的变革过程, 知道 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生了飞速的变化。3、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 尚 劳动者的态度。教学准备:1 、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2、 让学生调查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农具, 使用这些有什 么好 处。教学过程:1、 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 在从种植到收获 的 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依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 发明

2、了各种 各样简单的农具。这些 农具都是人手的延伸, 是人类的伟大创造。2、 观察活动:通过教科书第 12 页的五幅插图,探究“这些是 什么农具?是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3、 体验与交流: 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 使用这些 农 具有什么好处?是怎样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效 率的?帮助 了解一点有关农具的常识大体。在学生体验简 单农具的使用时,教 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安全。4、讨论:13 页的课文和插图:这种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 历 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5 、 教师总结: 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 双手采摘开 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

3、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 动 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 从依靠人力、 畜力发展到现代农 业机械 化、 无不凝聚着劳动的力量, 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 凝聚着劳动 者的伟大创造。第二课时 劳动者创造教学目标:1. 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 程, 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 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教学准备: 教师要阅读和准备有关四川都江堰和新疆坎儿井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1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

4、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2 .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启发学生们明确,农作物的生长离 不开水,如果水的来源主要依靠自然降雨,不可能那么及时,不可能尽如人愿,或旱或涝,没有定数。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完全受自然降雨的控制,人们形象地把这种农业叫做“靠天吃饭”。女口果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完全由人利用灌溉来控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于是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注重兴修水利,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3 .探究活动一。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

5、发挥作用的?”通过探究知道:岷江经常洪水泛滥,2 0 0 0多年前,秦朝的李冰父子率众修建了都江堰。利用建在江中的“鱼嘴”“飞沙堰” “金刚堤”对 岷江进行“三七分水”,平时七成水流进内江,用于保证浇灌成都平 原的田地;三成水从外江流走。遇到岷江发洪水,利用鱼嘴附近的闸门进行“倒三七分水”,三成江水流进内江用于灌溉;七成 水从 外江泄洪,使得成都地区旱涝保收,造就了一个号称“天府之 国” 的成都平原。 直到今天都江堰仍在继续为人类造福,所以都江 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我们为祖先的伟大创造而感到骄傲。4 .探究活动二。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 5页新疆坎儿井的 图 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 为什么要利用坎儿 井 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通过探究知道: 新疆地处我 国 西北部,干旱少雨,天山上融化的雪水太宝贵了,如果在地表 流动, 会很快地从干涸的土地上渗漏掉, 或被强烈的阳光蒸发掉。 所以, 新疆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在戈壁滩上运输和使用水源的 地下暗渠 工程坎儿井。正是有了坎儿井,才可以减少水的 损失,以便 用到最需要的农田里,正是这一古代就创造出来的节水灌溉工程, 在 因为干旱而草木不生的戈壁滩上, 才创造了一个 个神奇的绿洲。5 .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 古 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