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61069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 高。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

2、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二、热力环流1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 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t空气的垂直运动t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trurv-大气水平运动T热力环流。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3 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

3、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

4、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三、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 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3. 三种作用力A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B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速(降低风速),又影响风向。)C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 4.风向风理想状态高空风近地面风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风向垂直等压线,咼压流向低压与等压线平行风向

5、与等压线间成一夹角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 .三圈环流:(1)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2 )情况:低纬环流(0 °£0 ° )中纬环流(30 ° -60 ° ) 高纬环流(60 ° -90 ° )(3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 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 中间为风带。附: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气候极地咼气压带南北纬90 °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 °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咼气压带南北纬30

6、°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执1八、赤道低气压带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风带分布风向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 带副热带咼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咼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 .海陆分布下气压带、风带特点:(1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2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分布。2 .

7、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3 .季风环流(1)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风向西北风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源地家古、西伯利亚太平洋家古、西伯利亚印度洋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性质寒冷干燥温暖湿润温暖干燥咼温咼湿比较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夏季风强于冬季风分布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注意:冬季风东亚的西北季风和南亚的东北季风成因相同,均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东亚的东南季风和南亚的西南季风成因不相同,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 质差异,西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 )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A .温带季

8、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B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C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3) 季风的共性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害, 宜兴修水利。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分布与成因2 气候类型的判读(1) 判断所属南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前后,则可推断为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前后,则为南半球。(2) 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均温值,确定热量带。(3) 以水定型:根据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雨季)确定降水类型,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判断指标如下:少雨型

9、:全年少雨或无雨。年雨型:全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均匀,没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夏雨型:夏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冬雨型:冬雨较多,且降水集中于冬季,夏季降水较少。3.常考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分布特点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咼压带(夏季)和西 风带(冬季)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 30 ° 40 °大陆 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南北纬 40 ° 60 °大陆 西岸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全年咼温多雨赤道附近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锋面系统(1)冷锋和暖锋的比较: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

10、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 气 特 征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的大风、 沙尘暴,冬季爆发的寒潮一场春雨一场暖注:锋前和锋后是根据冷锋、暖锋的移动方向确定的,以锋线为界。锋面天气图:(2)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高大地形阻挡,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阴 雨连绵天气。实例: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气

11、旋反气旋气压状况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 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三锋面气旋: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位置的判读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2)锋面类型的判断根据等压线判断锋面是冷锋还是暖锋,可以先画出低压槽线两侧气流的方向,锋的运动 方向与气流方向一致,如图1中锋作逆时针运动。一般来说,从高纬移来的气团是冷气团,从低纬移来的气

12、团是暖气团,然后就可根据气团的移动方向判断出锋的类型。如下 图中,锋面0A是由气团(来自高纬)主动向气团(来自低纬)移动形成的,因而是冷锋; 锋面0B是气团主动向气团移动形成的,应为暖锋。(3)锋面气旋的不同部位天气状况不同见图2,阴影区为雨区。四、灾害性天气1.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强大的热带气旋。台风灾害主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2 寒潮: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雪和霜冻。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变化特征: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 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

13、气温都在上升。(2)主要原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数量 增加。森林毁坏严重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海平面上升(海水热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改变海岸线 对农业的影响: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径流减少,蒸发增强;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2植树造林,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3. 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设海岸堤坝等)4. 鼓励公众参与5. 加强国际合作精心搜集整理,请按实际需求再行修改编辑,因文档各种差异排版需调整字体属性及大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