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荀子〈解蔽〉》.docx

上传人:scccc 文档编号:12074721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荀子〈解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析《荀子〈解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析《荀子〈解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荀子〈解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荀子〈解蔽〉》.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荀子解蔽论文摘要:浅析荀子解蔽论文关键词:荀子 解蔽人的认识正确与否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制约的,如人获得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否一致,是否避免了人在把握认识事物时的主观片面性,人的理性思维器官能否正常的参与,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否对认识产生了渗透影响?荀子对这些问题有着自己的观点看法。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上新旧制度的交替变更、思想价值观念的迥异、生活的不安定都对人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要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需要克服以上方面存在的弊端与不足,肃清思想,为正确全面的认识扫清道路。在这种形式下,荀子的解蔽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方法。 “蔽”意为“遮挡、遮

2、蔽、蒙蔽。荀子有解蔽篇,王先谦集解“蔽者,言不能通明,滞于一隅,如有物壅蔽之也。”荀子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缪于道而人诱其所迨也。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是以与治离走,而是已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解蔽)“故为蔽: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解蔽)“心术之公患”将“心术”与“解蔽”直接联系起来。

3、“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是九窍之君,“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失其道,下失其等,故曰:心术者,无为而致窍者也。”中的“心术”为制约九窍的方法,这两处的“心术”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理解为思维的方式方法,通过解蔽从而让“心术”更完善,达到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 “蔽”无处不在,“欲为蔽,恶为蔽,始为蔽,终为蔽,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解蔽)人的欲望、憎恶,事物的起始、终结、远近、广博、深浅、古今都产生蔽。在这些因素中,“

4、始”“终”“远”“近”“博”“浅”“古”“今”等属于客观上的矛盾差异。客观事物都是斗争性和同一性共存的矛盾体,矛盾无处不在,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容易看到事物矛盾的一方面,而忽略了事物矛盾的另一方面,事物存在的环境差异也是造成蔽的原因。“欲”“恶”则属于人们主观上的矛盾差异。人作为认识主体有主观上的偏向,对自己的感觉经验、思想观点有所袒护,容易产生主观片面性的认识。“私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解蔽)对自己不喜欢的观点学说,教育论文害怕别人去称赞,对自己的认识和所喜好的学说却担忧遭人非议。人的主观差异还体现在个人心理方面,“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解

5、蔽)以至于产生“是以治离走,而是已不辍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解蔽)的后果。人在“观物有疑,中心不定”的情况下,“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敬不当,安能无过乎?”对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无法作出清晰的判断的,用“以疑决疑”来处置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过失,这是最愚蠢的做法。“冥冥蔽其明也。醉者越百步之沟,以为跬步之浍也;俯而出城门,以为小之闺也,酒乱其神也。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掩耳而听者,听漠漠而以为MM,执乱其官也。”(解蔽)人会将横卧的石头误以为是卧着的老虎,将直立的树木误以为是人,这是由于人的视觉被黑暗蒙蔽扰乱所致,酒醉的人将百步宽的深沟误认为是一步就能跨越的渠道,将城门误作为小门,而弯背通行,这是酒乱了人的神智的原因。同样的,用手按眼可以将一个物体看作是两个,捂住耳朵却反而能听到喧闹之声,这都是耳目等器官受到扰乱蒙蔽的原因。人“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的例子不胜枚举,荀子例举了人君之蔽、人臣之蔽、宾客之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